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水族馆(白鹤梁水族馆)

北京鱼缸批发市场2024-11-02 18:49:018.2 K阅读0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4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5、少数民族的代表乐器,有哪些?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梁河水族馆,以及白鹤梁水族馆对应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关注我们祥龙鱼场哦。

本文目录一览:

云南有多少少数民族?

1、壮族

2、水族

3、阿昌族

4、拉祜(hu,四声)族

5、布朗族

6、布依族

7、普米族

8、蒙古族

9、独龙族

10、景 颇 族

11、纳 西 族

12、僳(li)僳(su) 族

13、哈 尼 族

14、基诺族

15、满族

16、藏族

17、白族

18、瑶(yao)族

19、彝(yi)族

20、纳西族

21、回族

22、德昂族

23、怒族

24、哈尼族

25、佤(wa,三声)族

26、傣(dai) 族

壮族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0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1965年统一族称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仅云南就40多种,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广西云南的壮族就和当时中原人民有了较为密切的交往。壮族人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种植水稻,妇女则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壮族还以唱山歌闻名,山歌言词婉转、讲究押韵、富有感染力。山歌有讲述历史的古歌,传授生产技术的“生产歌”,以及“酒歌”、“情歌”。民歌主要是“苦歌”,如“长工歌”、“妇女苦情歌”等。壮笔还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节奏鲜明,舞步雄健。

水族

水族现有人口34.59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荔波、都匀、独山等县,广西北部也有少量分布。云南有7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富源、彝良,是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新识别出来的。

云南省的水族和贵州三都的水族本为一族,该源为"百越"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由于早年迁入云南,与居住在三都的水族长期脱离,语言、习俗等不尽相同。

受邻近布依族、壮族、苗族、彝族的影响,文化习俗多与布依族相仿。用汉语、汉文。原有"水书",仅巫师占卜时使用。婚姻为一夫一妻制。老人受尊重。

阿昌族

阿昌族现有人口2.77万人,云南有2.76万人,主要聚居在滇西陇川县户撒乡和梁河县遮岛、大厂两个乡。阿昌族是云南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由古代的“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远在公元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流域。

公元五、六世纪后一部分向西南迁移,定居在陇川、梁河等地,元明后称为“峨冒”,今户撒地区自称为“蒙撒”、“蒙撒禅”、“衬撒”,梁河地区则自称为“汉撒”、“阿昌”,解放后统一定名为“阿昌”。阿昌族有语言无文字。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多数阿昌男子会讲汉语和傣语,有的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

阿昌人所生产的“户撒刀”名闻中外。制宝刀的阿昌人性情却十分温和,刀不离身的小伙子,身上会时时带着一只音色优美的三叶箫,行路途中,劳作间歇,或是遇着意中人,便会吹起三叶箫,箫声枭枭,悦耳动听。

拉祜族

拉祜族现有人口41.1万多,其中云南有40.8万人,主要分布在澜沧、孟连、耿马、沧源、勐海、西盟等县。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盖羌人,“拉祜”是自称,是用火烤虎肉吃的意思,故拉祜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人系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是用火烤吃虎肉的意思,因而拉祜话被称为"猎虎的民族"。

拉祜人民喜欢歌舞,年节期间,集体跳舞,通宵达旦。

布朗族

布朗族共有人口8.2万多人,云南有8.1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勐海县的西定、巴达山区,那里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之一。其余散居在临沧地区的云县、双江、镇康和思茅地区的澜沧、景东、墨江等县,唐代称“朴子蛮”,元代称“蒲人”,明清称“濮满”、“苞满”等,这些都是同音异字的族称。

布依族

布依族现有人口254.5万,主要聚居在贵州,少量在四川。云南有3.4万多人,居住在罗平、富源县的布依族地区,少量在师宗、马关、河口等县。布依族由古代越人中的“骆越”及后来的“僚人”逐步发展形成,五代时称“都匀蛮”,明清以来称“八番”、“仲苗”、“仲家”、等,自称“布依”、“布饶”等。云南的布依族是从贵州的凯里和广西迁来。

布依族妇女善于纺织和刺绣,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色调淳朴、图案独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

普米族

普米族现有人口2.96万人,云南有2.93万人,90%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丽江、维西、永省事等县,旧称“西番”。

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氐羌人的支系,公元八世纪左右,逐渐南移至川、康一带,公元十三世纪中叶,由部落首领率众加入蒙古解放军队,随忽必烈入滇。普米族自称“普米英”、“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也称有“博”、“巴苴”等。1960年定名为普米族。

殷勤礼貌、热情好客是普米族的传统美德。大年初一这天,他们会到村口争相邀请素不相识的地路人到家里作客,由于大家都把能请到客人当作是一件吉祥快乐的好事,有时候会因为来往的行人少,就出现了几家争抢一个客人的热烈场面。若是行人请不到,就请村里那些有德才的人。如果还请不到,就到山上“请”一块石头回家作“客”。

蒙古族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万余人,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随忽必烈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

云南蒙古族人民善于农耕和渔业,并从事划船运输和土木建筑。

云南的蒙古族通用独特的通海蒙古语(卡卓语),语言与内蒙古语言比较,有特殊性,与附近的汉、彝语比较有差别,又有共同点。

独龙族

独龙族现有人中5800多人,云南省有5500多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聚居在贡山县的独龙江两岸。史称独龙族为“俅人”或“ 人”。

独龙族内部分为50多个父系氏族,每个父系氏族中又划分成若干个兄弟民族。独龙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为中心的原始共产制,共同生产,共同占有生产生活资料。家族长负责处理协调,族人共耕,儿媳轮流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头平均分配。族人之间亲善友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独龙人信仰万物有灵。男着"麻布短衣",女着"短衣长裙"。通过交换解决装饰品。妇女用着色的藤皮作发箍,上缀白银泡、贝壳和铸币,戴手镯和珠子;男的常戴兽角表示擅于狩猎和勇武.

