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打鱼(棋牌打鱼)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2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有黄 芥菜,酱油,绿豆糕,松花糕,豆末糖…但我最爱吃的,就属豆末糖了, 豆末糖是通海独具风味之传统食品,相传 为蒙古铁骑所创,至于豆末糖,还有着这 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呢!那豆末糖一卷一卷 的,就像大树爷爷的“衣裳”一样,卷了起 来,拿起一卷放在嘴里津津有味的品尝一 番,只觉得它是那么的酥脆可口,真是不 尝不知道,一尝忘不了呀!但不管是 什么品种的豆末糖,都具有四个特点,哪 那就是:香甜酥脆,豆末糖属手工精制而 成,具有“入口甜酥脆,张口牙生香”的特 点而著称于世, 啊!家乡的豆末糖,我爱你,我真为家乡 有这样驰名的特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本站是一个关于水族行业的一个网站,本文给大家介绍棋盘打鱼,和棋牌打鱼对应的相关信息,希望对鱼友有所帮助,谢谢关注我们祥龙鱼场。
本文目录一览:
写一篇600字的介绍大理特产的作文
我的家乡云南玉溪,特产可丰富啦!有黄 芥菜,酱油,绿豆糕,松花糕,豆末糖… …但我最爱吃的,就属豆末糖了。 豆末糖是通海独具风味之传统食品,相传 为蒙古铁骑所创。至于豆末糖,还有着这 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呢! 那是在公元1252年时,骁勇彪悍的铁骑 长期征战,远程奔袭,因为不能带更多食 物,所以只好将青稞,大豆捣成面与潮湿 红糖放在干粮袋内,颠簸中,炒面将红糖 一层一层裹了起来,形成块状。因此就制 作出了黄豆芝麻豆末糖。在这年,元世祖 忽必烈率部南征,屯兵曲陀关统辖南疆, 豆末糖便逐渐流入通海。制作工艺由当代 名师,代代相传改进提高。 家乡的豆末糖,不仅故事精彩,而且味道 也是别有一番。 首先撕开裹在纸盒上的一层透明塑料纸, 然后揭开纸盒,便会看到一个装满豆末糖 的笑食品袋静悄悄地躺在纸盒子里。拿起 盒子里的小食品袋,用剪刀轻轻剪开,便 会闻到一股扑鼻而来的香味。这味道会让 你馋得直流口水。看!那豆末糖一卷一卷 的,就像大树爷爷的“衣裳”一样,卷了起 来。拿起一卷放在嘴里津津有味的品尝一 番,只觉得它是那么的酥脆可口。真是不 尝不知道,一尝忘不了呀! 豆末糖的品种十分丰富,有黄豆豆末糖, 芝麻豆末糖,巧克力豆末糖……但不管是 什么品种的豆末糖,都具有四个特点,哪 那就是:香甜酥脆。豆末糖属手工精制而 成,具有“入口甜酥脆,张口牙生香”的特 点而著称于世。 啊!家乡的豆末糖,我爱你。我真为家乡 有这样驰名的特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有什么歇后语
柏木椽子——宁折不弯
柏油烫猪头——连根拔
败家子回头——金不换
败将收残兵——重整旗鼓
拜把子兄弟开茧店——结党营私(丝)
拜年的嘴巴——尽说好话
拜旨走进吕祖庙——走错门了;找错了门
扳不倒骑兔子——不稳当;不稳
扳不倒坐到烧饼上——面上人
扳倒碓窝吓婆婆——泼妇
扳倒葫芦洒了油——一不做棋盘打鱼,二不休
扳着炉子烤头发——了(燎)不得
扳着指头算帐——有数
班房里的衙役——听差的
斑鸠抱窝——悬蛋
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斑鸩打架——卖弄风流
搬菩萨洗澡——越弄越糟;白费神;空劳神
搬起石磙砸碾盘——实(石)打实(石)
搬石头打天——自不量力;不自量;办不到;够不着
板凳倒立——四脚朝天
板凳上放鸡蛋——好险;冒险;危险;靠不住;不可靠
板凳上搁蒺藜——坐不稳;坐不住
板凳上睡觉——难翻身;翻不了身
板凳上玩麻将——扒拉不开;打不开场面
板凳上钻窟窿——有板眼;有板有眼
板斧劈柴——一面砍
板门上贴门神——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板上的泥鳅——无地容身;无处藏身
板上钉钉子——实实在在;没跑;跑不了;变不了;没法变
板上敲钉子——稳扎稳打
半边羊头——独角
半边猪头——独眼
半道上捡个喇叭——有吹的了
半吊子的一半——二百五
半个铜钱——不成方圆
半截砖头——甩了
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一码事;彼此一样;谁也不吃亏
半斤放在四两上——翘得高
半空的云彩——变化多端
半空中打把式——栽个大跟头
半空中的火把——高明
半空中的气球——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悬着哩
