印尼泽巨蜥(孟加拉泽巨蜥)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77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印尼泽巨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孟加拉泽巨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祥龙鱼场哦,现在开始吧!泽巨蜥印尼泽巨蜥的生活环境印尼泽巨蜥,泽巨蜥是蜥蜴目,巨蜥科巨蜥属的爬行动物,也叫作水蜥蜴、五爪金龙、巨蜥等。泽巨蜥的体型较细长,大型个体的泽巨蜥体重约25公斤,吻部细长,鼻孔浑圆,且位置较靠近吻部。泽巨蜥也称水巨蜥,分布于斯里兰卡及印度经中南半岛、中国南部、香港、马来半岛至印尼及菲律宾间。
今天给各位分享印尼泽巨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孟加拉泽巨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祥龙鱼场哦,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泽巨蜥的生活环境
泽巨蜥印尼泽巨蜥的生活环境印尼泽巨蜥,泽巨蜥是蜥蜴目,巨蜥科巨蜥属的爬行动物,也叫作水蜥蜴、五爪金龙、巨蜥等。作为大型蜥蜴的一员,其的身体非常巨大,能够达到1-2米,一起来看看,泽巨蜥的生活环境
泽巨蜥的生活环境1
一、泽巨蜥品种简介
泽巨蜥(Varanus salvator)喜欢生活在沼泽地区,是一种大型蜥蜴,体重约25kg。泽巨蜥分7个亚种,但亚种间的体色及斑纹互有差异,全身体色几乎是以黑色系为主。
中文名:泽巨蜥
学名:Varanus salvator
科名:巨蜥科
属:泽巨蜥
分布:斯里兰卡及印度经中南半岛、中国南部、香港、马来半岛至印尼及菲律宾间。
二、泽巨蜥形态特征
泽巨蜥是巨蜥中性格最温顺的一种印尼泽巨蜥了,雄性巨蜥比母巨蜥体型要大一点。雄性的成体可达100-130公分以上,雌性的泽巨蜥体长可达50-120公分。
泽巨蜥的体型较细长,大型个体的泽巨蜥体重约25公斤,吻部细长,鼻孔浑圆,且位置较靠近吻部。分7个亚种,但亚种间的体色及斑纹互有差异,全身体色几乎是以黑色系为主。
三、泽巨蜥生活环境
尽管泽巨蜥是最省心的宠物之一,但在决定饲养它之前还是要慎之又慎,确保自己在环境上以及经济上是否能够满足它。一定要遵循器材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准备好器材再购买巨蜥的原则。
泽巨蜥在野外常在水田、河川附近或红树林等近水区域出没,擅于游泳,常会游入水中。家庭饲养需要准备一个饲养箱,箱子里最基本的配置就是一个能容身的大水盆,供其排泄洗澡用,没水盆的话,它就会到处拉,收拾起来就知道什么味道了。喜欢造景的可以放沉木等器材自己安排就好了。
UVB,很多人认为巨蜥因为食肉,所以不需要UVB。事实上,只要是日行性动物,都需要UVB。长期缺少UVB,骨骼会出现变化,出现佝偻症。而且uvb用与不用的巨蜥长势是有差别的。
有人说只用钙粉不用UVB也一样补钙,这是错的,也是浪费的行为。因为食物上是肉,少了钙质,所以我们要添加钙粉。(钙质是需要VD3去促进吸收的,VD3的主要来源就是阳光中的uvb,也有少量海鱼体内含有VD3,问题是我们喂的食物基本是不含这个的,因此阳光或UVB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东西了)少了UVB,爬虫本身是很难吸收的,所以会排出体外,也就是钙粉白用了,所以说是浪费的行为(含D3的也是如此)。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直接添加VD3,这样一旦过量,会引出中毒,悲剧往往就是这样发生的,所以切不可自己添加VD3。
四、泽巨蜥饲养知识
如果你想养一只性格温驯的且不挑食的蜥蜴,那么绝对属泽巨蜥了。由于泽巨蜥有不挑食的习性,使得它们可以栖息在大型动物无法生存的沼泽区域。
泽巨蜥可以吃下任何可以吞下的肉食如鱼虾,螃蟹,鸟类,蛋类,蜥蜴,老鼠,蛙类,蛇类,甚至是死尸或垃圾等。这种来者不拒的个性也赋予它们过人的生存能力。在人工饲养下适应良好。印尼繁殖场每年出售数以千只的泽巨蜥至国内外宠物市场或是皮革市场,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经济动物。
泽巨蜥是所有巨蜥中最为温驯的一种,属于半水栖日行性蜥蜴,幼体的体色也十分出色,但长成之后体色则趋于黯淡,不过个别体色还是有差异存在。饲养环境与尼罗巨蜥相似,对水的需求很高,食物可以 喂一般蟋蟀(详情介绍),面包虫,小鼠,鸡蛋等,幼体成长快速,所以钙粉和维印尼泽巨蜥他命的补充也很重要最好每周供应一次。
泽巨蜥的生活环境2
一、金头泽巨蜥物种简介