景 颇 族

景颇族现有人口12万人,云南有11.8万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州。景颇族中有景颇、高日、蒙友、载佤、浪峨、布拉等支系,主要使用景颇和载佤两种方言。据本民族历史传说,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于青藏高原,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到十七世纪以后才逐步定居在缅甸北部和德宏等地。唐代的“裸形”、“寻传”部落即其先民。

景颇族喜欢饮酒,嚼草烟、槟榔。景颇族热情好客,对猎获物和祭品都有"见者一份"平均分配的习惯。景颇族的服饰:

妇女穿黑色短上衣,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 脚上带裹腿、腰、颈、腕戴有涂过红、黑色漆的藤圈。盛装时上衣前后及肩上都钉有很多泡泡,颈上挂银项圈、银链子,带银耳环和银手镯。男子喜穿黑色对襟短上衣、裤腿短而宽,头上课以黑或白包头。外出时必挂棉麻织 成的挂包和长刀。

景颇族家庭为父系一夫一妻制,女子在婚前有性生活的自由。景颇人认为万物有鬼魂,遇到不祥之事就要祭鬼。部分信仰基督教。景颇族的歌舞庆典叫:"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每逢庆祝五谷丰收,迎送亲人与宾客,婚嫁大礼,都要举行不同规模的目脑纵歌,它代代相沿,成为景颇族传统的盛大节日。

纳 西 族

纳西族现有人口27.8万多人,云南有26.5万多人,主要聚居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宁蒗、永胜、维西、中甸、德钦以及四川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纳西族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渊源关系,古文献里记载的“牦牛夷”、“摩些蛮”、“摩沙夷”指的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其自称叫“纳”、“纳西”、“摩梭”等。

生活在宁蒗县泸湖畔的摩梭人,现在仍保存着母系社会的遗风,女性在家庭中地位比男性高,家庭中一般以年长或能干的妇女当家。男女不娶不嫁,实行走婚,双方关系以感情来决定相处的时间的长短。

僳 僳 族

僳僳族现有人口55.74万多,云南有55.71万人,其中将近一半的人聚居在云南西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丽江、保山地区和迪庆、德宏、楚雄、大理等自治州。

僳僳族为氐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僳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僳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也猎和盖房等时节,他们都要尽情地歌舞。僳僳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

僳僳族人待客热情,礼仪也十分特别.遇有佳宾.主人端来一大碗酒,与客人各用一只手共捧互相搂着脖子和肩膀同饮“合欢酒”。此时,盛情的主人会悄悄地把碗向客人一端倾斜,以使客人能多喝一些酒,借此表示自己的敬意。

哈 尼 族

哈尼族共有125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24.8万多人,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有“卡多”、“ 尼”、“碧约”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至今仍在村村寨寨蔚然成风。无论见到熟人或生人总是笑脸相迎,亲切问候。老人处处受到尊敬和照顾,平时在家里,儿子、儿媳、孙子、孙女总要拿最好的食品给老人吃,吃饭时让老人坐上席。在全寨性的节日和会餐活动中,第一口肉要请全村辈份最高的老人吃。平时谁家杀猪,都要请长者到家里做客。在长者面前,后生不能翘二郎腿,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人们对小孩也很关心,就连称呼也用“阿黑然古”(亲爱的小弟或小妹之意)。

过去哈尼人一直沿袭着古代遗留下来的"抢婚"的习俗。抢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男方亲属相中姑娘之后,不经媒约提亲,也不让男女双方认识交往,便组织一帮小伙子把姑娘偷抢回来,由男方家长或亲戚主持,让他们结为伉俪。

另一种情况的抢婚,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进行的,双方相互爱慕,他们将自己的心愿告诉了家长。男方已备礼品请媒人多次到女方家登门求婚,但女方家长百般阻挠,不愿成全女儿的婚事。儿女们为反对长辈对婚烟自由的束缚,便合谋策划出"抢婚"的喜剧。

基诺族

基诺族现有人口1.8万余人,主要聚居在景洪市的基诺山区,其余分散在景洪、勐海的一些地方。

基诺族尊敬长老,每个村寨都有一个“卓巴”(寨父),一个“卓生”(寨母)管理村社事务。

基诺族宗拜太阳,在基诺人的背心上,绣有太阳的图案,能分辨村寨的主要饰物枣背包上,也绣有太阳的图案。太阳鼓是基诺族的重要法器,太阳鼓舞是基诺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太阳鼓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基诺人在除夕敲之,据说能带来吉祥。人们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反映出对太阳的虔诚和崇拜。

满族

云南的满族是清朝初年吴三桂率清兵入滇时迁徒来的,后来一部份满族迁回北方,一部份留在了云南,在抗日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又有许多满族来到云南,主要在城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贸易。

过去,满族男子留发梳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清代满式服装流行到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

满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过去实行族内等级婚,后来限制放松,可以与汉族通婚,也可同各种民族通婚。

古代满族信仰节萨满教,分为管祭祀的家萨满和跳神的萨满。以后在同汉族的长期相处互相影响,相互学习中,满汉两族人民的共性愈来愈多,从宗教文化、到生活习惯和传统节日等、都没有多大区别。

藏族

藏族现人口459.3万,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和其他地区。云南又主要聚居在迪庆州,少数散居在丽江、怒江等地、州,有11.1万多人。 藏族聚居在高原,那里海拔较高,幅员辽阔,雪峰连绵,山峦起伏,风光神奇而壮美。传说藏族最初是由“神猴”和“岩魔女”结合而产生的。据史料记载,藏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羌人,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而发展成今天的藏族。

藏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俗节日带有鲜明的高原印记。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糌粑由青稞或豌豆炒熟之后磨制而成。酥油茶是把砖茶熬出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饮,食物多有肉食和奶制品,不少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文化绚丽多姿,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其歌舞、音乐、戏剧、绘画都有独到的特色。《格萨尔王传》是举世著名的英雄史诗,不仅是全世界最长的诗,情节也较生动。

白族

白族共有160万人,其中云南省134万人,80%以上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

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如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夫云》、《蛇骨塔》、《鸟吊山》、《慈善夫人》等。音乐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调”、“霸王鞭”等。另有从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 ”,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龙画凤,坚固结实,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远近闻名。

瑶族

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人,分布于广西、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等省、区。云南现有17.3万人,主要分布在河口、金平、马关、富宁、文山、麻栗坡、邱北、元阳、绿春、红河等地。此外,勐腊、景东、江城等地也有少数分布。

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大约在隋代,居于现在湖南、湖北一带的瑶族和苗族已分化成两个族群。云南的瑶族是明、清以后分别从两广和贵州迁入文山境内的。以后又发迁到红河流域和墨江、勐腊等地。

云南的不少瑶族不仅会说本民族的语言,还兼操汉语、壮语和苗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全省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红河两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他称不下一百余种,主要的有诺苏拨、纳苏拨、聂苏拨、改苏拨、撒尼拨、阿细拨等,解放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彝是鼎彝的“彝”,从汉文字义上来讲,有庄重古老、丰衣足食之美意。

纳西族

纳西族现有人口27.8万多人,云南有26.5万多人,主要聚居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宁蒗、永胜、维西、中甸、德钦以及四川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纳西族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渊源关系,古文献里记载的“牦牛夷”、“摩些蛮”、“摩沙夷”指的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其自称叫“纳”、“纳西”、“摩梭”等。

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纳西族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今天仍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生活在宁蒗县泸湖畔的摩梭人,现在仍保存着母系社会的遗风,女性在家庭中地位比男性高,家庭中一般以年长或能干的妇女当家。男女不娶不嫁,实行走婚,双方关系以感情来决定相处的时间的长短。这种独特的婚俗,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控究其中的秘密。