半空中放爆竹——想(响)得高
半空中盖房子——没处落脚;落不得脚
半空中赶牲口——露马脚
半空中挂蒺藜——讽(风)刺
半空中挂剪刀——高才(裁)
半空中骑马——腾云驾雾
半空中数指头——算得高
半拉瓜子——不算个人(仁)
半篮子喜鹊——唧唧喳喳
半路开小差——有始无终
半路上的新闻——道听途说
半路上丢算盘——失算了
半路上留客——口上热闹;嘴上热情
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出了岔;措手不及;突如其来
半瓶子醋——乱晃荡
半山崖的观音——老实(石)人
半山腰倒恶水(滑水〕——下流
半天云里踩钢丝——提心吊胆
半天云里出亮星——吉星高照
半天云里吹唢呐——想(响)得高
半天云里的雨——成不了气候;不成气候
半天云里吊口袋——装疯(风)
半天云里翻帐簿——算得高
半天云里看厮杀——袖手旁观
半天云里拉家常——空谈
半天云里飘气球——高高在上;没着落
半天云里骑仙鹤——远走高飞
半天云里做衣服——高才(裁)
半天云中拍巴掌——高手
半夜吃黄瓜——摸不着头尾
半夜吃烧鸡——思思想想(撕撕响响)
半夜弹琴——暗中作乐
半夜鸡叫——不晓;乱了时辰
半夜叫大姑娘的门——来者不善
半夜里的被窝——正在热乎劲上
半夜里的寡妇——难过
半夜里和面——瞎鼓捣
半夜里抡大斧——瞎侃(砍)一通
半夜里捉迷藏——瞎摸;摸不着
半夜聊天——瞎说
半夜起来穿衣服——为时过早
半夜敲门心不惊——问心无愧
半夜下雨——下落不明;不知下落
半夜做恶梦——虚惊一场;一场虚惊
半夜做梦啃猪蹄——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半夜做梦娶新娘——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扮秦桧的没卸装——谁没见过那二花脸
扮猪吃老虎——大智若愚
绊倒趴在粪池边——离死(屎)不远
膀子一甩——不干了
蚌里藏珍珠——好的在里面
棒槌吹火——一窍不通
棒槌打缸——四分五裂
棒槌当针——粗细不分
棒槌改蜡烛——粗心
棒槌进城——成精作怪
棒槌里插针——粗中有细
棒槌敲竹筒——空想(响)
棒槌上天——总有一天落地
棒打鸭子——刮刮(呱呱)叫
棒打鸳鸯——难分开;两分离
棒子里做蛋糕——不是正经材料
棒子面煮葫芦——糊糊涂涂;糊里糊涂
棒子面煮鸡子儿——糊涂蛋
包办的婚姻——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包单布洗脸——大方
包公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包公的铡刀——不认人
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
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包公杀亲侄——先治其内,后治其外
包公审案子——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
包脚布上飞机——一步(布)登天
包脚布上生虮子——好角(脚)色(虱)
包脚布做鞭子——文(闻)不能文(闻),武(舞)不能武(舞)
包脚布做夹扣子——又臭又硬;臭硬
包脚布做围脖——臭一圈儿
包元宵的做烙饼——多面手
包子吃到豆沙边——尝到甜头
包子咧嘴——美出馅了
包子熟了不揭锅——窝气
包子张嘴——露馅
苞谷棒子生虫——专(钻)心
苞谷面糊——没多大油水;油水不大
雹子砸了棉花棵——光杆司令
宝囊里取物——手到擒来
宝塔顶上的宝葫芦——尖上拔尖
饱带干粮晴带伞——有备无患
保险柜挂大锁——万无一失
保险柜里安雷管——暗藏杀机
报国寺里卖骆驼——没有那个事(寺)
报时的雄鸡——不用催
报纸上的社论——句句讲真理
抱黄连敲门——苦到家了
抱鸡婆长胡子——窝里老
抱鸡婆打摆子——窝里战;又扑又颠
抱紧肚子装饱汉——空虚
抱木头跳江——不成(沉)
抱菩萨洗澡——淘神
抱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爱财舍命
抱在怀里的西瓜——没跑;跑不了;十拿九稳
抱着茶壶喝水——嘴对嘴
抱着灯心救火——惹火烧身;引火烧身
抱着擀面杖当笙吹——一窍不通
抱着孩子拜天地——双喜临门
抱着葫芦不开瓢——死脑筋
抱着黄连做生意——苦心经营
抱着金砖挨饿——活该
抱着蜡烛取暖——无济于事
抱着木棍推磨——死转圈儿
抱着琵琶跳井——越谈(弹)越深
抱着钱匣子睡觉——财迷心窍;财迷
抱着铁耙子亲嘴——自找钉子碰
抱着香炉打喷嚏——触一鼻子灰;碰一鼻子灰