金头泽巨蜥为巨蜥属较大的一种,栖息于菲律宾群岛南部,主要分布于棉兰老岛地区。分为两个亚种,分别为V. c. cumingi和V. c. samarensis。
金头泽巨蜥在外国的繁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是较为容易饲养的品种,但考虑到其成年后庞大的体型与国家的法律,不建议市民们饲养。
7月31日,被截获的金头泽巨蜥在香港记者会上展示。105只濒危爬行动物,包括39只雷岛东方龟、46只马来闭壳龟、19条金头泽巨蜥及1条网纹蟒将于8月1日由香港重返原生地菲律宾。这批非法进口到港的爬行动物,在香港国际机场入境大堂截获,被藏匿在一名旅客的行李中。
二、形态特征
体巨大,体全长2~3米,体重20~30千克,尾长0.7~1米。头部窄而长,吻部也较长,鼻孔近吻端,眼睑发达,瞳孔圆形;鼓膜裸露;舌细长,先端深分叉;背鳞颗粒状,圆形或卵圆形;腹鳞四边形,横向成行;尾侧扁如带状,尾背鳞片排成两行矮嵴;四肢粗壮,指(趾)上具有锐利的爪。体背黑褐色杂有淡黄色斑,腹面淡黄或灰白色,散有少量黑点。栖息于山区的溪流附近或沿海的河口、山塘、水库等地。昼夜均外出活动,但以清晨和傍晩最为频繁。性好斗,较凶猛,遇到危险常以强有力的尾巴抽打对方。善于游泳、爬树。捕食鱼类、蛙、蛇、鸟、鼠及昆虫等。
三、生活习性
巨蜥性好斗,较凶猛,遇到危险时,常以强有力的尾巴做武器抽打对方。巨蜥在遇到敌害时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如立刻爬到树上,用爪子抓树,发出噪声威吓对方;一边鼓起脖子,使身体变的粗壮,一边发出嘶嘶的声音,吐出长长的舌头,恐吓对方;把吞吃不久的食物喷射出来引诱对方,自己乘机逃走等等。但更多的时候,是与对方进行搏斗。通常将身体向后,面对敌人,摆出一副格斗的架势,用尖锐的牙和爪进行攻击,在相持一段时间后,就慢慢地靠近对方,把身体抬起,出其不意地甩出那长而有力的尾巴,如同钢鞭一样向对方抽打过去,使其惊慌失措而狼狈逃窜,甚至丧身于巨蜥的尾下。
四、栖息环境
金头泽巨蜥以陆地生活为主,喜欢栖息于热带地区的森林湿地,农田和溪流附近。它们昼夜均外出活动,但以清晨和傍晚最为频繁。虽然身躯较大,但行动却很灵活,不仅善于在水中游泳,也能攀附矮树。食物可以根据不同环境下所有的食物加以选择,能在水中捕食鱼类,也可爬到树上捕食鸟类、昆虫及鸟卵,此外也吃蛙、蛇、鸟、各种动物的卵(对蛋类比较偏爱)、鼠及昆虫等,偶尔也吃动物尸体,还时常爬到村庄里偷食家禽。
平原巨蜥雌性最大能养多长
雌性为50~120厘米。雌蜥在交配后4~6周就会产下6~25颗软壳蛋于事先挖好的洞穴中,再掩埋好。经过2.5~3.5个月就可以孵化,幼蜥大约两年后成年,寿命与一般巨蜥相同,大约是15年。
雄性体型大于雌性,雄性在100~130厘米以上就属于成体。
泽巨蜥(巨蜥科,拉丁学名:Varanus salvator)也称水巨蜥,分布于斯里兰卡及印度经中南半岛、中国南部、香港、马来半岛至印尼及菲律宾间。常在水田、河川附近或红树林等近水区域出没,擅于游泳,常会游入水中。最大全长可达2.5米,但很少有超过2米的。体型较细长,但大型个体的体重约25公斤,吻部细长,鼻孔浑圆,且位置较靠近吻部。
圆鼻巨蜥是否可以人工养殖?
圆鼻巨蜥亦称泽巨蜥\水巨蜥,国内习惯将国产巨蜥统称"五爪金龙',其中就包括水巨蜥.
水巨蜥全身密布细鳞,头狭长,鼻孔近吻端,舌分叉,背黑有黄纹,腹淡黄\灰有黑斑,尾侧扁,有黑黄相间环带,尾背鳞片突起成2列脊,尾长约为体长3/5,成体全长可达2米,最大纪录2.7米(马来西亚).多数地区巨蜥成熟时的长度为1.3米(雄)\1.2米(雌).野外雄雌比例为2:1(人工孵化的雄雌比例约7:1).
分布:从印度到印尼,经孟加拉\缅甸\喜马拉雅山脚\中国南部\越南\老挝\柬埔寨\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有证据显示水巨蜥与红树巨蜥共存于哈马后拉岛和殴壁的印度尼西亚岛屿.
水巨蜥在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及盐湖之外很难被发现.它们生活在红树林和面积较大的河岸上,但也居住在草原,森林,河流三角洲,沼泽和沙滩上.在马来西亚有人曾经看到过它们活动在古老的热带森林和大城市中心的小湖畔里.水巨蜥无论生存在哪里都需要有永久或暂时的水域,要有充足的食物和不被人类消灭.它们倾向于在低海拔地区生活,也曾在海拔1100米的地区出没.它们在水中的适应力(可以穿越海洋)使它们扩散到很多岛屿上,所以它们可能是扩散至1883年火山毁灭后的克拉卡透俄岛最大的脊椎动物,现已形成了克拉卡透俄岛屿的种群.19世纪20年代人类为猎巨蜥到此岛游玩.在许多地区,近几百年中水巨蜥的数量大幅度的下降.它们被从印度大陆来的人们大量捕杀而灭绝,如今种群数量较大的水巨蜥只限于奥立沙和阿萨姆.在孟加拉,它们的数量也已经大幅度的下降.栖息地的破坏特别是红树林的清除和大宗肉和皮的收购是导致种群灭亡的主要原因.