回族

全国回族有860万人,其中云南有52.2万多人,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全省所有县市几乎均有回族居住。

回族源于唐宋时期的西北“回纥”、“回鹘”、“大食”诸郡。元世祖忽必烈攻灭大理国后,任命回回人赛典赤为行省长官,以后才大量迁入。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陷大理后,有不少中亚、西亚和新疆等地的回族军民和贵族来云南定居。元朝时在云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军、政、财、文大权的赛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回族普遍使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住房、服饰等也与汉族大致相同。在云南农村的回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兼营小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水平都比较高。

绝大多数的回民信仰伊斯兰教,遵循教规,风俗不吃猪肉,以牛、羊、鸡肉为食。

回族节日主要有"尔仪"(开斋节)、"古尔邦"(宰牲节)和"圣纪"(圣会)等。

德昂族

德昂族现有人口1.54万多人,云南有1.53万人,主要分布在潞西、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县,居住极为分散。德昂族原称“崩龙”,这一族称始于清代,系他称,现改称“德昂”,系自称。其先民与瑞的佤、布朗等同为“百濮”中的一支。德昂族种茶历史悠久,有“古老茶农”之称。

德昂族由于方言和服饰的差异,又分别称“红德昂”、“花德昂”、“黑德昂”等。

怒族

怒族现有人口2.7万人,云南有2.6万,主要分布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贡、贡山及兰坪县的兔峨乡。此外,迪庆州的继西县也有少量分布。由于长期与僳僳族相处,怒族人普遍会说僳僳语。贡山、福贡两县的怒族,是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自称“阿龙”和“阿怒”,在古代就与独龙族有亲属关系。原碧江县的怒族自称“怒苏”,被认为是唐代“庐鹿蛮”的生裔。这两部分来源不同的怒族先民,长期居住在怒江峡谷内,互相交往通婚,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

怒族非常讲究礼貌,团结互相。在路上无论遇到熟人或生人,都会主动让路并致问候。有客人来访,全家起立鞠躬相迎,临别要再三挽留后送到寨边的大路上。一家碰到因难则全寨相帮。

怒族善于演奏乐器,瑟琶和口弦较普及。青年男女谈恋爱,不是用语言来交谈,而是靠“达变”和“拟力”两种怒族乐器来“弹”。这两种乐器音域广,表现力强,怒族青年自小就要学习,如果大了还不会,就会被认为是笨,他有可能连对象也找不到。当怒族小伙向姑娘求爱时,首先向她弹响怀中的“达变”,“叮咚”地向她倾诉心中的秘密。女青年听到求爱,会吹起“拟力”以作答。双方可以提问、讨论,相互交换意见。从思想到生产、生活等各种问题都都可以“弹”,他们都能够从对方的曲调和音色中理解其中的含义。据说有的青年从认识到结婚都不说过一句话,完全靠音乐来沟通,从中可以反映出他们对音乐的独到之处。这种独特的恋爱方式,也许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哈尼族

哈尼族共有125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24.8万多人,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有“卡多”、“ 尼”、“碧约”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称为“乌蛮”。

哈尼族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至今仍在村村寨寨蔚然成风。无论见到熟人或生人总是笑脸相迎,亲切问候。老人处处受到尊敬和照顾,平时在家里,儿子、儿媳、孙子、孙女总要拿最好的食品给老人吃,吃饭时让老人坐上席。在全寨性的节日和会餐活动中,第一口肉要请全村辈份最高的老人吃。平时谁家杀猪,都要请长者到家里做客。在长者面前,后生不能翘二郎腿,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人们对小孩也很关心,就连称呼也用“阿黑然古”(亲爱的小弟或小妹之意)。

佤族

佤族共有人口35.1万人,其中云南有34.7万多人。主要聚居在沧源、西盟两县,双江、孟连、澜沧、镇康等县亦有分布。佤族的先民在先秦时期便是“白濮”族群的一支,唐代称为“望蛮”、“望苴子”、“望外喻”;明代称“古刺”、“哈刺”;清初称“卡佤”等。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四种方言。

佤族男子善于雕刻。在佤族村寨,无论是屋脊上,还是祭祀用品,或是公用大房子的墙壁上,都雕刻有人物或动物的图案。

佤族热情好客,客至以水酒相敬。佤族男女普遍皆纹身,男子多在颈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绘刺花鸟、牛虎图案,妇女则在颈下、胳臂和腿上绘刺各种形状的花草。

傣 族

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临兴的耿马、孟定,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有自己的历法、语言文字,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音乐、舞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坝地区,村寨多临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果树、翠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四周田地肥沃,特产丰富。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 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梁河水族馆(白鹤梁水族馆) 金头过背金龙鱼

想了解云南?

云南概况

云南省,简称云或滇,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省会是昆明市。 总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513万(2008年),占全国人口3.36%,人口排名为第13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本省南部横穿而过。其中丽江古城是云南最大、最古老的民族古城。

[编辑本段]

公元前279年,楚国大将庄硚进入滇池地区,建立滇国。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云南东北部设立郡县(今曲靖),并开五尺道联系内地。前109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设立益州郡和24个县,郡治滇池县(今曲靖),开辟通往缅甸和印度的商道。三国时期,225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大军降服“南中”大姓孟获。320年代,爨(Cuan)氏入滇,爨琛在昆川(今曲靖)称王,爨氏统治维持400年。 南诏国和大理国唐朝时,738年,洱海地区的蒙舍诏部落首领皮罗阁兼并其他五诏,建立南诏国,被唐朝封为云南王。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902年,南诏国权臣郑买嗣夺位自立,改国号大长和。929年,赵善政灭大长和国,建立大天兴,次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灭大天兴国,改国号大义宁。 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元明清时期 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军队征服大理国,1276年正式建立云南行省。色目人赛典赤任平章政事,省会中庆路(昆明)。在云南开发重要的铜矿和银矿,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云南,形成今天的回族和蒙古族。1381年,明朝洪武皇帝派大将傅友德、沐英率军队攻占云南,灭元朝梁王,汉族移民开始大批进入云南。明朝末年,南明永历皇帝逃亡到云南。清朝初年,1659年,派平西王吴三桂追捕永历。1662年吴三桂从缅甸抓回永历皇帝,在昆明绞死。吴三桂驻守云南。1856年-1873年,云南回民以大理为中心建立了杜文秀政权。战后,云南回族人口大量减少。晚清时期,英国征服缅甸,法国征服越南,两国势力对云南产生一定影响。边境地区开放了几处通商口岸:腾冲、蒙自、思茅。 1910年,法国投资的滇越铁路(中国境内部分今名昆河铁路)通车。1909年,清朝实行新政,云南编立新军,成立陆军讲武堂。 清朝以后 1911年10月30日(重阳节),蔡锷、唐继尧率新军发动重九起义,脱离清朝。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又在此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民国时期,滇军在云南形成割据局面,先后有唐继尧、龙云(1928年~1945年)、等统治云南。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付出极大代价的滇缅公路修通,成为中国与境外联系唯一的交通线。1942年有10余万中国远征军从云南进入缅甸配合英军与日军作战,日军击败英军,沿滇缅公路进至惠通桥,隔怒江与中国军队对峙2年。1938年-1946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联合办学,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60年代三线建设(将工厂搬到京广铁路以西、长城以南、韶关以北内陆地区)时期,修通了联系云南与内地的铁路,1966年贵昆铁路通车,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