曹操杀蔡瑁——上当受骗;操之过急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用计——又尖又滑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曹操遇关公——喜不自喜
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草把儿打仗——假充好汉 草把儿撞钟——不想(响) 草把子作灯——粗心 草包竖大汉——能吃不能干 草丛里的眼镜蛇——歹毒 草地上的蘑菇——单根独苗 草甸上的苇子——靠不住 草房上安兽头——配不上;不配 草棵里的蚂蟥——不是善虫 草里的斑鸠——不知春秋 草驴(母驴〕卖了买叫驴(公驴〕——胡捣腾 草帽戴在膝盖上——不对头 草帽破了顶——露头 草帽子端水——一场空 草人过河——漂浮不定 草人救火——自身难保 草上的露火——不长久 草绳子拔河——经不住拉 草鞋上拴鸡毛——飞快;跑得快 草鞋撞钟——打不响 草原上的百灵鸟——嘴巧 草原上的劲风——挡不住 草原上点火——着慌(荒) 草原上天气——变化多端 厕所顶上开窗子——臭气冲天 厕所挂牌——不是个厂 厕所里的茅缸——装死(屎) 厕所里挂表——有始(屎)有终(钟) 厕所里酒香水——香臭不分;香臭难分 厕所里寻灶王——找错了地方;搞错地方了 厕所里照镜子——臭美 茶杯盖上放鸡蛋——靠不住;不可靠 茶杯里放块糖——寿命不长 茶馆里摆龙门阵——想起什么说什么 茶馆里挂斧头——胡(壶)作(斫)非为 茶馆里伸手——胡(壶)来 茶壶掉了把儿——没嘴 茶壶里喊冤——胡(壶)闹 茶壶里开染房——无法摆布;不好摆布 茶壶里泡豆芽——受不完的勾头罪 茶壶里贴饼子——难下手;下不了手;无法下手 茶壶里洗澡——扑腾不开 茶壶里煮挂面——难捞 茶壶没肚儿——光剩嘴 茶壶煮牛头——下不去 茶里放盐——惹人嫌(咸) 茶铺子里的水——滚开 茶食店夫火——果然(燃) 茶碗打酒——不在乎(壶) 搽粉上吊——死要脸 搽米汤上吊——糊涂死了 拆房逮耗子——大干一场;得不偿失 拆了东篱补西壁——穷凑合;穷凑;顾此失彼 拆了楼房盖厕所——臭到顶 拆了茅房盖楼房——臭底子;底子臭;根子不净 拆了鞋面做帽沿——顾头不顾脚 拆庙搬菩萨——干脆利索;干净利索;收摊子 拆庙种灯草——有心(芯)无神 拆袜子补鞋——顾面不顾里 拆屋放风筝——只图风流不顾家 柴草人救人——自身难保 柴火上浇汽油——一点就着 柴油机抽水——吞吞吐吐 豺狼请客——绝无好事 豺狼请兔子的客——没好事;不是好事 馋狗等骨头——急不可待 馋鬼打灯笼——找吃的 馋鬼抢生肉——贪多嚼不烂 馋猫吃耗子——生吞活剥 馋人打赌——净是吃的 馋嘴巴走进药材店——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长坂坡上的赵子龙——单枪匹马 长虫吃高梁——顺杆爬 长虫吃蛤蟆——慢慢来 长虫打架——绕脖子 长虫戴草帽——细高挑儿(身材细长的人) 长虫当拐杖——靠不住;不可靠 长虫过乱石滩——绕来绕去 长虫过门褴——点头哈腰 长虫没眼——盲从(虫) 长虫爬进枪筒里——难回头;回头难 长虫碰壁——莽(蟒)撞 长虫吞针——扎心 长虫钻刺蓬——有去无回 长虫钻竹筒——难回头;回头难 长工的岁月——难熬 长工血汗钱——来之不易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长江黄河里的水——无穷无尽 长江里的石头——经过风浪 长江水万里流——波涛滚滚 长江涨大水——来势凶猛 长颈鹿的脑袋突出——头扬得高;高人一头 长袍马褂瓜皮帽——老一套 长衫改夹袄——取长补短 长尾巴蝎子——毒极了;最毒 长线放风筝——慢慢来 长竹竿戳水道眼——一通到底 长竹竿进城门——难转弯;转不过弯来 长竹竿进巷道——直来直去;直进直出;直出直入 肠子不打弯——直性子 肠子痒了——不能挠 常胜将军出征——所向无故 常胜将军回朝——凯旋归来 常胜将军上疆场——不获全胜不收兵 唱歌不看曲本——离了谱 唱京戏拉单弦——变了调 唱木偶戏的——尽捉弄人 唱皮影戏的跌跟头——丢人打家伙 唱戏不拉胡琴——干嚎 唱戏打边鼓——旁敲侧击 唱戏的挨刀——不怕;无伤大体;无关大体 唱戏的穿玻璃鞋——名角(明脚) 唱戏的穿龙袍——成不了皇帝 唱戏的吹胡子——假生气 唱戏的打板子——一五一十 唱戏的点兵——名不副实 唱戏的掉眼泪——可歌可泣;装相;收买人心 唱戏的抖三抖——假威风 唱戏的教徒弟——幕后指点 唱戏的拿马鞭子——走人了 唱戏的念道白——自言自语 唱戏没主角——胡闹台 钞票洗额头——见钱眼开 超载的火车——任重道远 晁盖的军师——无(吴)用 朝天放炮——空想(响) 朝天椒——又尖又辣 朝天一箭——无的放矢 朝廷的太监——后继无人 朝廷老爷拾大粪——有福不会享 朝鲜人过年——要狗命 炒菜不放盐——乏味 炒菜的铁锅——腻透了 炒菜放油盐——理所当然 炒豆发芽——好事难盼 炒胡豆下酒——干脆;干干脆脆 炒韭菜搁葱——白搭 炒了的虾米——红人(仁) 炒面捏的妹妹——熟人 炒面捏娃娃——熟人 炒熟的黄豆——难发芽 