在一些地区,水巨蜥仍然能够达到很高的密集度.有人曾经在个斯里兰卡看到一处河岸边有7只成年蜥蜴拥挤在一起,另有报告说在西部佛劳瑞斯一处河岸上发现15只巨蜥.在红树林丛林中每8平方公里就有一群.迄今为止水巨蜥最高的生物群密集度记录是ERLEDEN(1991)在南苏门答腊红树林(but could reach as high as 119kg of lizard per kilometre).水巨蜥在沿海红树林密度最高,在内陆的山中密度最低 .
水巨蜥能吃任何它们能吞下的东西,食谱中有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鱼,蛇,幼鳄,小型哺乳动物,鸟,其他巨蜥甚至同类,有纪录显示1雌水巨蜥连吃40青蛙后动弹不得.成年水巨尤其喜欢食腐,曾有人说到他看到过有近15只巨蜥在吃死人肉.Auffenberg (1982)报告说巴里岛人有将人尸体喂巨蜥的传统.
繁殖;成年雌巨蜥在一年中可产卵40个(e.g. Biswas Kar 1981; Erleden 1988). 常被产在2个甚至更多的窝里.在缺乏显著干湿季节的地区产卵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进行.在其他地区繁殖通常在潮湿季节的初期开始.水巨择偶时行为非常粗暴,连抓带咬.有资料记载择偶期间雄巨蜥之间的争斗两只成年巨蜥(雄或雌)以后肢站立,试图将对方摔倒.(e.g. Honneger Heusser 1969, Vogel 1979; Daltry 1991).蛋被产在白蚁土墩里,还有把蛋产在高出水平线的洞穴.孵化的时间有很大差异,记录中有记载从两个半月到10个月甚至是更长时间 (Auffenberg 1988:172)象所有的巨蜥一样,幼体孵化非常隐秘.幼体的体色比成年巨蜥要艳丽的多.水巨蜥孵化周期伸缩性很大---下蛋在任何季节,产蛋环境的条件决定孵化速度,决定幼蜥全年孵化及顺利出壳.圈养下孵蛋温度在30度左右,孵化时间通常为180-300天.研究人员提到过孵化的蜥蜴性别决定于被孵化的温度,但是这结论仍然需要更有力的证明.
雌雄鉴别:通常同龄巨蜥中雄巨蜥要比雌巨蜥体型大,但在尾部基部的半阴茎膨胀的出现之前,鉴别仍需要谨慎.
大体型的成年水巨蜥有极度的潜在危险;根据 AUFFENBERG 的调查,曾有人被这些巨蜥咬伤后导致死亡.在美国至少有一位饲养员受到非常严重的咬伤.
人类在4万年前开始捕食巨蜥,到今天水巨蜥仍然因为有着巨大经济价值被人类猎杀,从印度尼西亚到欧洲,日本和美国,每年有150万张水巨蜥皮被违法出口.巨蜥皮被制革后制成皮包,皮鞋\钱包\手表带和鼓.另外许多水巨蜥因为肉质美味而被捕杀.在斯里兰卡人们不吃水巨蜥,它们经常出没于人居住的区域,但仍然被偷猎.新鲜的水巨蜥肉很美味,而且它们不同的身体部位被制造出不同的药剂:从治疗糖尿病\壮阳剂\再到毒药(AUFFENBERG 1982; GADOW 1901; BOONRATANA 1989; ANON 1984; DAS 1989). 甚至连水巨蜥的粪便都有人认为可以用做药用,被用来治疗眼疾和皮肤病.人们通过一系列的试验,试图调查养殖水巨蜥的可行性,但野生水巨蜥被普遍的大量被捕获,事实上说明这个项目是无利可图的.
与文化:
在泰国,水巨蜥被认为世界上最令人深恶痛绝的动物,因为它被认为给人带来厄运.特别是有红尾的个体被看作是最令人讨厌的.根据那特法德的方言(Hiah)水巨蜥经常被用作是辱骂的词汇,印度伽如山达瓦部落却将水巨蜥视为神圣.
蜥蜴的资料
泽巨蜥基本上就是生活于沼泽地区,特别是红树林区的大型巨蜥.体长可以长达两公尺以上,十分庞大.但是由于不挑食的习性,使得它们可以栖息在大型动物无法生存的沼泽区域.泽巨蜥可以吃下任何可以吞下的肉食如鱼虾,螃蟹,鸟类,蛋类,蜥蜴,老鼠,蛙类,蛇类,甚至是死尸或垃圾等.这种来者不拒的个性也赋予它们过人的生存能力.在人工饲养下,适应良好.印尼繁殖场每年出售数以千计的泽巨蜥至国内外宠物市场或是皮革市场,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经济动物.
泽巨蜥是所有巨蜥中最为温驯的一种 ,属于半水栖日行性蜥蜴,幼体的体色也十分出色,但长成之后体色则趋于黯淡,不过个别体色还是有差异存在.饲养环境与尼罗巨蜥相似,对水的需求很高,食物可以 喂一般蟋蟀,面包虫,小鼠,鸡蛋等,幼体成长快速,所以钙粉和维他命的补充也很重要最好每周供应一次.
雄性体型同样大于雌性 ,雄性在100-130公分以上就属于成体,雌性则为50-120公分.雌蜥在交配后4-6周就会产下6-25颗软壳蛋于事先挖好的洞穴中,再掩埋好.经过2.5-3.5个月就可以孵化,幼蜥大约两年后成年,寿命与一般巨蜥相同大约是十五年.