[编辑本段]

历任领导

省委书记 :宋任穷、谢富治、阎红彦、周兴、贾启允、安平生、普朝柱、令狐安、白恩培

省长 :陈赓、郭影秋、于一川、周兴、谭甫仁、贾启允、安平生、刘明辉、普朝柱、和志强、高严、李嘉廷、徐荣凯、秦光荣

[编辑本段]

主要名人

段思平、皮罗阁、龙云、卓琳、熊庆来、唐继尧、卢汉、杨丽萍、胡静、熊汝霖、扎西顿珠、刘恩佑、聂耳、郑和、艾思奇、张丰毅等。

[编辑本段]

方言特色

大部分人说汉语的西南官话,类似于相邻的四川和贵州。与重庆、陕西、山西、河南等地语言能彼此相通。

[编辑本段]

云南之最

一、少数民族概况之最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

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独龙族

最大的侨乡——保山地区

少数民族民情风俗最集中的景点——云南民族村

最早的民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最早的民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

二、少数民族节日之最

影响面最大的节日——傣族泼水节

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大理三月街民族节

最惊险的少数民族节日——僳僳族刀杆节(上刀山、下火海)

最隆重的少数民族舞会——景颇族的木脑纵歌

最有名的斗牛节——苗族斗牛会

最有名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最有民族特色的礼节——基诺族的成人礼

三、少数民族婚恋习俗之最

最奇特的恋爱场所----姑娘房

最有趣的情书----鲜花

最古老的情书----来苏

最委婉的说亲方式----讨谷种

最优雅的恋爱方式----以琵琶、口弦传情

世界上最古老的婚姻习俗之----摩梭人的阿注婚

最奇特的婚俗----抢亲

最俭朴的婚礼----劳动

最独特的离婚仪式----设宴请客

四、文化、工艺之最

最著名的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

中国创建最早的青铜器博物馆----江川青铜器博物馆

中国最著名的少数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

中国最大的乡级图书馆----和顺图书馆

最独特的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

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东巴文

最古老的音乐----纳西古乐

中国最大的玉佛----保山玉卧佛

木雕艺术最高的珍品----通海小新村隔子门

中国最怪的村----蜂岩洞村

五、少数民族奇风异俗之最

最奇特的书信----以物代言

最崇敬火塘的民族----哈尼族

最讲礼貌的民族----怒族

最喜欢拔眉毛的民族----瑶族

最喜欢戴耳环的民族----基诺族

最有情趣的习俗----半夜搬家

喝酒方式最奇特的人----克木人

最奇特的捕鱼工具----景颇族长刀

最高强的狩猎方式----空手捕猎

最善于养鹰捕猎的民族----纳西族

六、地理风貌之最

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6740米的卡格博峰

海拔最低的地方----河口县南溪河与红河交汇处,76.4米

最热的地方----红河河谷(年平均温度在30℃以上)

最冷的地方----迪庆州东部(年平均温度-1.1℃)

气候最好的地方----大理市

日照最多的地方----永仁县

最潮湿的地方----龙陵县

干燥的季节----冬春

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景东县

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级市----普洱市

木材蓄积量最高的县----香格里拉县

最大的城市----昆明市

火山最多的地方----腾冲火山群

七、自然景观之最

世界最著名的喀斯特景观之----石林

最有名的土林----元谋土林

最奇特的沙林----陆良彩色沙林

最秀丽的山水景观----罗平小三峡

最壮丽的地质奇观----三江并流

中国最大的瀑布群----九龙河瀑布群

最神奇的华泉景观----白水台

最美丽的雪山----玉龙雪山

中国最惊险的景观/最深的峡谷----虎跳峡

最壮丽的长江景观----长江第一湾

中国最有特色的溶洞----燕子洞

游客最多的溶洞----阿庐古洞

规模最大的溶洞----九乡溶洞

最有名的醉鱼景观----属都湖杜鹃醉鱼景观

最有亚热带特色的旅游点----大盈江至瑞丽江景区

最为少见的城中森林公园----太保山公园

八、江湖泉谷之最

最长的河流----金沙江

最长的峡谷----怒江峡谷

最大的高原湖泊----滇池

最深的湖泊----抚仙湖

最秀丽的湖泊----宁蒗泸沽湖

最有名的温泉----安宁温泉

最可怕的泉水----哑泉

毒气最大的气泉----扯雀塘

温度最高的泉水----103℃的热泉

最怪的泉----红河岸边一清泉

中国热泉最集中的地方----腾冲热海

九、植物游趣之最

中国最早创建的热带植物园----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

最大的森林公园----紫溪山风景区

世界茶花开得最多的地方----玉峰寺万朵茶花树

色彩最多的花----变色兰(嘉兰)

