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眼的人(天眼望天)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1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3、很多人发现费玉清唱歌时眼睛总是喜欢仰视,你是如何分析这个动作的?
本站是一个关于水族行业的一个网站,本文给大家介绍望天眼的人,和天眼望天对应的相关信息,希望对鱼友有所帮助,谢谢关注我们祥龙鱼场。
本文目录一览:
名贵的金鱼品种有哪些?
红顶虎头
虎头在武汉又称狮头,在福建称之为寿星,红顶虎头曾被一度误为 是“鹅头红”,其实鹅头属于另一品系(见上篇)。红顶虎头全身银白,唯独头顶正中的头瘤为艳红色。同 鹤顶红一样,红顶虎头带有“鸿(红)运当头”的美好寓意,而且鱼鳍短小,体形粗壮,游动时如蹒跚学步 的婴孩,更加可爱。红顶虎头的主要产地有苏州、天津、福州,尤以苏州产的红顶虎头最佳,头型方正,背 部粗壮。根据头顶红色头瘤的分布还可细分为红头虎头(全部头瘤皆为红色)和红顶虎头。
墨龙睛蝶尾
是龙种金鱼中被认为最正宗的金鱼品种,许多以金鱼为题的艺术作品里,常以龙睛作为原型。它不仅具 有状如算盘子型眼睛,而且其尾型宽大,如蝴蝶双翅,因此得名。又有“黑牡丹”的美名。在单色金鱼品种 中,黑色金鱼最为名贵,普通红色金鱼出生时为青灰色,之后逐渐褪橙转红,这种变色过程只经历一次。而 黑色金鱼有很多在成鱼后发生退色,或变成褐黑色,甚至褪为红色。正品的墨蝶尾色泽犹如黑丝绒,包括鱼 腹,通体浓黑,颜色的厚重感极强。尾鳍条质硬,在静止时犹如打开的折扇。配上高耸的背鳍和发达的眼球 ,显得“龙”姿绰约,熠熠生神。
凤尾龙睛
在金鱼传统品种中,有一类蛋种金鱼名为丹(蛋)凤, 尾鳍长大,薄若蝉翼,游动时恰似轻纱曼舞,仪态万千。但美中不足的是头型仍留存了鲫鱼般的平头型,稍 失风采,近年来饲养者寥寥。凤尾龙睛则没有这种缺失,集中了龙睛身形和丹凤尾的优点,尾鳍条柔软,静 止时垂下来,甚至超过身长。长鳍犹如凤凰飞舞在云端的尾翼,煞是美丽。凤尾龙睛也被称作长尾龙睛、裙 尾龙睛。
玉印头
是从红高(狮)头中变化而来。全深红色,头顶生有白色方形头瘤,好似头顶一颗 方形玉印,因此得名“玉印头”,反而它的正式名称“白顶红高(狮)头”却很少有人提及。狮头型玉印头 与高头型玉印头的唯一区别在于,高头型头顶的头瘤并不向两腮下延,因此全部头瘤皆为白色,而狮头型的 头瘤包裹了两腮,但只有头顶部分为白色,两腮部分与身体红色相同。玉印头在色彩搭配上与鹤顶红恰好相 反,如果把这两个品种同缸饲养,则更显奇趣。
荧鳞蝶尾
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个新品种,具有特殊的 色彩搭配,黑、白、红三色色块交织,彼此衬托渲染,犹如国画用色的曼妙,又被人称为“山水画蝶尾”。 色彩与日本锦鲤中的昭和三色颇有神似,效果别致。与五花金鱼不同,荧鳞蝶尾属于硬鳞,主体颜色为黑色 ,具有发达的反光物质,在微弱的光线下,仍熠熠生辉,因而得名荧鳞。荧鳞蝶尾的这种色彩搭配在琉金也 有出现,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诸多大赛中频频得奖。
宫廷鹅头红
属于蛋种鹅头类型,是传统的金鱼 品种,在北京旧称“红帽子鱼”。曾一度在市场上消声匿迹,濒临失传。鹅头金鱼的特点是背部的鳞片致密 ,特别是白色的体色,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鲜艳的红色头瘤虽不似虎头金鱼的发达,但更致密,更显 周正。现在此品种养殖者很少,市场上很少见到。造成有人误将蛋红头或者背鳍残缺的鹤顶红(文种)当作 宫廷鹅头红。
望天
望天又称“顶天眼”、“朝天龙”,是一种眼型特殊变异的金鱼,眼球翻转向上 ,俯视时与人的目光对视,十分有趣。据传说,旧时养在宫廷中受到皇帝喜爱,有朝见天子的含义。望天眼的 眼球、眼眶组成三环套月的样子,眼眶部分富含反光物质,正如浮萍上的露珠,虽不生根亦不滴下,显得眼 睛晶亮非凡。近年又有人将绒球与望天进行杂交,新品种体型短圆,没有背鳍,鼻隔膜发育特别,呈球状褶 皱。当其悠然自得地在水中游动时,吻端的成对绒球左右摆动,讨人喜爱。
喜鹊花高头球
体色由黑 白两色组成,头、背、尾鳍均为黑色或蓝色,而腹部洁白如雪,酷似喜鹊鸟的体色,因而得名,具有喜鹊报 喜的美好含义。喜鹊花黑白对比鲜明,色彩明快,十分引人注目。这种色彩搭配在虎头、龙睛、高头等品种 中都有出现。图中的这尾喜鹊花高头球,不仅具有喜鹊花高头的特征,而且配以四绒球,鱼鳍飘摆,有若无 骨,属于喜鹊花高头的佳品。
陈桢的个人生平
陈桢(1894-1957),动物学家,中国动物遗传学的创始人。
江西铅山人
1918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农学士学位。
192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自20年代起从事生物学教育与科研工作,长期从事金鱼遗传与变异的系统研究,尔后又进行了动物行为学和生物学史的研究工作。
中国较早的现代生物学教育家,在大学里开设细胞学、组织学、系统动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中国生物学史等课程。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桢,字席山,后改协三。1894年2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邗江县瓜州镇。幼年时因家庭经济情况欠佳,到1912年以前只断断续续读过几天私塾和两年小学,但靠刻苦自学,他的外语、数学等都达到了一定水平。1912年,他入江西省铅山县籍,以便参加江西省公费考试,初试及复试均名列第一。
