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鲷鱼(三角鲷的图片)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6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三角鲷鱼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三角鲷的图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祥龙鱼场哦,现在开始吧!
今天给各位分享三角鲷鱼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三角鲷的图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祥龙鱼场哦,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 鱼的种类会经历哪些变化?(深海鱼的身体都是扁平的)
- 2、淡水鱼有哪些品种
- 3、这些是什么鱼?
- 4、雀鲷科的分类
- 5、超市卖的冰冻鲷鱼片究竟是什么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
- 6、小丑鱼(鲈形目雀鲷科海葵亚科鱼类俗称)详细资料大全
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 鱼的种类会经历哪些变化?(深海鱼的身体都是扁平的)
浅海鱼
分成以下几种:中上层鱼类:按平面划分可分为潮间带、浅海区和远洋区。典型的中上层负类身体呈梭形三角鲷鱼,两端尖细三角鲷鱼,在海水中游泳阻力小,大部分为高速游泳鱼类。远洋区中上层鱼,例如蓝点马鲛、金枪鱼、东方旗鱼、白枪鱼、箭鱼、噬人鲨等都是在海洋中快速游泳的鱼类,其背部颜色具有与远洋区海水一样的蓝黑色,腹部颜色较淡。浅海区中上层鱼,背部颜色则与浅海区海水一样呈灰黑色,腹部银白色。典型代表为玉筋鱼,会飞的燕鳐也常在浅海区活动。在海潮间带,海水由於受降雨、陆上注入淡水和潮汐的影响,温度、盐度变化较大,因此大部分鱼属於广温性和广盐性鱼类,而且有的鱼可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典型代表有弹涂鱼,弹涂鱼除在水中游泳外,还可依靠吸盘和发达的胸鳍跳跃,甚至可爬到红树林的枝头上去捕捉昆虫吃,被称为会爬树的鱼。在潮间带,黑色鱼类可在熔岩间找到,绿色鱼类生活在较淡的海藻间,橄榄色鱼类在马尾藻间,赤色鱼类可在红珊瑚礁间找到。中下层鱼类:这里指的是水深200米以内的中下层鱼类。浅海海底常可分为岩礁与泥沙海底。黑鲷、真鲷就常生活在多岩礁地区。鲟鱼、皱唇鲨、扁头哈那鲨、扁鲨等,嘴在头下部,常在泥沙质海底觅食水深超过200米的中下层鱼类,常称为深海鱼。就不多做介绍 1.常见的浅水鱼:最简单的分辨方法可从鱼的外型看出,由於浅海鱼大多分布鱼珊瑚礁、陆地沿岸、礁区、浅海海域,颜色通常大多会比较鲜艳、体型、眼睛等构造也会比较小,例如:倒吊鱼、鹦哥鱼、海鲡、银鲳、刺鲳(肉鲫仔、肉鱼)、剥皮鱼、水针、翻车鱼、土魠鱼、比目鱼、鲷鱼、臭肚鱼(象鱼)、秋姑鱼(须哥)、金线鱼、乌尾冬、龙占鱼(龙尖)、鬼头刀、石斑鱼、飞鱼、乌鱼...等。2.常见的淡水鱼:淡水鱼也就是一般生长於河流、湖泊或淡水渔塭所养殖的鱼类,体型通常较海鱼小、颜色也比较不鲜艳、单调,例如:虱目鱼、草鱼、吴郭鱼、鲤鱼(大和鲤)、香鱼、淡水白鲳、鲈鱼、鳝鱼、鲶鱼(泰国鲶)、鳟鱼(红鳟)、高身鲫(日本鲫)、泰国鳢、七星鳢、白鲢鱼、黒鲢鱼、虎???等这些常见的鱼类都是。3.深海鱼:深海之定义如下:深海中之水层区(pelagic),依水深分成四个区: (1)中层带 (mesopelagic) 200~1000 m (2)深层带 (bathypelagic) 1000~4000 m (3)深渊带 (abyssal) 4000~6000 m (4)超深渊带 (hydal) >6000 m简单的说,生活在这范围的鱼类,就称为深海鱼,深海鱼的身体颜色通常较为黯淡,包含三角鲷鱼了海中食物链顶层的大型鱼类,以及中小型鱼类都有,例如:旗鱼、鲨鱼、鲔鱼、鲣鱼(柴鱼)、花腹鲭(花飞)、带鱼(白带鱼)、竹针鱼(竹梭)、鳗鱼、鳕鱼...等。由於实在太多了,碍於版面限制,所以先列出以上这些常见的鱼类,欲知更详细的资料,可点选以上网站查询,或是到这里看详细资料
本文来源于小百科常识网( ) 原文链接:
深海鱼
deep-sea fish