最高的树----望天树

木质最坚硬的树----铁力木

世界最轻的树----轻木

世界最毒的树----见血封喉树

最大的浮莲----勐仑王莲

价格最昂贵的医用树种----红豆红杉

生长最快的树----奇迹树

最大的树----树冠面积达5.5亩的榕树王

最长寿最大的茶树----勐海茶树王

世界上最长寿的植物----龙血树

世界最大的杜鹃花树----杜鹃花树王

世界最绝妙的“会听音乐”的植物----跳舞草

最能预测地震的植物----含羞草

十、动物游趣之最

最大的动物园----昆明动物园

海鸥最多的地方----翠湖公园

蝴蝶最多最奇的地方----大理蝴蝶泉

中国最早的大象表演队----云南民族村大象表演队

最奇怪的“飞行”动物----飞蜥

世界最晚发现的鹤类----黑颈鹤

最“钟情”的鸟----犀鸟

最漂亮的鸟----孔雀

“杂技技艺最高”的动物----长臂猿

最具“团结协作精神”的动物----猿猴

候鸟过路最多的山----鸟吊山

水生动物最多的水族馆----圆通山水族馆

十一、人文景观之最

自然环境与人文艺术结合最好的景观----西山龙门

最有名的长联----大观楼长联

罗汉最多的寺----筇竹寺

中国最大的铜铸殿----金殿

最有民族特色的城市----大理古城

中国最科学的古城建筑群分布----丽江古城

中国最高的偶数古塔----大理千寻塔

☆最奇特的塔----树包塔

中国对联最多的公园----秀山公园

最具宫殿建筑特色的公园----狮山公园

最早的石窟----石钟山石窟

最有名的南传佛教建筑塔----曼飞龙白塔

最有名的楼----五凤楼

最有名的亭----景真八角亭

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噶丹松赞林寺

最大的孔庙----建水孔庙

最大的道教胜地----巍宝山

最有名的佛教名山----鸡足山

最古老的崖画----沧源崖画

最大的浮雕----《爨史》浮雕

最古老的兰花著作——《南中幽芳录》

十二、化石之最

中国最早的人类牙齿化石----元谋人之齿

世界上最早的动物化石----澄江软体动物化石群

中国最古老的猿化石----禄丰腊玛古猿化石

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禄丰

中国最早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头甲鱼化石

十三、金属文物之最

云南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滇王之印

最古老的锡器----镂孔锡饰

世界最古老的铜鼓----万家坝铜鼓

中国最大的铁柱----南诏铁柱

最大的铜钟----金殿铜钟

最大的孔子铜像----石羊文庙孔子铜像

最大的铜像----国寺铜佛像

中国最早的铜棺----石头山铜棺

世界最大最重的古币----嘉靖通宝

十四、碑碣文物之最

最早的碑刻----《爨龙颜碑》

最著名的碑碣----南诏德化碑

最古老的石碑----昭通孟孝踞碑

[编辑本段]

云南十八怪

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买。

鸡蛋如此包装不易破碎,而且恰似一件奇特的艺术品

云南第二怪,粑粑饼子叫饵块。

捣一捣再烤一烤,抹点酱还特别香,这种携带方便可口的食品叫“饵块”。

云南第三怪,三只蚊子炒盘菜。

森林里草沟中,枝叶茂盛,养育出的蚊虫个头非同一般

云南第四怪,石头长到云天外。

石林风光天下绝景,鬼斧神工令人不可思议

云南第五怪,摘下草帽当锅盖。

用草编织而成的帽子当锅盖不仅捂得严,而且还能给食物一种清香

云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

长年温度不变的气候造就了人们衣着的多姿多彩。

云南第七怪,种田能手多老太。

险峻的高原造就了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其中妇女尤为能干

云南第八怪,姑娘被称作老太。

云南有些地区口音姑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娘,而把姑姑与娘娘喊为老太,所以你问姑娘他说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内地人所称的小姨。(我们的说法是咱们云南由于女主外,干体力活等缘故致使身躬肤糙,外来人一看还以为时老太太)

云南第九怪,老太爬山比猴快。

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云南第十怪,蚂蚱能做下酒菜。

把蚂蚱做成美味,炸得焦黄,张嘴一咬:“咔嚓——”。

云南十一怪,四季都出好瓜菜。

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几乎任何时候都能出产任何蔬菜。

云南十二怪,好烟见抽不见卖。

云南人为自己出产的第一流卷烟感到自豪,却也为在自己家门口买不到而感到困惑。

云南十三怪,茅草畅销海内外。

山里的东西样样都是宝,改革开放使它们获得了新生。

云南十四怪,火车没有汽车快。

山高路险,常常使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有劲使不上。

云南十五怪,娃娃出门男人带。

这里的汉子爱妻爱儿成为风尚,“模范丈夫优秀爹”在街头比比皆是。

云南十六怪,海鸥也把闹市爱。

西伯利亚候鸟钟情春城,数万位天使与人同乐,冬日奇观年年如此。

云南十七怪,过桥米线人人爱。

滚烫的鸡汤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浆做成的构成了云南最有名的风味:一种“线”,“过桥米线”。

云南十八怪,鲜花四季开不败。

云南气候温和,花类品种繁多且四季均有开花。

傣族的民族乐器

傣族民歌的傣族乐器 悠扬的歌声配合传统的民族器乐梁河水族馆,是傣族民歌的一大特色。傣族乐器丰富多彩,常用的就有葫芦丝、象脚鼓、牛皮鼓、芒锣、叮和琴等,它们是人们文娱生活中的良交密友,它们使傣族歌舞更富有鲜明的特色。打击乐器在傣族乐器中占的比重最大,每项打击乐器又何不同的规格和类型。傣族的打击乐器有;鼓、、镲、韵板、铜钟。鼓有:长、中、短、象脚鼓、抬鼓、挂鼓,短鼓,晚明时期还用过铜鼓。有大中小、排、琴。

傣族的乐器 傣族的器乐较为普遍的有吹奏乐器“毕”、弹拨乐器“玎”以及打击乐器鼓、钹、锣等。?

“毕”是吹奏乐器的通称,横笛形的就单称为“毕”,是用竹子做管,管身多数七孔,吹口处有铜质簧片。毕有大毕、小毕、孤毕、对毕、母子毕等,音域大小不同,音色各有差别。

“葫芦笙”也是一种重要吹奏乐器,在葫芦底部插入三枝竹管,中间一管有七孔,按七音阶发出七个音律,另两管发和声。葫芦笙声音悠扬婉转,韵味深长,特别是夜深人静时吹奏,更令人神思悄然,仿佛身在人间仙境。? 储

有琴弦的乐器傣语都叫“玎”。一种用于弦拉,类似胡琴;一种用于弹拨,类似三弦(但也有四弦的)。玎类乐器,常被男青年用来独奏以自娱。

打击乐器中,象脚鼓最为有名。傣族每个村寨,几乎都有大小不同形制的几套象脚鼓。象脚鼓傣语叫“光”,因形似象脚而得名,鼓身用一段圆木镂空而成,大者五六尺长,小者也有二三尺长。演奏时用拳、掌、指、足交替击打鼓面。象脚鼓通常与铜钹、锣相配,构成傣族音乐的打击乐组,鼓点的节奏决定演奏的情绪和速度,锣掌握节拍,铜钹则以其特殊的音色和音高调节合奏气氛,三者融为一体,使傣族打击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我国云南傣族出名的乐器是? 被抢先一步,那我再详细点好了。

葫芦丝、巴乌是一种主要流传于我国云南傣族,阿昌、德昂等少数民族的簧片,这种乐器的音色非常的优美动听,由于条件所限,最早的簧片是用竹片制作的,这不仅影响到这种乐器的音色,也大大限制了它的音量,音域及寿命,局限了它的使用范围,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使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么多年来通过很多制作人努力,这种乐器较早先已有了很大的改进,无论是从外观还是从工艺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终于有机会来到世人面前展示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用它特殊的音色及优美的旋律征服了中外的广大音乐爱好者并被迅速普及。 ;

葫芦丝,又名葫芦萧,傣语称“筚郎叨”(“华”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b、B、C、D等调。