1913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习,由于他有志振兴农业,1914年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农林科。191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农学士学位,并留校任育种学助教。从教学工作中他认识到,育种的成功必须有正确的遗传学理论指导。1919年考取清华学校专科,公费赴美留学。先在康奈尔大学农学系进修,1920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学习,1921年获硕士学位后,随著名遗传学家T.H.摩尔根(Morgan)专攻遗传学。这对陈桢一生的科学活动有决定性的影响。
1922年回国后,任南京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教授。1923年开始金鱼遗传的研究工作。由于教学中缺少合适的中文教材,他编著了《普通生物学》,于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26年他在清华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并担任系主任。此后除继续进行金鱼遗传的实验外,还开始对蚂蚁的筑巢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便于观察,在实验室和家中都养了许多蚂蚁,不分日夜地连续观察,终于揭示了蚂蚁筑巢行为中的一些规律。1933年他编著了影响深远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桢随清华大学南迁到长沙,任教于临时大学。1938年他回北京搬家。当时驻京的日军得知信息后,派驹井卓等日本遗传学家威逼他留在北京工作,他的行动也受到日本特务的监视。在威逼恐吓面前,作为一位正直爱国的科学家,陈桢不为所动。为了避开日本特务的监视,他连日前往协和医院,佯称在协和医院工作,并暗地迁居,最后趁机连夜由天津乘船经香港、海防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1946年,陈桢复任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经他亲自认真组织和妥善安排,生物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绩。1948年,陈桢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北平研究院评议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来函邀请他去美任教。陈桢出于科学家的爱国心,回函谢绝,决心留下来为祖国人民服务。1949年以后,他继续担任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当时,正值苏联的李森科学派对孟德尔、摩尔根学说和苏联奉行这个学说的科学家进行猛烈抨击,我国在全面学习苏联的情况下也对孟德尔、摩尔根学说开展了批判,个别单位还出现了过火行为。因而一些东南亚华侨青年曾给陈桢写信询问:“国外风传您已被去职批判,停止工作,不知是否真的如此?”陈桢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复信表示,苏联在遗传学方面的激烈争论对中国虽有一定影响,但本人仍担任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教学、研究工作仍在进行,《生物学》一书仍在刊出新版发行,从而有力地澄清了国外的一些谣传。
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清华大学生物系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合并,陈桢在生物系从事生物学史的教学与研究,相继发表了一些有创见的论文。
1953年,陈桢继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和动物标本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之后,出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主任,并主持中国动物图谱和《动物学报》的编辑工作。他先后聘请寿振黄,张春霖、沈嘉瑞等著名动物学家到动物研究室工作,使该研究室陆续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他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动物研究室改为动物研究所,陈桢任所长,他带病主持了动物研究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病中他仍按“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了动物遗传学研究的规划设想。当年11月病逝于北京。
首次证明鱼类的孟德尔式遗传