见於大洋深处的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鱼类,通常在600∼2,700公尺(2,000∼9,000呎)以下。分属十多个科,特征是口大、眼大,身体某一或某几部分有发光器。发光器既用於诱捕猎物,也用於引诱配偶。深海鱼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压力极大,极寒冷和黑暗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了这些特殊习性。深海鱼的栖息地是世界上最特殊的。由於深海中的竞争不如岸边或浅海中那麼激烈,使许多原始类群得以存活至今。最重要的深海鱼类群有深海垂钓鱼、蝰鱼及毛口鱼。深海垂钓鱼属角鮟鱇亚目(Ceratioidei),它们诱捕猎物的方法是摇动脊鳍的鳍棘作为诱饵三角鲷鱼;蝰鱼属蝰鱼科(Chauliodontidae),有许多夹状牙,是可畏的掠食性鱼;毛口鱼属钻光鱼科(Gonostomatidae),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鱼类。
台湾过去对于鱼类的研究著重于珊瑚礁鱼类及其沿近海经济性鱼类的分类和其生物学相关之调查,反观在深海鱼的采集及研究方面较为欠缺,主要是因为没有可以采集深海鱼类的船只及网具只有在一些可拖到600-700公尺的底拖渔船的下杂渔获中发现若干。中研院动物所乃增购了长达一万公尺的钢缆,并在法国MUSORSTOM之指导下装在海洋一号研究船上可使底拖网具(beam trawl及otter trawl)作业达到海底数千公尺深。此外三角鲷鱼我们也自行设计制作了中层网(IKMT),使深海生物的研究不再只局限在底栖性鱼类的采集,在过去一年五次的航次中总共捕获到深海鱼类多达150种以上,包括有:鼠尾鳕科、巨口鱼科、褶胸鱼科、软骨鱼纲、深海鮟鱇亚目、….等。本次展览除了针对以上四个大类群作个别介绍外,其他各式各样长相奇特的深海鱼我们共挑选了18个科,在此亦作一综合性的介绍。
科 名: Nemichthyidae 线鳗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中层及深海底栖
特 徵: 吻部极端延长,成熟雄鱼下颚较上颚短且无法闭合。 眼大体长具胸鳍,背鳍、臀鳍及尾鳍相连在一起。Labrichthys与Avocettina此两属的脊椎骨数在170-220间;而Nemichthys此属脊椎骨数超过750节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属9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俗称线鳗是因体长如鳗一般细长,却又比鳗的体型细,如线般细细长长故而称之
科 名: Ophidiidae 鼬鳚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中层及深海底栖
特 徵: 背鳍较臀鳍长或与臀鳍等长,肛门及臀鳍位于胸鳍末端下方。具鳞,许多种类鳃盖上有棘。最大的种类Lamprogrammus shcherbachevi(希氏软鼬鳚)可以长至2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47属218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5属7种。此科的分布极广,可由100m至2000m海底皆发现其踪迹,在深海的种类甚至眼睛退化至全无或只剩皮瓣痕迹,外型变化众多但皆为底栖性鱼类,属于广布性的一科
科 名: Trachichthyidae 燧鲷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具眶蝶骨,腹鳍 1硬棘,软条 6-7;背鳍硬棘3-8,软条10-19;臀鳍硬棘 2-3 ,软条8-12。腹部鳞具鳞脊。种间的鳞差异颇大,部分种类具有发光器,最大可长至55c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8属44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3属3种。此科的鱼分布深度由100m-1500m。在某些地区(如澳洲)此科的其中一种具有相当的鱼类资源,为重要的渔获对象,一次捕获量甚至达到数百公吨,但在台湾地区目前仅捕获到体型较小的种类,对于其鱼类资源仍有待开发
科 名: Synaphobranchidae 合鳃鳗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中层及深海底栖
特 徵: 鳃孔位在身体下方介于胸鳍之前,少数几种胸鳍退化。脊椎骨数110-205