傣族民族乐器象脚鼓有什么传说 来源: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中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关于葫芦丝吉祥发源地和有关葫芦丝的起源传说故事被广泛认为是在葫芦丝之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而且早在先秦时代那里就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了。

葫芦丝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江畔,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梁河水族馆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芦,立刻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福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梁河县勐养傣族人家传承下来,梁河的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也前来取经,相继扩大到了整个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区,并得到了世代相传。

二另外有个傣族的传说是上古时代有一头凶兽,经常下山来吃人和牲畜。此时有一位大英雄叫做阿泰,他历经千辛万苦,到了女娲娘娘的宫殿,女娲娘娘被阿泰的诚心感动,赐予他一只葫芦,可以收取妖魔鬼怪。阿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等凶兽出现之时,用葫芦将凶兽收取。但凶兽依然在葫芦里乱撞,于是阿泰将一根竹子插在了葫芦的底部,凶兽终于在里面安静了下来,再也没有出来作怪。后来为了纪念阿泰的事迹,大家仿照这葫芦和竹子模样作出了葫芦丝,作为乐器流传了下来。

特点: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傣族民族乐器象脚鼓有什么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离边界不远的一个寨子里,住着两夫妇。丈夫岩相,是一个本分的庄稼人。妻子叶罕,不但家务熟练,待人和气,而且还从她父亲那里学会了一套高超武艺。有一年,敌人常到边界烧杀掠抢,岩相从妻子那里学了三十天的武艺,披挂上阵,英勇杀敌,保卫了边界的安宁,后来因寡不敌众,战死在疆场。叶罕强忍悲痛,抽泣着把自己的丈夫安葬在一棵埋冬罕树下。叶罕悲伤极了,每过三天。她要到岩相的坟前去祭奠一回。有一次,她去上坟时,刚祭完毕,坐在树下痴想,忽然听到一阵低沉雄壮的歌声,用心一听,原来是身边那棵埋冬罕树里发出来的:

最好的埋比欧竹哟要做箭,

最好的钢铁哟要打刀,

最好的快马哟要上阵,

最好的男子哟要把家乡保梁河水族馆

叶罕听来听去。那悲壮激昂的歌声,竟像是岩相唱的!歌声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叶罕简直听得入了迷。歌声中,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十分熟练地挥舞着祖传宝刀,高喊着向敌人冲杀过去。这以后,叶罕每次来上坟,都能听到那熟悉的歌声。直到听过多少遍后,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后来,叶罕想:既然这树会唱歌,这歌声我又永远听不够,不如把它砍了抬回去,天天听到自己亲人的歌声。于是她就把那棵埋冬罕树砍了下来,那棵树的根脚有一段是空的,叶罕就把那段空心埋冬罕树截下来抬回了家。从此,她就能天天听到丈夫岩相的歌声,为了不让灰尘掉进埋冬罕树里边,她就用一块结实的山羊皮把树的上端包起来,用索子扎得紧紧的。从那时候起,傣家人就学会了做象脚鼓。而且,都像叶罕做得第一个那样,一定要用埋冬罕树做。一定要用岩羊皮绷。而且敲象脚鼓时一定要用糯米粑粑粘住鼓面。一切做好了,嘿!你就听吧:“嘣叭叭嘣,嘣叭叭嘣,嘣叭叭,嘣叭叭,嘣叭叭嘣。”据说,敲象脚鼓时,如果你的头向左边靠一点,还能听到岩相那雄壮有力的歌声呢!

傣族有哪些代表歌曲或乐器 傣族民歌

傣族民歌不公大都具有坝区民歌的特点,以优美抒情见长,较少激昂高亢之调,并因傣语声调富于抑扬变化,以优美抒情见长,较大的影响,从而具有歌唱与朗诵性相结合的特点。此外由于歌词句式长短不拘,因而傣族民歌很少有整齐方正的结构。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傣族又具有各自的地方物色和个性,品种亦大不相同。其中,以德宏州一带的傣族民歌最为丰富多采。

傣族民歌较难按统一的体载划分类别,如按不同的演唱场合及应用范围,则大致可以分这在野外田间演唱者,在集体歌舞活动中演唱者,用于谈情说爱者,用于民间风俗性活动中者,用于礼神拜佛者以及用于咏哇情书、诗篇诸类。

属于在野外田间传唱的傣族民歌,本民族也惯称山歌,表现内容十分广泛。其旋律大都具有坝区山歌悠扬舒缓的特点,却很少用漫长的引腔、拖腔。流行于不同的地区者常以不同的地名称呼,如德宏州即有芒市山歌、盈江山歌、梁河山歌、陇川山歌、瑞丽山歌等区别。在歌舞活动中演唱的傣族民歌,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系载歌载舞形式,边跳边唱,另一类则由歌手领唱,告一段落后,再接以集体舞蹈。前者大都属于分节歌,按大体相同的旋律反复演唱,并多节奏鲜明;而后者则因不受舞蹈局限而即兴演唱,并具有较强的宣叙性特征。

在傣族男女青年爱情生活中,大都有“串姑娘”的传统,并大都在劳动之余的夜间进行。这时,歌唱就成了表达爱情的重要手段。这些歌,各地都通称为情歌或情歌调。有的就是平常在野外唱的山歌。而德宏州的男青年则擅于 琴等民间乐器,边弹边唱,尽情倾诉心的思念和爱幕,这类民歌大都轻声吟唱,格调缠绵委婉。

在傣族人民各种传统风习活动或礼神拜佛中,都离不开歌唱。如德宏州结婚请客即唱“请客调”,金平饮宴时则唱“酒歌”。其他如“跳柳神”以及祭坝神、坝鬼等都有专用的调子。至于“念经调”、“赕花调”、“净水调”、“受戒调”等则由佛教的善男信女演唱。

在傣族民歌中,有不少富于朗诵性,以叙事见长。许多傣族长诗,就是由叫做“赞哈”的傣族歌手世代传唱作品。各地傣族都有这一类的演唱活动,通常统称这类民歌为叙事唱。这类民歌大都具有口语化并善于适应情节发展和情绪变化的特点。

在傣族著名民歌手中,应首先提到西双版纳州的老“赞哈”康朗甩。他的热情洋溢的演唱风格,敏捷机智的创作才能,曾多次在赛歌会上战胜对手,从而被选为全西双版纳最好的歌手。

中国民族乐器的特点是什么 葫芦丝、古筝、二胡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葫芦丝(或葫芦萧)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滇西傣族地区,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中也较为流行。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乐声。

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传统葫芦丝属簧管类乐器,其结构由一个葫芦和两根(或三根)竹管组成,葫芦上端为吹嘴,下端与葫芦连接的三根竹管为音管,其中,中间一根较粗较长的竹管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个音孔(按音孔),背面上端有一个音孔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个泛音孔(出音孔)和两个穿绳孔.主音管顶端装有金属簧片,插入葫芦,其尾端装有软塞子。