20世纪20年代,摩尔根及其学生们以果蝇为材料,证实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把遗传学推上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21年,陈桢在摩尔根的指导下,学习遗传学,掌握了杂交实验与细胞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归国后,他首先想到的是要用中国所特有的材料进行遗传学研究,进行创新。经过观察与试验,他发现金鱼不仅外形变异明显、品种众多、易于繁育,而且是体外受精,它的卵适合于进行实验胚胎学研究。因此,他选用金鱼作材料,试图将杂交试验和细胞学、胚胎学、统计学方法联合应用,以探讨遗传学上的一些重要问题。1925年,他首先发表了《金鱼外形的变异》的著名论文。该文就金鱼的体形、体长、体高、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头形、鳃盖、眼、鼻隔、鳞片、体色等记录了各种变异,并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金鱼起源于野生的鲫鱼(Carassius auratus)。在由鲫鱼形成金鱼各品种的过程中,杂交和选择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残缺背鳍、无臀鳍、双臀鳍、龙睛等性状则可能来源于突变。1928年,他又发表了《透明和五花,一例金鱼的孟德尔遗传》一文,用充分的杂交数据证明透明鳞决定于纯合的突变基因型,正常鳞决定于纯合的隐性基因型,五花鱼则有杂合的基因型。因此,这是在鱼类上第一个典型的“不完全显性遗传”的实例。该文的发表震动了生物界。当时国内外不少科学家对于孟德尔定律是否适用于鱼类都抱着怀疑态度。陈桢的这一突破性成果以确凿的证据征服了所有的生物学家。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都认为,他是鱼类遗传学研究的先驱。此后,在我国的遗传学教科书中,都引用“透明和五花”作为不完全显性遗传的实例。
1934年,陈桢又发表了《金鱼蓝色和紫色的遗传》一文,证明金鱼的蓝色决定于一对纯合的隐性基因,紫色决定于四对纯合的隐性基因。经杂交产生的五对基因的隐性纯合体则有蓝紫色,而且是一个不再分离的品种。
陈桢于十几年中对金鱼遗传所进行的系统性、开拓性的研究工作,使人们对金鱼的变异、遗传和进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因而被誉为“金鱼博士”。同时,他的严谨、创新的治学精神和方法,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论证金鱼的起源和品种形成
在50年代,我国的各级学校中普遍开设进化论(达尔文主义)的课程。C.达尔文(Darwin)曾研究鸽类的家化和品种形成的历史,并论证了家鸽是由野生岩鸽(Columba livia)演变而来。但在中国,家鸽的品种不多,而我国各地广泛饲养的金鱼变异显著,品种众多。因此,他认为用金鱼来作进化论的教材有极大的说服力。
陈桢作为生物学史研究的开拓者,在对金鱼的遗传作过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古籍,对金鱼的起源和品种形成历史用全新的观点进行了探讨。1954年,他发表了《金鱼家化史与品种形成因素》的论文。论文用确凿的资料证明,金鱼起源于中国。演化的过程大体是:最初,由浙江杭州、嘉兴等地野生的鲫鱼中产生了红黄色变异体,称为金鲫鱼。以后,经过半家化、家化、盆养、有意识选择等四个时期的演变,才形成众多的品种。对此他作了如下的具体论述。
宋朝初年(968—975年),在佛教“戒杀生”的影响下,出现了“放生”的习惯。在嘉兴、杭州有人将捕捉到的金鲫鱼放到“放生池”中放养。这就开始了半家化时期。由于“放生池”并未使金鲫鱼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变,因此在190年间内未出现什么新品种。1157—1206年,开始进入家化时期,即在自己家里的池中养育金鲫鱼。这时,对金鲫鱼的繁殖习性已有了一定了解并知道可用水蚤来饲养。金鲫鱼的食物有了充分供应,玩鱼人又重视对异样鱼的选择,因此从1163到1276的113年间,出现了白色和黑白花斑两个金鱼品种。1276—1546年为由池养过渡到盆养的时期,1547—1643年为盆养时期。首先,盆养使金鱼的饲养得以大众化。盆养金鱼不仅在杭州盛行,而且在苏州、广州、南京、北京也相继出现。其次,盆养使金鱼的生活条件发生明显的改变,活动空间缩小,盆中水温、食物供给、水的更换也均靠养鱼人来调节。第三,盆养也便于养鱼人对其变异仔细观察、选择和分盆育种。因此,仅在97年间,就相继出现了五花、双臀、长鳍、双尾、龙睛、短身等六个新品种。1846—1925年,为有意识选择的时期,即有计划地利用分盆交配和控制生活条件来定向培养新品种。在短短77年中,竟出现了墨龙睛、狮头、望天眼、虎头、绒球、蓝鱼、紫鱼、翻鳃、珠鳞、水泡眼等十个新品种。
在这篇论文的总结中,陈桢提出生活条件的改变和人工选择是金鱼品种形成的主要因素,仅用突变不能说明上述不同家化历史过程中品种形成的不同速度。这样,陈桢认为金鱼的品种形成不是通过通常的突变的形式,而是一个渐进的进化过程。
陈桢不仅论证了金鱼起源于中国的野生鲫鱼,还指出世界各地的金鱼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中国传去的。最先于1502年传到日本,17世纪末叶已传到欧洲大陆和英国,1874年传入美国。
这篇论文是有关金鱼演化的一篇主要著作,曾被我国进化论的教材普遍引用。
编著广泛流传的中学生物学教科书
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中学开始设立生物学课程。但是,由于缺少教材,影响了教学质量。陈桢认识到,为了培养生物学人才,必须从提高中学生物学教学质量入手。为此,他利用假期搜集资料、潜心编著,终于完成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的全稿,1933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发行后,风靡全国,20几年中共出版了159版,成为公认的通用中学生物学教科书。这本教科书不仅在国内普遍采用,而且也流行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华侨学校。它的影响深深波及东南亚一带。