炒咸菜不放盐——有言(盐)在先 车把式扔鞭子——没人敢(赶):谁敢(赶) 车道沟里的泥鳅——兴不起大浪 车翻了去驯马——晚了;迟了 车工三班倒——连轴转 车上拉客——宰(载)人 车有车道,船有船道——各有各的路 扯裤子补补丁——堵不完的窟窿 扯铃扯到半空中——空想(响) 扯乱了的丝线——找不到头 扯旗杆放炮——生怕别人不知道 扯起风帆又荡桨——有福不会享 扯起眉毛哄眼睛——自欺欺人,自骗自,自己哄自己 扯着胡子打秋千——谦虚(牵须) 扯足顺风篷——得势 臣民进皇宫——层层深入 沉香木当柴烧——用材不当 陈醋当酒喝——哭笑不得 陈谷做种子——难发芽 陈世美不认秦香莲——喜新厌旧 陈世美打轿夫——不识抬举 陈世美娶皇姑——喜新厌旧 陈世美做附马——喜新厌旧 晨雾炊烟——一吹就散 趁热打铁——赶紧;正在火候上 撑不开的伞——没骨头 撑船不用篙——放任自流;任其自流 撑船的老板——看风使舵 成吉思汗的兵马——所向无敌 成熟的花生果——满人(仁) 成天想蚕茧——只顾私(丝) 城隍的扇子——扇阴风 城隍老爷戴孝——白跑(袍) 城隍老爷发神经——鬼迷心窍 城隍老爷嫁女儿——鬼打扮 城隍老爷娶妻——抬轿的是鬼,坐轿的也是鬼 城隍老爷剃脑壳——鬼头鬼脑 城隍庙的菩萨——正襟危坐;不怕鬼 城隍庙的铁算盘——难算;算不清;不由人算 城隍庙里出告示——吓鬼 城隍庙里打官司——死对头 城隍庙里的鼓槌——一对儿 城隍庙里的猪头——有主的 城隍庙里挂弓箭——色(射)鬼 城隍庙里聚会——净是鬼 城隍庙里闹内讧——鬼打鬼 城隍奶奶接生——出了鬼胎 城隍奶奶烧柴灶——鬼火直冒 城隍菩萨的马——不见起(骑) 城隍菩萨拉二胡——鬼扯 城隍爷不穿裤子——羞死鬼;无耻 城隍爷掉井里,土地爷扒头看——不敢劳(捞)驾;劳(捞)不起大驾 城隍爷躲债——穷鬼 城隍与玉皇——有天地之别 城门洞的行人——来去自由 城门口的砖头——踢出来的 城门楼上乘凉——好出风头 城门楼上的哨兵——高手(守) 城门楼上挂猪头——架子不小;好大的架子 城门上挂大钟——群众观点 城墙上的草——风吹两边倒 城墙上点烽火——告急 城墙上赶麻雀——白费功夫;白费劲;枉费工 城墙上骑瞎马——好险;冒险;危险 城头上放风筝——出手高 城头上跑马——兜圈子;难转溜;转不过弯来 城头上栽花——高中(种) 城外头开钱庄——外行 乘飞机打伞——兜风 乘慢车来的人——不速之客 乘字底下丢了人——真乖 程咬金拜大旗——运气好;众望所归 程咬金的三斧头——虎头蛇尾 程婴告密搜赵式——舍儿救孤 秤锤扔到大海里——直线下降 秤杆掉了星——不识斤两 秤杆上的准星——分得出斤两 秤杆与秤砣——密不可分 秤秆子柱路——小心(星)点 秤钩吊在屁股上——自称自 秤钩子钓鱼——捞不着 秤蛇掉进鸡窝里——捣蛋 秤砣掉在厨柜里——砸人饭碗 秤砣过河——不服(浮) 秤砣囫囵吞——铁了心 秤砣碰铁蛋——硬对硬 秤砣砸核桃——看棋盘打鱼他硬到几时 秤砧掉在鼓上——不懂(扑通) 吃霸王的饭,给刘邦干事——不是真心 吃饱饭闲嗑牙——没事找事 吃豹子胆长大的——凶恶极了 吃不了兜着走——自担责任 吃得耳朵都动——味道好爽 吃灯草灰长大的——说话没分量 吃豆腐多了——嘴松 吃多了安眠药——不省悟 吃多了碎米——罗嗦 吃蜂蜜说好话——甜言蜜语 吃狗肉喝白酒——里外发烧 吃瓜子——吞吞吐吐 吃挂面不调盐——有言(盐)在先 吃罐头没刀——难开口;口难开;不好开口 吃过黄连喝蜜糖——苦尽甜来 吃海水长大的——管得宽 吃黄瓜蘸雪——乏味 吃鸡蛋不拿钱——混蛋 吃饺子不吃馅——调(挑)皮 吃酒陪新娘——装模作样;装样子 吃烤山芋——又吹又拍;吹吹拍拍 吃亏全在大意——末日来临 吃辣椒屙不下——两头受罪 吃狼奶长大的——凶恶极了 吃凉粉发抖——凉透心;冷透心 吃了白糖吃冰糖——乏味 吃了豹子胆——胆子不小;胆子大 吃了抄手吃馄饨——一码事 吃了秤秆——一肚子心眼 吃了定心丸——做事踏实 吃了海椒啃甘蔗——嘴甜心辣 吃了鸡下巴——爱搭嘴 吃了枯炭——黑心;黑了心 吃了雷公的胆——天不怕地不怕 吃了灵芝草——长生不老 吃了煤炭——火气冲天 吃了蒙汗药——动弹不得 吃了鸟枪药——火气冲天 吃了砒霜的老母鸡——抬不起头来 吃了三天斋就想上西天——功底还浅 吃了三碗红豆饭——满肚子相思 吃了烧茄子——多心 吃了窝脖鸡——憋气 吃了喜鹊蛋——乐开怀 吃了一包回形针——一肚子委屈(曲) 吃了一肚子响雷——胆大包天 吃了一筐烂石榴——满肚子坏点子 吃了一筐烂杏——心酸得很 吃了鱼钩的牛打架——勾心斗角 吃了早饭睡午觉——乱了时辰 吃了猪肝想猪心——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吃麻油唱曲子——油腔滑调 吃米不记种田人——忘本 吃棉花长大的——心软 吃面条找头子——多余 吃内脏的虫子——心腹之患 吃人不吐骨头——心狠手辣 吃人的老虎拍照——恶相;恶模样 吃人饭拉狗屎——没有人味;没人味 吃桑叶吐丝——肚里有货 吃虱子留后腿——小气 