副主音管无按音孔,因此装有簧片的副音管一端插入葫芦主音管左或右两侧,在葫芦丝吹奏时,如将副音管底端软塞取出,装有簧片的副管音就与主管音一同响起,但副管音只能发一个音.现常用的葫芦丝有C调、小F调小D调、降B调、A调、F调、G调、E调、大D调等几种。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二胡又名“胡琴”,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少数民族的乐器 吹奏乐器 唢呐,流行于 *** 藏族地区的吹奏乐器。 羌笛,流行于四川羌族、藏族地区,管身竹质或骨质,竖吹、单簧双管。记得王之涣《凉州词》中就提到过它:“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口弦(中),流行于内蒙古达斡尔族。口弦,流行于四川彝族。 口弦,流行于云南拉祜族地区。鹰笛,因用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流行于新疆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地区,传统鹰笛成双成对、音调和谐一致。巴乌,流行于云南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等民族地区。 口弦,流行于我国20多个少数民族中,其音量虽小,但音色优美。 鹿笛,又称鹿哨、呼鹿,流行于内蒙古、黑龙江的鄂伦春、鄂温克和达斡尔等民族地区。 葫芦笙,因笙斗用葫芦制作而得名,广泛流传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彝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哈尼族、德昂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苗族等民族地区,常用于独奏和歌舞伴奏。 木制号,流行于云南纳西族地区。 十八杆芦笙,流行于贵州羌族地区。 芦笙,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以及四川的苗、侗、瑶、壮、水、彝、仫佬族等民族地区,形制多样,音色明亮浑厚,常用于舞蹈伴奏和器乐合奏。 铜号,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 黑漆木芦笙管,流行于四川苗族地区的吹奏乐器。 芦笙,流行于贵州苗族地区。 寺庙铜号,流行于 *** 、青海、甘肃、四川、内蒙古等藏族地区,常用于藏传佛教寺庙法事活动。 银制法号,流行于 *** 等藏族地区,常用于藏传佛教寺庙法事活动。 牛角号,流行于贵州彝族地区。 唢呐,流行于四川民族地区。 勒绒,又名松堪勒绒,流行于云南景颇族地区。 拉弦乐器 葫芦琴,因琴筒以葫芦制成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艾捷克,流行于新疆 *** 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族地区,在多兰艾捷克基础上改制而成。 克亚克,流行于新疆柯尔克孜族地区。 哈密艾捷克,流行于新疆哈密、吐鲁番等 *** 尔族地区,形制似中胡,但在两根主奏弦外另张四至八根共鸣弦,琴筒有铁制和木制之分。 马头琴,流行于蒙古族地区。 呼西塔尔,流行于新疆 *** 尔族地区,多用于伴奏或合奏。 牛骨胡,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源于古代奚琴,清代用于宫廷乐队,称提琴,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地区,其它如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见流行;牛骨胡(右)。 二弦果哈,又称古瓢琴、口水琴,流行于广西融水苗族、贵州三都水族等地区。 b尼,亦称“七弦琴”、“瓦琴”,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 土胡,因当地自制而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 奚琴,流行于吉林朝鲜族地区。 弹拨乐器 天琴,流行于广西防城等壮族地区; 三弦,流行于云南傣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地区,常用于伴奏。 四弦琴,流行于云南傈僳族地区,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 月琴,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畲族、哈尼族、布依族地区。 独弦琴,流行于广西防城京族地区。 三弦琴,流行于云南元江傣族地区,常用于独奏。 牛腿琴,流行于云南墨江哈尼族地区。 非腾那,流行于新疆锡伯族地区,由弹拨乐器冬不尔改良而成; 热瓦甫,流行于新疆 *** 尔、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 独塔尔,流行于新疆 *** 尔族、乌孜别克族地区,民间有“ *** 尔族乐器之母”的誉称。 马骨胡,流行于广西壮族地......

傣族民歌有哪些 傣族音乐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包括 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4类。

民间歌曲 山歌、叙事歌、悲歌、宗教歌等。 山歌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独唱或男女对唱。有的表达爱情、赞美家乡、歌颂幸福生活,有的为即兴编唱。德宏地区山歌主要有“喊嘛”与“喊同卯”两种。 ①芒市、盈江等地的喊嘛又分城子山歌(傣语称“喊嘛 勒勐”,意为流行于城镇的山歌)、坝子山歌(傣语称 “喊嘛勒姐”,意为流行于农村的山歌)两种。前者较 柔和,后者较明朗。各地流行的喊嘛风格较接近,音乐 的基本特点是:曲调较抒情,多用级进、小跳,宫、商、 羽、徵等调式较多见,有时在结构内部出现调式交替或 向下属方向的离调、转调。流行于各地的老调山歌(傣 语称“喊嘛板淘”)及流行于遮放地区的说唱山歌(傣 语称“旦喊嘛”),皆可归于喊嘛一类,但风格略异。下 例是德宏芒市城子山歌: ②喊同卯,是流传于瑞丽一 带的山歌,音乐爽朗热情,多用徵调式,节奏自由,曲调中 七度下行跳进及结尾连续上行跳进及上滑音,颇具特色。 喊同卯用于男女对唱情歌时,称为“喊必央爽”,意为相 爱歌。瑞丽还流行缅甸傣区的山歌“喊傣亮”、“喊楞 挡”等,音乐别具一格。下例是德宏瑞丽的喊必央爽: 西双版纳的傣族山歌与情歌曲调基本相同,节拍鲜 明,重音清楚,音乐明快,旋律以级进、小跳为主,间 有七八度的跳进,多为宫调式,但强调徵、角音。金平地区的山歌傣语称“珲卯骚”,由男女青年在 夜间对唱,用玎琴伴奏,曲调多为宫调式,但在徵音上 结束。另外,元江、景谷等地有风格不同的山歌。 叙事歌 包括“喊秀”(鹦鹉歌)、“喊吴哦”(叙 事歌)、“喊暖轰”(流水歌)、“桑烘”(凤凰情诗 调)、“拽”、“索”、“森”等。①喊秀,直译为绿 色的歌,是用以咏唱情诗或叙事诗的民歌,流行于德宏 的瑞丽、芒市等地。曲调富吟诵性,与跟鼓调旋律相近, 常由中、老年人在家中演唱。②喊吴哦与喊暖轰流行于 德宏瑞丽地区。前者富吟诵性,后者歌唱性较强,常用 含有变徵音的羽调式。③桑烘,是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古 老诗歌形式,也是表达青年人真挚爱情的长篇抒情诗,有 唱本流传。唱腔类似赞哈调,依字行腔,旋律较自由,可 用玎、筚等伴奏,亦可清唱。④拽与索、森流行于孟连 县边境孟阿地区。拽的音乐较抒情,速度稍自由,多采 用羽调式,演唱时常用弓弦乐器多洛伴奏。索的音乐较 活跃,速度稍快,多采用商调式。森的旋律性强,多为 羽调式。演唱索与森时皆用弹拨乐器玎列伴奏。