该书的特点是:(1)内容丰富、选材恰当,包括当时的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尤其是有关遗传理论的阐述,简明而深刻。使学生能从这本教材的学习中对生命科学有全面的了解。(2)对生物学的新进展也深入浅出地予以介绍。例如性别决定的基因平衡理论、中间性、性逆转等,从而能引导学生活跃地思考。(3)尽量采用中国的资料,而不照搬外国的模式。例如环节动物的描述用中国的环毛蚯蚓而不用欧洲的蚯蚓;遗传规律用金鱼的材料进行阐述而不是只讲豌豆与果蝇;生物的进化也引证金鱼起源于鲫鱼和众多品种的存在作为进化的证据。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课中进行直接观察,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4)章节安排合理,例如对多细胞动物的生活一章只介绍了腔肠动物(水螅),环节动物(蚯蚓)和脊椎动物(蛙、人)。这既简明扼要,又反映了进化的主要阶段特点。这种安排方式直到今天仍被沿用;又如将动、植物界类型作为进化的结果来介绍,这样将现代类型与古代类型一并简述,既避免了枯燥地逐一分门别类介绍,使学生感到烦琐难记,又有利于使学生建立起进化发展的观点。实为一种独到的创举。(5)文笔流畅,富于趣味性,适合学生自学阅读,而且读后可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生物学家曾谈到,他们的生物学知识就是从陈桢的《生物学》中自学获得的,而且由此才对生命科学发生兴趣。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点,这本教科书才为广大师生所喜爱,长期在全国广泛发行,从而对生物学专门人才的成长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
尽心竭力培育生物学人才
陈桢多年在大学任教,培养出我国许多著名的生物学家,是他对发展我国生物学事业的又一重大贡献。
在清华大学生物系任系主任时,陈桢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首先,他多方筹措经费建立了生物学馆,购置了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图书期刊,组织师生采集了丰富的动、植物标本,使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进行有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其次,他抓住了当时生物学的发展趋势:植物学方面,以生理学和生态学为主要方向;动物学方面,以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胚胎学为主要方向,并先后聘请汤佩松、李继侗、赵以炳、沈同、崔之兰等著名教授任教,他还为每位教授建立了实验室、配备了助手,以尽量发挥他们的专长,使他们能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科研工作。他自己则只占用3楼上的一个小房间作为办公室。在教学工作中强调要开好实验课,以训练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和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此外,他还亲自安排每周的学术报告,使师生能及时掌握科学发展的动态。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生物系出现了团结合作、奋力进取的局面,二十几年中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并出现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为国内外同行所瞩目。
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陈桢对学生的态度既耐心又严格。他讲课的内容丰富、论述透彻,而且能反映科学上的新进展。他对实验课特别重视,亲自指导学生实验。从实验题目的分配、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遗传性状的观察、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到实验报告的批改,他都亲自过问、指导。他常常向学生强调,在实验方法上要细致、准确,实验结果的总结中论证问题要严密无隙。李璞在开始做金鱼杂交的实验时,陈桢先生要求他住在实验室,并给以精细具体的指导。这样严格的训练和精心帮助使学生受益终生。
在指导参考书的阅读上,他更有独特的风格。往往只是指定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找文献阅读。学生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再共同讨论,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探索方向。这种指导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有助于科研思路的形成。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他培养出许多动物学、遗传学的优秀人才,他们不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担负重任,一些人的工作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