学 名 Varanus salvator
原 产 地 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及印尼等国
栖息环境 沼泽或红树林区
体 长 全长100-200公分
适 温 摄氏25-30度
学 名 Iguana iguana
原 产 地 中南美洲墨西哥至巴拉圭等国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全长70-160公分
适 温 摄氏25-30度
鬣蜥 ,由字面上看得出来就是指有棘鬣的蜥蜴,种类不多,其中最有名气的自然要属加拉巴哥群岛的海鬣蜥和陆鬣蜥.但如以宠物蜥蜴来说,绿鬣蜥可就算是最受欢迎的蜥蜴之王了,它也是体型最大的鬣蜥种类,是最被广泛饲养的代表性宠物蜥蜴.中国自从2001年底开放人工繁殖个体进口后.身价由数千元急跌至数百元一只,对于喜爱大型蜥蜴的人来说这不啻是一大福音.
绿鬣蜥是日型性的树栖型蜥蜴 ,属于杂食性,幼年期较能接受蟋蟀,面包虫,鸡蛋等动物性食物,成年后会转变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可以菜叶,水果喂食.在野外,绿鬣蜥主要是栖息于邻近溪流的森林树冠层,所以在饲养环境上,水盆是不可缺少的设备.外皮十分坚韧,不易受伤,但必须注意保温灯具的距离,经常发生烫伤的意外.超长的尾巴在危急时也会自行断落以自保,所以再把玩时要小心尾巴,不过段落的尾巴会再生,所以不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由于宠物市场需求量很大,所以在美国佛州和南美洲各国都有大规模的专业养殖场大量生产上市.可以说是产量最大的蜥蜴.
雄性绿鬣蜥后腿部有股孔 ,颈部的肉垂远大于雌性,耳孔下方还有着一个特大的圆形鳞片也是远大于雌性.交配是在树上进行,怀孕的雌蜥会将卵产余地上挖出的洞穴中,掩盖覆土后就不会再理会卵窝,因此孵化的幼蜥
从小就得自力更生 .不过雌蜥有时会多掘几个洞穴以扰乱掠食者的注意.绿鬣蜥产卵数量很大,经常一窝可以产下30-50颗卵,大经过75-90天可以孵化.初生幼蜥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成年.如果饲养正确,绿鬣蜥可以活上十年以上.
学 名 Cordylus cataphractus
原 产 地 南非
栖息环境 沙漠岩石区
体 长 全长15-20公分
适 温 摄氏21-29度
犰狳蜥因为避敌方式酷似哺乳类中的犰狳而得名 .属于日行性的小型蜥蜴.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聚集在多岩沙漠区域的岩堆间栖息.遇到掠食者便快速冲进石缝中躲藏.躲避不及的犰狳蜥就会将尾巴含在口中,将身体卷成一个带刺的圆球以保护脆弱的腹部,这种自保措施与犰狳一模一样.在哺乳类和爬虫类中都有避敌方式如此神似的动物,确实是 自然界少见的巧合.
犰狳蜥十分温驯 ,也很好养,可以很快适应人工环境,但是比一般蜥蜴要胆小一点,在没有完全适应以前最好不要抓它把玩.在食性上是以一般昆虫及无脊椎动物为主,可以喂食蟋蟀和面包虫,幼体特别喜欢吃白蚁.如果找得到的话,白蚁是最营养的食物.成体也可以喂食乳属.饲养环境以砂为底材,堆置一些岩块供它们攀爬和躲藏,水盆要大一点因为它们喜欢泡水,要有UVB加温灯供它们曝晒.
在雌雄辨别上 ,犰狳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因为价格不高,可以3-5只群养让它们自然配对,雄性通常头部较大花纹较鲜明,股孔也比较明显,不过准确性较其它蜥蜴低.雌性每次可以直接生下一只幼体,一年只生一次,是典型的胎生蜥蜴,初生幼体包覆在一层透明薄膜中,约三年可以成熟繁殖.每次的幼体都可以与父母共同生活,不会有被吃的危险,因为犰狳蜥是群居性动物,但是以家庭成员为群聚对象,如果是外来的陌生个体便有遭受攻击的危险.
经过人工饲养的犰狳蜥会逐渐失去卷曲成球的自卫本能 .市面上所见的个体绝大多数是野生个体,因为人工繁殖数量太低没有经济价值,除此之外,犰狳蜥是只饲养乐趣很高的蜥蜴.甚至适合初学的新手饲养.
学 名 Tiliqua scincoides
原 产 地 澳洲与新几内亚各岛
栖息环境 干燥草原及森林区
体 长 全长45-60公分
适 温 摄氏22-28度
蓝舌蜥的外型不但少了一般蜥蜴类的狰狞 ,反而还多了一份滑稽,加上那特殊的蓝色大舌头,自然也吸引 了不少爱好者.蓝舌蜥在澳洲共有六个亚种分布,最常见的亚种就是俗称东部蓝舌蜥或是斜纹蓝舌蜥的Tiliqua s. scincoides,主要分布在澳洲,少部份分布在印尼和新几内亚等地.族群和数量都很多,可以算是澳洲 最普遍的蜥蜴,经常在住家后院出没.蓝舌蜥很活泼也很容易驯养,只要常接触,很快就会失去警戒心而变得很温驯,是很适合初学者当宠物的蜥蜴.如果饲养得当,通常都能活上20年以上.类似的亚种是Tiliqua s. intermedia 称为北部蓝舌蜥,外型与东部种十分相似,主要以眼后的黑斑来区分.