其 他: 全世界共有9属30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4属8种。合鳃鳗顾名思义鳍两边的鳃孔虽然是分开,但鳃外部的皮瓣相连接,像两个鳃合在一起而称之
科 名: Neoscopelidae 新灯笼鱼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体侧扁,上颚骨细长且由三块软骨组合而成,不具眼下骨。 臀鳍起点远离背鳍。部分种类具有发光器。大多为圆鳞而Solivomer此属为栉鳞,而Scopelengys 此属不具鳔,其他皆有鳔。脊椎骨数29-35节最大可至30c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属6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3种。此科的鱼与灯笼鱼科的鱼极为相似,两者大多都具有发光器,而此科的鱼较大且体色偏红,可与灯笼鱼科作一区别。
科 名: Myctophidae 灯笼鱼科
地理分布: 全世界
深度分布: 中层及深海底栖
特 徵: 脂鳍是由一盘状软骨支撑,具眼下骨。臀鳍起点在背鳍下方或略后。头部及身体具有整排或几组的发光器,仅一种不具。多数为圆鳞而其中四种为栉鳞,皆具鳔,脊椎骨数28-45。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1属225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5属17种。此科鱼种类颇多,但体型偏小约为5cm左右,为海洋中其他肉食性鱼类重要的捕食对象。已有许多研究证实其具有每日垂直迁移的情形,迁移距离甚至超过数百公尺,丰度分布日间最多在300至1200 m间;而夜晚最多在10至100 m。
科 名: Alepocephalidae 黑头鱼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齿小而鳃耙多且长。鳃盖骨鳍条数5-13. 许多种生活在超过1000m的水层。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7属95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2属3种。此科的特征在于头部与身体的颜色不同,较为常见的种类即是头部呈现黑色俗称油鱼的黑头鱼。
科 名: Rondeletiidae 红口仿鲸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头部箱型,皮肤表面光滑。侧线是由14-26组垂直的感觉孔组合而成。尾部软骨3块,脊椎骨数 24-27。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属2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此科不具鳞片,侧线感觉孔呈现纵向排列为其特征。
科 名: Moridae 稚鳕科
地理分布: 全世界
深度分布: 底栖
特 徵: 背鳍一或二少数为三,臀鳍一或二。下颚须有或无,若具齿齿细微。 鳔与耳石相连以收集声音。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8属87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3属5种。此科为底栖性鱼类,分布由浅海至2500m皆有分布。此科的鱼腹面常具有发光器,而呈现黑色。
科 名: Diretmidae 银眼鲷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无侧线,背鳍及臀鳍不具棘。背鳍软条24,臀鳍19-22软条。腹部具鳞脊。脊椎骨数20-32,最长可达37c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属4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2属2种。
科 名: Eurypharyngidae 宽咽鱼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鳃孔小,与吻端距离长于与肛门的距离。鳃条骨数5,内脏游离骨数6。口非常大,齿小,胸鳍亦不明显。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属1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 背部具有发光器,无垂直迁移的现象。
