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鲴鱼(红尾鲴的养殖技术)
红尾鲴与其他淡水鱼的区别红尾鲴与其他淡水鱼如鲤鱼、鲫鱼等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有何不同?红尾鲴的养殖技术红尾鲴的养殖技术对于农民增收和渔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池塘养玩到湖泊和水库的放流增殖,再到病害防治和无公害渔药的使用,掌握这些技术对于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此外,了解红尾鲴的加工技术也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红尾鲴的全球分布与迁徙模式红尾鲴的自然分布范围不仅限于中国,它在全球范围内有哪些分布?
红尾鲴鱼概述
红尾鲴鱼是鲤科、鲴属的一种中小型淡水鱼类,因其尾鳍下叶呈红色而得名。以下是关于红尾鲴鱼的具体信息:
学名及别称
红尾鲴的学名是四川鲴,还有其他的别称,如红尾鲹、红尾鱼、红尾子等]。
形态特征
红尾鲴鱼的体长形,侧扁,腹部圆,肛门前有短腹棱;头稍短小,吻瑞钝;口下位,横裂状;上下颌具有较发达的角质边缘;眼稍小,位于头侧稍上方;鳞片小;侧线完全,背鳍下方微向下弯曲,往后延伸至尾柄中轴;背鳍稍短,胸鳍较长,尾鳍分叉深、上下叶末端尖;背部青黑色,体侧浅灰黑色,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尾鳍下叶红色,其余各鳍灰白色]。
生态环境
红尾鲴鱼主产于长江上游地区,尤以岷江(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最为常见。它们生活在水底层,喜活水,善跳跃,抗寒能力略强于红尾鱼。生存水温0~38℃,最适水温22~28℃,摄食水温5~32℃。冬季集群在深水区越冬,翌春分散在浅水区活动]。
食性
红尾鲴鱼是杂食性鱼类,靠刮食周丛生物、丝状硅藻及蓝绿藻、动植物碎屑、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及幼虫等为食,在人工饲养时喜食有机粪肥、米糠、麦麸、膨化颗料饲料等]。
繁殖习性
红尾鲴鱼是卵生型鱼类,2冬龄可达性成熟,产卵期5~8月,高峰期5月,产卵水温20~25℃。在流水中产卵,卵产于砾石间并粘附在砾石上孵化,雌鱼怀卵量约5~20万粒]。
经济价值
红尾鲴鱼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极富营养价值,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红尾鲴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多种别称,并且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生活习性。它们的肉质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并且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红尾鲴 | 淡水鱼 红尾鲴是鲤科、鲴属的中小型淡水鱼类,因尾鳍下叶呈红色而得名,主要产于长江上游地区,尤以岷江最常见。 |
红尾鵖 | 鸟类 红尾鵖是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非洲中南部地区的鸟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类别。 |
红尾蚺 | 蛇类 红尾蚺是一种在北方地区常见的蛇类,具有耐寒、抗病的特点,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文章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之全网,如有雷同请联系站长微信xlyc002
,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