由于四肢短小 ,蓝舌蜥不善攀爬,所以需要较大的地面空间,四尺的饲养箱可以养一对成体比较足够,底材以无菌土比较适合,可以供它们挖掘巢穴.温度日间保持摄氏28度左右,夜间保持23度左右最适合.加温灯是必须的,灯下温度保持在摄氏33度左右.它们是会喝水的蜥蜴,所以需要放置水盆提供饮水.蓝舌蜥属于杂食性,一般蔬果和蟋蟀,面包虫等活饵都能接受,而且食量颇大,每周都需要定期补充钙质.与一般蜥蜴比较不同的是蓝舌蜥能够吃死的昆虫或小老鼠,不需要活饵.
雌雄的判别很容易 ,雄性的头部比雌性来得宽大许多.蓝舌蜥是胎生的蜥蜴,经过冬天的低温刺激后,在初 春时会进行交配,在饲养箱中设置生产箱,箱内铺上略湿润的报纸或干水草,在交配后3-5个月,雌蜥会产下10-15只左右的幼蜥,幼蜥的饲养并不困难,只要喂食与成蜥相同的食物即可,只是食物的体积必须要小一点.三年左右可以成年,这时就会成为石龙子科中最大的一个种类.
学 名 Dracaena guianensis
原 产 地 南美巴西,厄瓜多尔,秘鲁,盖亚那
栖息环境 河流沼泽地带.
体 长 头尾120-150公分.
适 温 摄氏20-26度.
南美鳄蜥 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陌生的蜥蜴 .虽然在南美洲分布很广,野生族群也还不少,不过由于受到严格的保护,因此在宠物市场上仍然难以得见,就算是在欧美日市场上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珍稀品种.
南美鳄蜥不论是在外型或是习性上都可以说是巨蜥和鳄鱼的混合体 ,成蜥可以长到一公尺以上,拥有巨蜥的体型和开叉的舌头,却又拥有鳄鱼的鳞甲和水性.它们属于日行性的半水栖的蜥蜴,但是爬树的功夫也很好,平日除了在水中活动之外,就喜欢在滨水的树枝上晒太阳,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刻遁入水中逃逸.因此基本饲养环境最好布置类似饲养水龙的环境,以水为主,陆地面积可以尽量缩小,多设置枯枝干供攀爬.
大多数的人都知道南美鳄蜥以蜗牛为主食 ,但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经验,也不知道那种蜗牛才适合喂食,原产地的信息也只有不完整的片段,所以几乎所有的饲主都以饲养巨蜥的方式来饲养它们,喂食小鼠和蛙类,虽然也能够成功饲养,但是却与它们实际的需求相差甚远.
事实上 ,南美鳄蜥是完全以水生苹果螺科(Ampullariidae)的螺类为主食 的.这个秘诀在爬虫市场上几乎无人知晓,站长也是因为在寻找苹果螺的资料时意外发现的.这些螺类体型硕大,普遍分布于南美洲各水系,主要有四个 大属:
Asolene, Felipponea,Marisa 和 Pomacea.其中又以Pomacea属为南美鳄蜥最主要的食物.
说到 Pomacea属的螺类,它们可算是恶名昭彰,台湾也 在很多年前由农业单位自南美洲大量引进养殖做为食用螺,却因为风味不佳而又大量弃养,如今已经成为台湾水生植物最大的祸害,它的名字就叫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有很多不同的体色.目前水族市场上仍然常可见到金黄色的黄金螺,它正是福寿螺的分身.南美鳄蜥经过百万年的演化而发展出强有力的上下颚和粗短而平整的牙齿,正是用来咬碎螺贝类的最佳工具.它们的牙齿并不适合用来捕食其它活体食物.如果在台湾饲养南美鳄蜥,食物的来源倒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雌雄的辨别上并不困难 ,雄性的脸部橘红色泽较深而全面,雌性色泽较浅且范围较小.同时雄性在两腿之间有较明显的八字型两道股孔,雌性就没有.至于繁殖资料现在仍然所知不多,仍然有赖饲主自行摸索了.
学 名 Tribolonotus gracilis
原 产 地 新几内亚及外围岛屿
栖息环境 潮湿森林区
体 长 全长18-25公分
适 温 摄氏16-27度
红眼鳄蜥属于中小型蜥蜴 ,眼睛周围有一个橘红色的大眼圈,由正面看起来好象两个大红眼睛,颇有威吓掠食者的功用.当然这也是它们名字的由来.鳄蜥共有八个种类,红眼鳄蜥可以算是最出色的一种,一般栖息于热带雨林中纬度比较高的山区森林濒临溪流的区域.属于肉食性蜥蜴,以昆虫和软件甲壳类为主食,喜欢在水中活动.所以在饲养时需要注意这些要点.
饲养红眼鳄蜥只需一尺半的缸子就足够饲养一对 .布置1/3水区,2/3陆区,底材以无菌土混合树皮碎片最为合适,可以保持较高的湿度.太干燥的环境容易造成脱皮不顺.因为它们夜行的倾向,所以不需要特别的照明,冬天最好在缸角装置加温垫以保持适当的温度.鳄蜥脚爪尖锐善于爬树,因此缸盖要盖紧.红眼鳄蜥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们雌雄两性都能发出唧唧的叫声,音调尖细,雌性频率较雄性低沉.