吃石头拉硬屎——顽固不化 吃屎狗难断吃屎路——本性难移 吃水不记掘井人——忘本 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妄想 吃歪藤长大的——乱纠缠 吃苇坯拉炕席——满肚子瞎编;肚里编;嘴能编 吃窝头就辣椒——图爽快 吃乌龟皮——装王八孙子 吃稀糊糊游西湖——穷开心 吃咸鱼蘸酱——多余 吃香蕉剥皮——吃里爬(扒)外 吃药用冰糖作引子——又苦又甜 吃鱼不吐骨头——说话带刺儿 吃枣子不吐核——囫囵吞 吃斋的恶婆子——口素心不善 吃猪肉念佛经——冒充善人 吃竹竿长大的——直性人;直性子, 吃着海椒训人——说话带辣味 吃着黄连唱着歌——以苦为乐 吃着鸡,抓着鸭——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吃着梅子问酸甜——明知故问 吃着油条唱歌——油腔滑调 痴情碰冷遇——伤透心肝;伤透心;伤心 池里的王八塘里的鳖——一路货 池塘里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池塘里的荷叶——随风摆 池塘里的泥鳅——翻不起大浪 池塘里摸菩萨——劳(捞)神 赤膊上阵——要大干了 赤脚的和尚——两头光 冲瞎子问路——方向不明;找错了人 冲着和尚骂秃子——寻着惹气 冲着柳树要枣吃——故意刁难;有意为难 冲着姨夫叫丈人——乱认亲 虫吃沙梨——心里肯(啃) 虫蛀的扁担——经不住两头压 虫蛀的老槐树——肚里空;腹内空空 虫蛀的苹果——放到哪,烂到哪 虫子钻进核桃里——假充好人(仁);冒充好人(仁) 抽刀断水——汪费心机 抽了架的丝瓜——蔫了 抽了筋的老虎——塌了架 抽芽的蒜头——多心 抽烟不带火——沾光 抽烟烧枕头——怨不着别人 仇人打擂——有你无我 绸子布包狗屎——臭名在外 丑八怪搽胭脂——自以为美 臭虫爬到拜盒里——抓住理(礼)了 臭虫咬胖子——揩油;沾油水 臭豆腐下油锅——有点香 臭鸡蛋——甩了 臭水坑里的核桃——不是好人(仁) 臭蚊子——死叮 臭羊皮——不消(硝) 出东门,往西拐——糊涂东西 出洞的狐狸——贼头贼脑 出洞的老鼠——东张西望 出锅的大虾——卑躬(背弓)屈膝 出国的大轮船——外行(航) 出家人娶媳妇——不守规矩 出嫁的姑娘——有主 出了笼的黄雀——自由自在 出了土的笋子——冒尖;露头 出了窑的砖——定了型;定型了 出笼的馍馍烤着吃——欠火候 出炉的钢锭——定了型;定型了 出炉的红铁——找打 出炉的铁水——沾不得 出门带条狗——随人走 出门戴口罩——嘴上一套 出门两条腿——随人走 出门坐飞机——远走高飞 出山的猛虎——凶相毕露;势不可当 出水的芙蓉——一尘不染 出膛的子弹——不会拐弯;永不回头;决不回头 出头的钉子——先挨砸 出土的陶俑——总算有了出头之日 出土的竹笋——捂不住 出土文物——宝贝疙瘩;老古董 出污水沟又掉茅坑——倒霉透了;真倒霉 出衙门骂大街——没事找事 初八当重阳——不久(九) 初二三的月亮——不明不白 初睛露太阳——重见天日;开云见日 初生的牛犊——不怕虎 初生的娃娃——小手小脚 初一晚上走路——漆黑一片 初一夜里出门——处处不明 除夕夜守岁——送旧迎新 厨房里的馋猫——记吃不记打 厨房里的垃圾——鸡毛蒜皮 厨师熬粥——难不住 厨子搬家——另起炉灶 厨子剥葱——扯皮 厨子回家——不跟你吵(炒)了 锄头钩月亮——够不着 锄头刨黄连——挖苦 楚霸王举鼎——好大的力气 楚霸王困垓下——四面楚歌 楚霸王种蒜——栽到家了 楚霸王自刎——身败名裂 楚霸王自刎乌江——没脸回江东 楚汉相争——在谋不在勇 楚王拿晏子开心——辱人反被辱 楚庄王猜谜语——一鸣惊人 楚庄王理政——一鸣惊人 揣着明白说糊涂——装傻
妫水河的位置之争
妫水棋盘打鱼,古水名。关于妫水,古文献记载较多。《史记》曰棋盘打鱼:“舜居妫汭,内行弥谨。”《魏土地记》:“妫州有妫水,水源于城中,外城有舜井,城北有历山,山上有庙。”《尚书·尧典》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旧唐书·地理志·妫州》曰:“隋涿郡之怀戎县,贞观八年改名妫州,取妫水为名。”《陈杞世家》记载:“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唐《括地志》记载:“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即尧厘降二女于妫汭之所。”《山海经》记载:“妫,水名,舜之居地也……舜为庶人,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
妫汭有多种的解说,有人说指妫水与汭水两条河,有人说指妫水弯曲处。或说在山西,或说在怀来与延庆。198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妫:水名,在河北。汭:河流会合或弯曲的地方。妫汭:即妫水弯曲的地方。