1894年3月12日 生于江苏省邗江县。
1914—1918年 毕业于金陵大学农林科,获农学士学位。
1918—1919年 任金陵大学农林科育种学助教。
1919年 北京清华学校专科,公费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系进修。
1920—1921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动物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22—1926年 任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教授。
1926年 任国立东南大学动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兼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科学教授。
1927年 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
1928年 任中央大学教授。
1929—1937年 任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8—1946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1952年 任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7年 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1951年 任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2年 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3—1957年 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主任。
1957年 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
1957年1月15日 病逝于北京。
很多人发现费玉清唱歌时眼睛总是喜欢仰视,你是如何分析这个动作的?
费玉清入圈极早,1973年凭着星对星歌唱竞赛而进入乐坛发展,入圈多年,费玉清带来了一剪梅、千里之外、凤凰于飞、梦驼铃等著作,成为一代人心中的回忆。除了歌曲给大众留下深入的形象以外,费玉清的歌唱姿态也引起众多网友仿照。很多人发现费玉清唱歌时眼睛总是喜欢仰视,你是如何分析这个动作的?
个人对费玉清唱歌喜欢仰视的原因分析
费玉清的嗓音与姿态总是引起网友们争相仿照,费玉清歌唱为什么眼睛喜爱仰视?费玉清歌唱时,总喜爱手托天空,昂首眼睛望天,俯视着,这样的姿态也让外界很费解,关于这个问题,费玉清曾经在综艺中聊到过,他觉得这是自己的缺陷,他说曾经自己那个年代不一样。而身边的人直言,这明明是优点,许多网友都曾仿照过他的姿态呢。
在费玉清歌唱的年代,还没有无线话筒,大都是话筒固定在铁杆上,由于麦克风固定了,所以他在歌唱时,会不自觉地摇摆身体,也就形成了现在仰视的姿态。除此之外,话筒还会被两根线吊在空中,如果单站着歌唱就没有那种氛围感,因而都会加上一些动作,时间长了也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气。如今这些姿态已经成为费玉清的代表动作了,许多歌迷也喜爱经过仿照他的方法表达对他的喜爱。
结语
以上了解了费玉清歌唱为什么眼睛喜爱仰视,费玉清是一位优秀的歌手,一路工作发展都很顺利,只是在感情上一向没有动静。完毕与日本女子的爱情后,费玉清一向单身至今。在2019年11月7日,费玉清举办了演唱会最终场,宣布封麦隐退,让许多歌迷不舍。
一个人用望远镜望天 打一成语
一个人用望远镜望天 打一成语——登高望远、管中窥天。
1、登高望远dēng gāo wàng yuǎn
【解释】登上高处望天眼的人,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出处】《荀子·劝学》望天眼的人:“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吕氏春秋·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结构】连动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望天眼的人;指人的思想
【例句】郁达夫《住所的话》:“房子亦不必讲究,只须有一处可以登高望远的高楼,三间平屋就对。”
【英译】ascend a height to enjou a disant view
2、管中窥天guǎn zhōng kuī tiān
【解释】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出处】《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结构】偏正式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见识等
【近义词】坐井观天
【例句】少见之人,如从~也。 ★《史记·梁孝王世家》
【英译】see sky through a funnel
望天眼的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天眼望天、望天眼的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