雄蜥体型略大于雌蜥 ,雄性后脚三个脚趾内侧都有一排细小的肉垫,雌性则无,另外在肚脐的位置雄性会有一片特大的方形鳞片.红眼鳄蜥生性温和,但是雄性会为争夺雌性而打斗,所以不要把两只雄蜥养在一起,两只雌性养在一起也不适合,所以最好成对或多对饲养.产卵期多数在秋天,雌蜥每次只产一颗蛋,约60天左右可以孵化.孵化温度最好不要超过摄氏29度,以27度最为理想.温度与性别没有关联.幼蜥在第三年就可以达到成熟阶段,只要注意湿度,红眼鳄蜥应该可以活至少十年以上.算是比较容易饲养与繁殖的蜥蜴类.
学 名 Chlamydosaurus kingii
原 产 地 澳洲与新几内亚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全长60-90公分
适 温 摄氏21-29度
伞蜥的外型和体色就和一般人观念中的蜥蜴相差无几 ,很少人知道其实伞蜥不但容易饲养,个性也十分温驯而且活泼,是蜥蜴中少数最适合做为宠物的种类.而它们张开独特颈伞的样子更是令人百看不厌.这种中大型蜥蜴分布在澳洲和新几内亚,市面上贩卖的个体通常都是印尼的半野生个体.购买时最好买越年轻的个体越好,比较容易驯养.
伞蜥个性温和 ,不太会攻击他种蜥蜴,不过同种间还是会有争斗,所以不适合混养体型相差太多的个体.体色由茶色到棕色到灰色甚至黑色都有,多半是区域性的变化.由于伞蜥属于日行性树栖型,因此饲养箱要以高度为主,底材可用树皮碎屑,多放置枯枝干供攀爬,UVB灯和水盆都是必须的设备.伞蜥食量很大,食物则以昆虫为主,蟋蟀,面包虫,蟑螂,甚至小鼠都是不错的食物,多数个体也会吃青菜,豆类和水果,鱼肉,虾肉和肉食蜥蜴饲料 等饵食,所以可以多试试它们的口味.伞蜥通常是在遭受威胁或惊吓的情况下才会张开颈伞,因此一般驯养的伞蜥张伞的机会就会比较少见.要注意的是伞蜥的尾部是体长 的两倍长,要注意不要被同伴咬断.
在雌雄的判别上不是很容易 ,特别是在幼体阶段,成体的雄性体型比雌性大很多,头部和颈伞也比较大,泄殖腔下方也会有凸起,体色比较鲜明,个性反而比较温和.伞蜥在一年左右就会繁殖,不过最好养到两年以上再繁殖比较安全,以免雌性体 型过小造成卡蛋致死.在繁殖过程中让它们经历一段低温干燥的期间,可以促进交配行为.交配通常在地面进行,怀孕的雌性会直接在地面挖洞产卵,必须事先准备产卵的土堆.孵化温度最好控制在27-29度之间,不要超过30度,否则有可能造成胚胎死亡.再正常的饲养状态下,伞蜥的寿命是十五年.
学 名 Corytophanes cristatus
原 产 地 墨西哥至哥伦比亚北部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全长30-40公分
适 温 摄氏22-28度
Corytophanes属共有三个成员: C. cristatus, C. hemandesii,和C. percarinatus.其中就是以被称做海帆蜥 的C.cristatus 最常见于宠物市场.海帆蜥属于鬣蜥科的一员,与绿鬣蜥,犀牛鬣蜥,刺尾鬣蜥,斐济鬣蜥等同科.不但有一般鬣蜥所有的下巴肉垂和背脊上的鬣鳞外,其中最特别的就是头上的冠.很像船帆而且可以随意伸缩.这也是其它 鬣蜥所没有的特征.尾巴是体长的两倍.海帆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树栖蜥蜴.平日多在直立的树干上或是灌木丛中活动,距离地面的高度并不高.在所有鬣蜥科成员中,海帆蜥算是比较温和文静的一种.
饲养的方式类似双冠蜥 ,只是海帆蜥比较不需要大量的水.食物以节肢动物,昆虫,蜥蜴,小鼠,蚯蚓等为主,同时也需要添加维他命和钙粉.饮水盆必须准备.最好还要每天喷水2-3次以保持较高的湿度.
雌雄辨别较容易 ,雌性的头冠比较小,股孔也较不明显.雌性每窝产下6-10颗蛋,大约60-75天可以孵化,不过海帆蜥的繁殖难度颇高,因此成功的繁殖记录非常稀少,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学 名 Eumeces chinensis formosensis
原 产 地 台湾特有亚种
栖息环境 1000公尺以下山区及平地草丛
体 长 全长30-40公分
适 温 摄氏22-35度
台湾的石龙子种类有十余种之多 ,其中也不乏体色出众的品种.中国石龙子可以算是比较普遍的种类.也是台湾本岛的特有亚种,其它还有四个亚种分别分布在绿岛,国内与东南亚地区.族群数量都不大,喜欢出没于1000公尺以下的低地田野草丛或灌木丛,一般人并不容易见到.冬天有 钻入土中冬眠的习性.
中国石龙子是日型性地栖型蜥蜴 ,一般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食,.偶而也会摄取植物茎叶.个性温和而胆小,对于人工环境的适应力颇高.以一般热带雨林地栖蜥蜴的环境来饲养就可以养得很好.对于一般蟋蟀,面包虫食饵接受度也很高.不过尾巴与守宫一样容易自割,要避免抓取尾部.