对炎、黄、尧、舜文化做过专门研究的张家口文史作家曲辰在他与任昌华二人合著的《黄帝与中华文明》一书阐述:“潘城为尧、舜时都城,舜之故乡,其西北三里有历山即舜之为民时耕耘处,斯山不仅有舜庙,而且有尧庙及瞽叟祠。唐尧、虞舜庙在一处,以尧庙为主、居上,舜庙次之,居下棋盘打鱼;瞽叟祠另建在一处,为舜之家祠。在潘城中,潘泉处于城西南的城墙角下,出泉之水即妫水,妫水东北流经城中拐弯处,即妫汭——《山海经》所记之‘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的女子国。”上古时的国一般指城,有城墙的都为国,城即国。
并不是如有的人所记的,是山西境内的两条河 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老城南,即今永济西北的涑水河。
《说文解字》对“妫”的解释是:“虞舜居妫汭为氏”。妫汭,就是妫水曲的地方。传说上古之时,尧欲禅位于舜,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舜将二女安置在妫水之滨。为什么叫妫水呢棋盘打鱼?传说当时有野象为害人类,舜欲制服野象,但几乎被野象所杀。在娥皇、女英的帮助下,舜最终制服了野象,后人就把舜帝服象而居的地方叫作“妫”。“妫”者,从女,从为。女者,尧的女儿,舜的妻子;为者,以手牵象,象服于人。所以,最初的妫字,形似女子手牵大象。 可以说没有妫水,就不会有古舜初都。因为舜在称帝前在历山上种地,在雷泽畔打渔,在河边烧陶都离不开水,没有水,舜就不会在这里驻足,更不会选择这方土地做为初都。妫水,挽住了舜的足迹;妫河,保住了一方风水。妫水,是尤其该大书特殊的一条河流,是舜文化的源头,也是验证舜初都所在地理位置的重要载体。
关于妫水,古文献记载较多。《史记》曰:“舜居妫汭,内行弥谨。”《魏土地记》:“妫州有妫水,水源于城中,外城有舜井,城北有历山,山上有庙。”《尚书·尧典》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旧唐书·地理志·妫州》曰:“隋涿郡之怀戎县,贞观八年改名妫州,取妫水为名。”《陈杞世家》记载:“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唐《括地志》记载:“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即尧厘降二女于妫汭之所。”《山海经》记载:“妫,水名,舜之居地也……舜为庶人,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
妫汭有多种的解说,有人说指妫水与汭水两条河,有人说指妫水弯曲处。或说在山西,或说在怀来与延庆。确定不了妫水与妫州,也就以难以确定舜帝初都。
对炎、黄、尧、舜文化做过专门研究的张家口文史作家曲辰在他与任昌华二人合著的《黄帝与中华文明》一书阐述:“潘城为尧、舜时都城,舜之故乡,其西北三里有历山即舜之为民时耕耘处,斯山不仅有舜庙,而且有尧庙及瞽叟祠。唐尧、虞舜庙在一处,以尧庙为主、居上,舜庙次之,居下;瞽叟祠另建在一处,为舜之家祠。在潘城中,潘泉处于城西南的城墙角下,出泉之水即妫水,妫水东北流经城中拐弯处,即妫汭——《山海经》所记之‘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的女子国。”上古时的国一般指城,有城墙的都为国,城即国。
198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妫:水名,在河北。汭:河流会合或弯曲的地方。妫汭:即妫水弯曲的地方。并不是如有的人所记的,是山西境内的两条河。
所以,我们认为,既然妫水在妫州,那么妫水弯曲处必定在妫河边。既然妫水出之潘泉,那么,无需再争辩,河北涿鹿保岱古城的妫汭也就是舜的出生故地与家园了。找不到这些确凿的证据,没有人敢硬把帝舜的故乡拉到这里来。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千多年,当地除了清康熙年间修了志书外,之前都没有任何记载,而那本《保安州志》上所记的一些景观到今天又被说成谬误。比如,此志记载:“龙湫即阪泉,一名黄帝泉,在保岱堡。为州八景之一,今废。”“涿鹿山在州西南二十五里,黄帝所都。旧名涿鹿县,今为保岱堡。”保岱原有一座大照壁,上写着“竹鹿高照”四个大字。自黄帝城确认在州七十里处后,保岱人惊讶、落寞、疑惑、缄默了好多年。因为他们一直以为自己的家乡就是黄帝城,就是涿鹿县,日日见的山就是涿鹿山。即然不是涿鹿县城,又不是黄帝城,到底是一处什么样的景观呢棋盘打鱼?尽管现在已经确认保岱古城是汉潘县城、隋怀戎县、唐妫州城,到底是不是古舜都城又成了一个迷团,许多人早已不敢触及这类话题,唯恐再说错。还是先说妫水吧!