科 名: Halosauridae 海蜥鱼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前上颔骨及颔骨具齿,背鳍在肛门前,且具9-13软条无硬棘。凹陷状的侧线延伸整个身体,而鳞片较大的侧线孔在身体两侧,约为30个侧线鳞数。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属15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
科 名: Ipnopidae 炉眼鱼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眼小或退化成盘状。无幽门垂,背鳍软条8-16,臀鳍软条7-19,胸鳍软条9-24 。鳃条骨数8-17,脊椎骨数44-80,Bathypterois此属中18种具有延
长之胸鳍、腹鳍与尾鳍 。
其 他: 全世界共有6属29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2种。此科的鱼属于底栖性鱼类,会利用延长的腹鳍及尾鳍站立在海底,而呈现三角形,故另有俗名称之为三角鱼。
科 名: Melamphaidae 孔头鱼科
地理分布: 除地中海及北极海外其他海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背鳍具有1-3个小棘,胸鳍1硬棘,6-8软条。尾鳍前端具 3-4 棘. 具圆鳞,鳞大但易脱落。无侧线或只有1-2个侧线孔,脊椎骨数24-31。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8属87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眼部具有眶蝶骨,
科 名: Notacanthidae 背棘鱼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侧线隆起在两侧,鳞小,每列至少50个以上。一些种类的腹鳍具有3个似硬棘的鳍条。以底栖性动物为食(如多毛类及腔肠动物),亦以浮游性甲壳类为食。雌性的数量大过于雄性数量,较大的狭首形幼鱼可能归属于此科。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属10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
科 名: Cetomimidae 仿鲸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表皮不具鳞,眼小或退化成痕迹。鳃耙3或4,无发光器,仅在肛门周围,背鳍及臀鳍底部具凹陷的组织。脊椎骨数38-59。生时体表颜色褐色或橘红色。
其 他: 全世界共有9属20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
科 名: Setarchidae 囊头鲉亚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徵: 鲉科的鱼背鳍具硬棘11-13,有些具有毒性,而此亚科的特征在于侧线是连续的凹槽,体披圆鳞,下眼眶脊不明显。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属5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2属2种。此科的鱼属于鲉科下的亚科,而浅海的鲉科及俗称的石狗公或石头鱼,其肉质鲜美是高经济价值的鱼类,但深海的鲉科卖相及肉质皆不佳,故无经济价值。
科 名: Bothidae 鲆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底栖性
特 徵: 大多种类两只眼睛在左侧身体。鳍不具硬棘,背鳍起点在眼上方或前方。 背鳍和臀鳍接不与尾鳍相连接,肛门在盲侧。卵黄具一个小油球,多数种类具经济价值。
其 他: 全世界共有21属154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2属27种。此科鱼类的分布很广,为浅海地区重要的鱼类资源之一。但在深海的种类肉质较软,易腐烂不易保存,因此食用的价值不高。
淡水鱼有哪些品种
淡水鱼有哪些品种
淡水鱼有哪些品种,淡水鱼是生活中常见的鱼类,深受养殖户和大众喜爱,中国现有鱼类有3000多种,淡水鱼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大多被用来做成美食或者养在家里观赏,接下来看看淡水鱼有哪些品种?