雄性个体尾巴根部较粗大 ,耳后的红斑面积较大较密.雌性每窝可产下15-20颗蛋.算是比较多产的蜥蜴
学 名 Basiliscus plumifrons
原 产 地 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哥斯达黎加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全长70-90公分
适 温 摄氏24-35度
双冠蜥是标准的热带雨林爬虫 ,需要高温多湿的环境,由于它们多栖息在濒河的树木上,因此环境的湿度非常高,可以达到75-100%. 在人工环境中饲养,湿度控制就成为最重要的关键.双冠蜥共有四个亚种,最常见的就是棕双冠蜥(Basiliscus basiliscus),其次是条纹双冠蜥也叫红双冠蜥(Basiliscus vittatus)和西部双冠蜥(Basiliscus galeritus),最后是绿双冠蜥(Basiliscus plumifrons).严格来说,只有绿双冠蜥头冠分为两片,是明符其实的双冠蜥其它三种都是单片的.由头冠的形状就可以分辨各个亚种.当然,头冠和背上的鳍都是只有雄性个体才有.西部双冠蜥因为数量很少,市面上很难见到.人工繁殖的个体通常头冠和鳍部都比野生的小,体色也比较黯淡一点.
虽然只要条件适合 ,双冠蜥的饲养难度并不高,不过因为它们生性比较胆怯,容易受惊吓,与饲
主的互动程度也比较低 ,所以并不适合喜欢把玩宠物的人饲养.双冠蜥喜欢栖息河岸的树木 西部双冠蜥上,遇到威胁可以立刻跳进水中水遁,它们在地面上多以后肢奔跑,由于体重轻,后肢粗壮发达, 后脚掌不但特大,而且脚底有特殊的鳞片可以发挥滑水板的作用,使得双冠蜥可以在水面上奔跑很长的距离,然后才沉入水中快速游离危险.所以在饲养环境上应该尽量符合这个特点.与水龙的饲养环境很类似.
双冠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树栖型蜥蜴 ,饲养缸以高度为主,设置枝干和绿色盆栽,底部可以放置较大的水盆,底材可用树皮屑或无菌土,UVB加温灯也是必需的设备.由于雄性的领域性颇强,不能有两只雄性共处一缸.在食性上属于虫食性,可以喂食蟋蟀,面包虫,小鼠,小鱼.在野外双冠蜥有时是会捕食鱼类的.
成体在雌雄的辨别上并不困难 ,雄性体型较大,又拥有头冠和背鳍尾鳍,不过在繁殖上难度比较高,最主要就是在于湿度的控制上,其它如日照时间和温度也都要配合得当.像棕双冠蜥就需要更高的湿度.将雄性和雌性分开饲养一段时间可以增加成功交配的机率.在成功交配后约4-6周,雌性会在地面掘洞产卵,每窝可产15-17颗软壳蛋,每季可以产卵4-5次之多,可以算是多产蜥蜴.
孵化温度应保持在摄氏 28-29 度 , 约 8-10 周可以孵化 , 孵化后的幼体最好留在孵蛋器中直到卵囊吸收后才移到个别饲养缸中 . 幼蜥在一年半到两年之间可以成熟 , 不过雄性在六个月左右就会出现争斗 , 最好分开饲养 . 幼蜥还有一种独特的避敌绝技 , 就是装死 , 这在其它蜥蜴并不多见 . 如果饲养得当 , 双冠蜥可以活上 15-20 年之久 .
学 名 Pogona vitticeps
原 产 地 澳洲中部至东南部
栖息环境 半沙漠区或干燥疏林区
体 长 全长40-60公分
适 温 摄氏21-28度
鬃狮蜥在世界各地都是极受欢迎的宠物蜥蜴 ,普及性可以说与绿鬣蜥在伯仲之间.成蜥鼓起头部棘刺那种威武的气势,确实吸引了许多人的眼光,体型上比绿鬣蜥小得多也是它们更适合居家饲养的主要原因.鬃狮蜥有许多亚种,体色因种类的不同而稍有变化,加上人为的培育,因此鬃狮蜥的体色变化越来越多样化,由白色到红色各种色泽都已经出现,目前美国也已经培养出全红的种类,身价十分高昂.
食性上属于杂食性 ,但比较偏爱肉食,举凡蟋蟀,面包虫, 蚂蚁等昆虫都来者不拒,占日常食物量70%,当然也会吃点青菜水果和花朵,约占30%.每次喂食量以10-15分钟能吃完的量为准.幼蜥蜴一天喂2-3次,成蜥约每周喂食2-3次蟋蟀,但青菜须每天喂食一次.底材以细纱或细沙与无菌培养土的混合土最为适合,树皮类或木屑类的底材都应该避免.饲养空间幼蜥只要两尺缸就足够,但一对成蜥就需要四尺缸才足够.鬃狮蜥不太会喝水盆中的水,因此可以不需放置水盆,但需要每两天喷洒一次水供它们饮用.如果饲养良好,鬃狮蜥可以活到十年以上.同类
间的打斗 ,尤其是雄性间的争斗有时很激烈,但一般不会造成伤害.