总之,妫水是一条河,是一条古老的河,一条现在已经消失了的踪迹的河,一条只在史志典籍中存留下名字的河。妫水是三千二百年前一条从古舜初都穿城而过的河流,它源于妫泉,即汉代时的潘泉。这眼泉水日夜不息地汩汩涌出,盘旋回还地溢聚,形成的河流润泽出这片青绿山水,孕育了宝带(舜时名)这片水草丰美的诸沃之野,催生了这方风水宝地。是妫水吸引轩辕黄帝来这里治水,神农炎帝来这里采药垦田。是妫水留住了尧、舜寻觅的目光,开始在此筑城建邑。妫水,与古城保岱是一种互生共长的紧密依存,二者一起兴一起衰一起走向繁荣或没落。
妫水是有故事的。两千多年前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写《史记》前来此考察过,访问老人,请他们讲炎黄尧舜的故事,然后在《五帝本纪第一》就写下舜一家人住在妫水拐弯处,一家人都言行谨慎,克守本分的信史。《尚书》记下了尧派两个女儿九个儿子到舜身边考察舜的言行举止,舜命令二女住在妫水拐弯处自己家中,做了个女官,职责就是无微不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九男被舜感化的也非常忠诚不二。《山海经》中说,二女住的地方名女子国,四周都是水。一则足见妫水很大,二来说明舜一家住的地方在水中央一片高地上,四周绿树掩映,花团丛簇。
要说舜都宝带的盛衰兴落,就得先说妫水的存亡枯荣。水活则山青,水富则地肥。妫水潺潺湫湫,从妫泉一圈圈溢出,灌满泉东的大鱼池,又跌了几叠,再注入妫水河,即后来的小沙河。早年间的妫水没有一丝儿杂物,水银一样晶莹透剔,在古城中曲曲折折地环流,洇染出古城中的鹅黄菜田、油翠麦地,郭外的座座葱绿果林梨园。河水清澈见底,卵石累累,红的白的黑的灰的如蛋似球,随水流铺陈二三十里,顺手捡起一把都是五颜六色。抓石子是女孩子们爱玩的游戏,有一种游戏的名称叫“擦子儿”,用七粒最圆的麻雀蛋大的石头,一粒扔上去,赶快从地上的抓几粒,再接住上面的一粒。那时,女孩子们的衣服口袋里都装着七粒小石子。大人和男孩子们爱下石子棋,一有了空暇时,就或蹲或坐在地上,划一个棋盘,顺手从地上抓几粒石子开战,玩完了棋盘与棋子都扔在那里不管了。那时的庙前主街或戏台前的台阶也大多用石头垒砌出来,层层叠叠的石墙呈之字形盘旋,光光滑滑的石头梯坡,一条条漫延进曲折的高门砖墙黑瓦大院。到处是河卵石,说明昔年水大雨多。由于古城就在西边的釜山余脉脚下,每到雨季,连绵群山的洪水全部灌进古城,所以,从前除了妫水河,古城南还有环城的窑湾河,河床上也是滚石累累。城北有二道沟河。历山下还有漯水支流窑头河,几条河携手分流着山洪,也同心合围着古舜初都,护卫着这方古老的先贤圣地。这些城外的河不在人们的视线中,所以总是会被忽视掉。只有穿城而过的清莹莹的妫水,越发显得尊贵,眼珠般地爱惜着,赞美着,被后人无数次地讲说着……
有三千多年阅历的妫水,有多少见闻,多少传奇啊!一切都不可知了。然而,可以想像那时河面宽阔,漫延到四方,住在水中央的舜带着人种田、打鱼、烧陶,都离不开水。舜的两个贤惠的妻子,也会在一早一晚到河边浣洗衣物、洗菜。她们是帝女,受过严格的家教,有高贵的道德品性,她们从不轻薄地与人打情骂俏,更不会轻易地在人前出头露面。舜在劳作后闲暇时,会在有月光的夏夜,坐在妫水河边,弹起尧赠给他的琴瑟,抬头看着远处自己曾经牧牛的黄阳山上的祥云,情不自禁地唱起自己谱写的《卿云》之歌来:“卿云烂兮,纠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那时的舜是多么地安然恬静啊,天下太平,世风日上,人心思善,物阜民丰。在尧的治下,舜的身边,华夏古国进入继炎黄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舜心中那个“上下咸和,百工致功,百谷时熟,百姓亲和,凤凰来翔。”“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的社会渐渐形成。
……
保岱古城中六十岁以上的人都记得这条河,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水面还有一丈左右,滋润着那片古地上果林如带,梨园似裙。杏、桃、枣、沙果、滨果、黄果、海棠、应有尽有,槐、榆、杨、柳、椿树层层次次,林林立立,环绕着古城,填满了空处,城郭房墙都藏掖在林树丛中。妫水河分三个分支,渠引坝拦,塘蓄湖存,浇灌着保岱古城数千亩田园。往东北去的那一支,一关进入城中一麻湖中,另一半沿着老柳环抱的小学操场向北,注入一大片果林,出果林再往东,是一座很大的水打磨房,水流击打着安在地下的水车的巨大风叶,日夜叮叮当当地碾米磨面。其余两支分头向东向北去浇田灌园。
到二十世纪六十年后期,妫水已经非常细弱,奄奄一息了。河面只剩三尺宽,但是那水仍然透亮地如清漆似琉璃,永远像弹着琴一样淙淙溅溅地响,丝绸般涟涟漪漪地淌,孩子般欢快地在大地上奔腾着,河床上的五色河卵石、白色小鱼、黑色小蝌蚪等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水中没有一点纸片类的杂物污染。夏秋季,全村的女人们都集中到河边洗衣服,渴了就喝河里的水。男人们下地回来,先到河边捧着喝一阵水。牛们马们羊们,更是不用领不用赶,从外边回村直奔河边而去,先饱饱地饮上好大一气甘甜清凉的河水。妫水流动的年代真是令人缅怀啊,缅怀那种世风纯朴,那种环境洁净,那种人心和善,那种天地合一。