悲歌 傣语称“喊细喊海”,包括“喊海”、“喊 海赛篾”、“喊玎”、“喊蹩”等,流传于德宏各地。 ①喊海,傣语意为哭调,办丧事时由妇女边哭边唱。② 喊海赛篾,是在姑娘出嫁时母女相对哭泣而唱,歌词表 现了母女恋恋不舍之情。二者曲调基本相同,音域不宽, 旋律似宫音三 *** 的分解,句尾的长音常用较强烈的下 滑音。③喊玎,意为玎琴歌。④喊蹩,意为口弦歌。演 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多在忧伤时吟唱。 宗教歌 德宏地区有拜佛调、念经调、倒水祝福调 等;西双版纳地区有拜佛调、升和尚调、念经快调、念 经慢调等。此外各地还有反映原始崇拜的祭神调,以及 巫婆演唱的师娘调、跳柳神调和巫师演唱的卜卦调等。 其共同特点是音调近于朗诵。此外,还有催眠歌、儿歌 等。

歌舞音乐 包括孔雀歌、打鼓调、十二马调、依拉恢、喊扎等。在年节、赶摆、喜庆时演唱,多用象脚鼓 等打击乐器伴奏。①孔雀歌,傣语称“喊罗永”,流行 于德宏地区,歌唱与孔雀舞表演穿 *** 行。音乐轻快活 跃,多为徵调式。②打鼓调,傣语称“喊海光”,流行于 德宏芒市、遮放......

蒙古族和壮族的民族乐器 傣族的传统节日(两个) 傣族的特色建筑和民族乐器 彝族的特色饮食 马头琴 泼水节和孔舞节 葫芦丝 耗牛肉和火盆烧烤

弓长岭在哪里

弓长岭区位于辽宁省中南部、隶属辽阳市管辖,辽阳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3°26',北纬41°19'。东北距本溪市34千米,西南距鞍山市35千米,西北距辽阳市30千米,北距沈阳市70千米。总面积288平方千米。总人口9万人(2004年)。邮编:111008。行政区划代码:211005。区号:0419。

少数民族的代表乐器,有哪些?

彝族民间曲调提炼出来的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和克些觉黑等。水族民间乐器主要有铜鼓、大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梁河水族馆,多在节庆与丧葬时使用。满族最有名的民间乐器是源自清朝的八角鼓。蒙古族最有特色的乐器是马头琴。

少数民族的代表乐器:

1、独弦琴

独弦琴梁河水族馆,又称匏琴梁河水族馆,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它结构简单梁河水族馆,但音色优美,音调丰富,曲音清雅,多有变化。独弦琴用大半个竹筒(或用几块木片拼成长方形的木匣)做成琴身,长约二尺半,一端插上一根圆木柱子与琴身成直角,另一端安上一个把手,上系一条弦线,连接到小圆柱上,用一块小竹片拨弄弦线,便可弹出娓娓动听的乐音。

2、马头琴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潮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高。

3、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4、冬不拉

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是北亚和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中国新疆、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哈萨克族、鄂伦春族中尤其流行。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5、侗笛

侗笛,是侗族独特的吹口气鸣乐器。侗语称介各、济各斯。又称各笛、草笛。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和黔、桂、湘三省毗邻的广大地区。

扩展资料:

在各少数民族中都蕴藏着一定数量的民间乐器和乐曲。据不完全统计,各种形制的乐器达五百余种,有拉奏、吹奏、弹奏和击奏等类别,其表现性能丰富多样。各民族的民间乐曲均含有独奏曲和合奏曲。合奏曲又分吹奏乐、拉奏乐、弹拨乐、锣鼓乐以及丝竹乐、吹打乐、弦索乐等。

少数民族的乐种也颇具特色代表性的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和纳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白族的洞经音乐、纳西族的白沙细月、景颇族的文邦木宽等,还有苗、壮、彝、侗、瑶等民族的芦笙乐和铜鼓乐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族乐器

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分别是哪个省的哪个地区

1、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

2、景颇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5个县、市,与德昂、傈僳、阿昌、汉等民族交错杂居于山区;部分散居于耿马、腾冲、泸水、孟连、昌宁、勐海、隆阳等县(区)。

3、阿昌族是云南省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

4、德昂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比较集中的分布在云南省保山地区的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瑞丽市、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临沧地区的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其中潞西市的三台山德昂族乡和临沧市镇康县的军弄乡是德昂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扩展资料:

(1)  傣族村寨多分布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比较大的坝子有景洪、勐笼、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陇川、干崖、勐卯、遮放等。

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雅”,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

(2) 景颇族聚居的山区,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大部分纬度偏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青水秀、树木葱茏。这里良好的植被造就了天然的绿色水库,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座座青山有溪流,条条山箐有小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的灌溉条件。

景颇族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波拉5个支系。支系的名称也是各支系的自称和支系语言的名称。其中,“景颇”既是支系名称也是民族名称。各支系有自称和对其他支系的他称,与景颇族杂居的汉、傣等民族对景颇族各支系也有不同的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景颇族。

(3) 阿昌族在古代汉文献中,曾被称为“峨昌”、“莪昌”、“娥昌”或“萼昌”,现在通称“阿昌”。阿昌族还有不同的自称,户撒地区阿昌族自称为“蒙撒”、“傣撒”、“蒙撒掸”、“衬撒”;梁河地区阿昌族则自称为“汉撒”、“阿昌”、“峨昌”。

阿昌族的先民很早就居住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一带,后来一部分迁至怒江西岸,即古代称作“寻传”的地区,再逐渐南移,约于13世纪定居于现在的陇川县户撒坝子,另一部分则沿云龙、保山、腾冲迁徙,最后定居于梁河地区。

(4) 德昂族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虽然德昂族只有1万多人,却分布在云南省3个地州9个县市。除潞西市的三台山和镇康县的军赛两地外,其他德昂族与景颇、汉、傈僳、佤等民族分寨而居,其中有少数村寨间杂在坝区傣族村落之间。

德昂族由于居住分散,自称他称很多。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镇康、耿马的德昂族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此外,还有“崩龙”、“昂”、“冷”、“梁”、“布雷”、“纳安诺买”等称呼。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崩龙族”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傣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景颇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阿昌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德昂族

梁河水族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白鹤梁水族馆、梁河水族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文章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之全网,如有雷同请联系站长微信xlyc002 ,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20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