幼蜥阶段的雌雄辨识十分困难 ,约一年左右就可以达到成熟的阶段,雄蜥在繁殖期下巴会转为黑色,但并不是绝对的,因此要分辨雌雄还是以尾部的差异来看比较准确.雌蜥会在地面上有遮蔽的处所掘洞产卵,每次可以产下10-25颗卵,孵化期大约是90天.由于鬃狮蜥拥有特殊的体温控制机能,因此比其它蜥蜴更能承受较高或较低的气温,但冬天保温的灯光设备仍然不能少.如果常常把玩鬃狮蜥,它会成为十分温驯的好宠学 名 Physignathus cocincinus
原 产 地 中国,泰国,越南等地
栖息环境 滨河森林区
体 长 全长60-90公分
适 温 摄氏24-31度
爬虫市场上所见到的水龙主要有两种 :中国水龙P. cocincinus和澳洲水龙P. lesueurii两种,虽然同属还有其它1-2种水龙,但是并未出现在市场上.以水龙而言,中国水龙受欢迎的程度高于澳洲水龙,或许是颜色较讨喜的关系.基本上两种水龙的分布地区不同,中国水龙分布在中国和中南半岛,澳洲水龙则分布于澳洲东部,所以也被称为东部水龙(Eastern Water dargon).但是习性和食性却仍然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承受温度的范围大为不同,澳洲水龙可以承受0度以下的低温,但无法长期忍受28度以上的高温,个性比较稳重,而中国水龙则对20度以下的低温很敏感,高温的承受力却很好,个性上比较胆怯.因此以台湾来说,饲养中国水龙会比较适合.澳洲水龙比较容易因为过热脱水而死.
饲养环境以保持湿度为主要原则 ,以热带雨林的模式布置,水龙都是日行性半水栖的爬虫,底材可以树皮屑混合无菌土铺成,湿度保持80%以上,每天必须喷水2次以上才能保持高湿度,UVB也是必须的.另外不能或缺的当然就是一个大水盆,水龙很喜欢静静的坐在水中泡水.只要饲养箱够大,水龙是可以多只雄性共养的.在食性上一样是以昆虫为主,蟋蟀,面包虫和小鱼都是不错的主食,蔬菜水果也可以喂食,成体还可以喂食乳鼠.维他命和钙粉必须定期添加.
雌雄的辨别在成体来说并不困难,雄性水龙的背上鬣棘发达,体型也比雌性大很多,股孔更加明显,雄性澳洲水龙的胸部会出现鲜艳的橘色至红色色泽,中国水龙则出现橘色到黄色色泽.雌性的斑纹一般都比较黯淡模糊.只要环境适合,水龙的繁殖并不困难,但是至少要两岁或60公分以上的个体比较适合繁殖.通常水龙不用经历低温期也能将配产卵,但是给他们两个月左右的20-23度低温期和每周一次的喂食,日照时间降至10小时以下,两个月之后当温度恢复正常时,雄性便会展开求偶行为,交配之后约两个月雌性会在地面挖洞产卵.通常每次产卵约10颗左右.将卵放入孵蛋器中保持28-30度,约55-70天可以孵化.幼体可以喂食蚂蚁蟋蟀和小面包虫.只要环境合宜,水龙可以轻易活上10年以上.
学 名 Varanus komodoensis
原 产 地 印尼科摩多岛及外围岛屿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及干燥草原区
体 长 全长200-300公分
适 温 摄氏26-32度
大名鼎鼎的科摩多龙相信大家在Discovery频道上应该都看过,这种地球上最大的蜥蜴才是真正的巨蜥,甚至是上股恐龙的现代版.体长可达三公尺.野外族群数量 现在只有大约2,500-5,000只.其中雌性却只有大约350只.科摩多龙属于CITES的一级保育类,台湾却也有少量进口幼蜥.尽管成体体色朴实无华,但幼体可是体色特殊而华丽.幼体通常栖息在树上直到一公尺左右才会回到地面上活动,这个树栖期间大约是一年.这是躲避成年科摩多龙袭击的 天生本能.
科摩多龙是最高层的掠食动物 ,在原生地没有天敌,但是因为繁殖不易,所以仍然有灭绝的危险.它们主要是以伏击的方式猎捕大型哺乳类动物如山羊,野猪,鹿甚至水牛为食.通常也会吃食死尸.科摩多龙的唾液中带有大量细菌,被咬伤 的猎物通常会在两天内因伤口发炎而死.此时嗅觉灵敏的科摩多龙就可以轻易找到猎物加以吞食.所以饲养时要特别避免被咬伤,因为伤口会很难愈合.它们也是少数有群居习性的蜥蜴.嗅觉主要是依赖分叉的舌头,而不是鼻孔.人工饲养时主要以老鼠和鸡鸭或肉类为主.除非有 宽大的户外饲养场所,否则这种巨蜥是不适合当作宠物饲养的.
幼体经过五到七年就能繁殖 ,自五月到七月间是繁殖季节,雄性会互相争夺雌性交配,自七月到九月间是产卵季节,雌性会产下15-30颗软壳蛋,经过大约200-250天可以孵化.孵化期较一般巨吸长得多.幼体以昆虫和守宫为主食.寿命约20-35年
.学 名 Varanus timorensis
原 产 地 印尼帝汶及周边岛屿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全长60-70公分
适 温 摄氏22-32度
英文名Commonwatermonitor怎么念
Common water monitor 泽巨蜥,英文又名Varanus salvator
常在水田、河川附近或红树林等近水区域出没,擅于游泳,常会游入水中。泽巨蜥基本上就是生活于沼泽地区,特别是红树林区的大型巨蜥,体长可以长达两公尺以上,十分庞大。但是由于不挑食的习性,使得它们可以栖息在大型动物无法生存的沼泽区域。泽巨蜥可以吃下任何可以吞下的肉食如鱼虾、螃蟹、鸟类、蛋类、蜥蜴、老鼠、蛙类、蛇类,甚至是死尸或垃圾等。这种来者不拒的个性也赋予它们过人的生存能力,在人工饲养下适应良好。印尼繁殖场每年出售数以千计的泽巨蜥至国内外宠物市场或是皮革市场,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经济动物。
关于印尼泽巨蜥和孟加拉泽巨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