妫水叮咚了几千年,因为它的畅怀喂养,培育出古城山环水抱的伊甸园,最美的好时光。
之后,汉在此设县治,唐朝设州治,人民公社、乡政府,一代代人都是看中了这长河,这股长流水孕育出的葱茏翠碧来此常期驻扎。操着各种口音的山南海北的人都来这里的中学、小学教书,来这里的政府机关工作,来这里的电影院、邮电局、信用社、商店工作。随着县级化工业、造纸业、酿酒业的兴盛时大量用水,地下水被四外截潜断流,妫水河终于和许多河流一起干涸了。由于这妫水河的消失,畦畦格格的菜田麦地、蔚蓝色的鱼池、一园园果树、无数的老柳树老槐树跟着一起消失了。
乡村没有了长流水,古城没有了翠碧色。尽管它曾经养育了这方尧舜后人几千年,护佑了尧乡舜都这块圣地几百个世纪,都抵不住时代更替,历史改写。妫水干涸,一如大树老根枯萎,所有的繁华都跟着凋谢落尽。到了现代,人们更追求快捷便利,连乡政府也搬离了这里,沿公路而居,所有的国家机关,政府部门都弃下这座早已荒废的古城,远远地逃离渐渐的贫脊荒芜,古城更加寂寞冷清。
从古至今,人类选择居地,必定要先看有没有水源,是水挽住一代代人的目光,是水牵扯出了人们富足的期盼。没有充足的水源,人们绝对不会停留下来世代居住;没有丰沛的水泉,人们就会绕道而去。舜时的人们选择这方山水做为永久的家园,首先是看准了妫水的充足,不仅能供人畜长远饮用浇灌,还能栽花种树,培植五谷五果,人富景美,可以随心打造一派花香鸟语的田园风光。后人们别此而去,一则因为有人为富不仁,造下天大罪孽,二则因为没有了这一河水,没有了那一幅诗意的人文环境,没有了人杰地灵的万千气象,失却了迷人的天然魅力。
妫水,保岱古城的生命水源,富庶之根,生机勃勃在水,贫穷落后也在水。
如今,古城内的妫水河床打上水泥,成了贯通古城东西的主街,成了五天一次的集市。在这条河道上,原来每逢雨季,上面的洪水泻下,能冲出河床上的滚滚累累的鹅卵石,夹杂着数不清的黑色棒形银砂石与古陶器碎片。如今,不见了妫水,不见了池塘,不见了麻湖,不见了大片的果园菜地,不见了老柳树,也不见了浣衣女,舜都古城与别处一样沦为荒乡僻野。 现在,怀来县与延庆交界处也有一条妫水河,那是因为唐长安二年,把妫州治移到现在已淹没的官厅水库下面的怀来大古城的绿故,到那时,妫水在宝带这座古舜都已流淌了一千二百年。)
歇后语有哪些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说一下有哪些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谚语,成语,俗语,是会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长征一号(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51华文网 )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京剧道具介绍
演绎道具
1、伴奏乐器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器与管弦乐器。
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
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2、舞台道具
砌末是大小道具与一些简单装置的统称,是戏曲解决表演与实物矛盾的特殊产物。砌末一词在金、元时期已有。传统戏曲舞台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烛台、灯笼、扇子、手绢、文房四宝、茶具、酒具),交通用具(如轿子、车旗、船桨、马鞭等)。
武器又称刀枪把子(如各种刀、枪、剑、斧、锤、鞭、棍、棒等),以及表现环境、点染气氛的种种物件(如布城、大帐、小帐、门旗、纛旗、水旗,风旗、火旗、蛮仪器仗、桌围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据演出需要临时添置。
扩展资料
京剧的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
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
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
净朱大麻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
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1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剧
关于棋盘打鱼和棋牌打鱼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