淡水鱼有哪些品种1
一、草鱼
1、草鱼遍布普遍,遍布在黑龙江省至云南元江,但除西藏自治区、新疆省外,已移殖到亚洲地区、欧洲地区、英国、非州等我国。
2、草鱼栖息在平原区地方的河道和湖水中,大多数生活在水质中低层和近岸多水草地域,常常成群结队寻食。
3、草鱼是一种食草鱼,多以稚虫、藻类植物为食,但也会吃一些肉制品,如泥鳅、蜻蜒等,奶粉喂养时可喂苏丹草、苏丹草、范草等草。
二、鲫鱼
1、鲤鱼原产地于亚洲地区,之后被欧洲地区、北美地区等地域引入。
2、鲫鱼栖息在水塘、湖水和河水中。他们大多数生活在河面宁静、水草散生的泥底中。他们会独立或部分寻食,在海域较小的区域有迁移的习惯性。
3、草鱼是一种杂食鱼类,常以底栖小动物为关键食材,如水蚯蚓、沙蚕、虾、蟹等。
三、鳊鱼
1、鲷鱼关键遍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小型湖水,关键分散在中国朝鲜和俄国。
2、鲷鱼多栖息在有污泥、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的中低层,喜爱自流水生活,冬季会在水最深处过冬。
3、鲷鱼是一种食草鱼,但食材覆盖面广。苦草、轮叶黑藻、眼菜等绿色植物常被作为水里的食材。它还能够吃一些江底绿色植物残片和少许浮游生物。
四、鲤鱼
1、鲫鱼普遍遍布在国内各地(中西部高原地区以外),是一种适用性强的鱼类,也是一种优异的饲养鱼类和经济发展鱼类。
2、鲤鱼多栖息水草繁茂的浅水区湖和水塘中,多在水质最底层生活,但温度、水的温度较高时,也会到水质中高层主题活动。
3、鲤鱼是一种杂食鱼类。成年人鱼主要是天然性食材。它会吃茎、叶、芽和新鲜水果,维管束水生花卉,硅藻和藻类植物,虾、泥鳅和幼螺。
五、三角鲂
1、我国特有的特有的鱼类,关键分散在海南、广西省、广东省肇庆市等地域,及其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河、黑龙江省等海域。
2、三角大多数栖息在水流或自流水海域的中低层,喜爱在沙浆游水和沉水植物生长发育的海域肥育。
3、三角鱼是一种杂食鱼类,以水生花卉为食,喜爱谈水壳菜,还可食水生昆虫、鱼儿、无脊椎动物等。
淡水鱼有哪些品种2
1、 鲤鱼
鲤鱼是北方常见的淡水鱼之一,在柔软的泥浆底部和水域,有沟渠,斜坡,树枝,岩石和其他容易隐藏或觅食的地方经常有它们,鲤鱼是杂食性鱼类,主要是以素食为主,可以将新鲜的玉米粒和麸皮用作诱饵,添加剂应主要以腥味为主的.鱼粉,虾粉,蚕粉等。
2、 白条
白条属于初级淡水鱼。对水质要求较高,繁衍速度较快,此种鱼与马口,翘嘴外形相似。白条喜腥类面食,是低海拔常见之鱼类,喜欢群聚栖息于溪、湖及水库等水之上层,栖息深度一般是0至10米。
3、 翘嘴
翘嘴鱼学名翘嘴红鲌,体型较大,体细长,翘嘴红鲌属中、上层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其生长迅速,是以活鱼为主食的凶猛肉食性鱼类,翘嘴可以长到米级,个体非常大。
4、 鲫鱼
鲫鱼是北方常见的淡水鱼之一,在小河水流稳定处,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多、树枝,石头多的地方是不错的垂钓点。鲫鱼常用的窝饵有酒炮小米,大米,混合饲料等。常用的钓饵却是五花八门,有蚯蚓、小虾、红虫、米饭粒、玉米粒、麦粒、豆面、玉米面等。
5、 草鱼
草鱼也是北方常见的淡水鱼之一,草鱼体积大,生长快,喜欢吃植物性食物、蚯蚓、蚂蚱,也喜欢发酵的微酸性或微酒精食物。草鱼生活在水的中层和上层,喜欢高温和高溶解氧的地方。因此,草鱼可触底钓或浮钓。
6、 马口
马口鱼栖息于水域上层,喜低温的水流。为肉食性鱼类。马口鱼多生活于山涧溪流中,尤其是在水流较急的浅滩,底质为砂石的小溪或江河支流中;在静水湖泊及江河深水处皆少见。
7、 黑鱼
黑鱼在北方也是常见的淡水鱼,黑鱼性情凶猛,营底栖生活,属于肉食性鱼类,喜欢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浅水区。黑鱼一般都是一家子外出活动,钓上来一条,肯定钓点还有另一条,北方人钓鱼时,经常可以钓到黑鱼。
淡水鱼有哪些品种3
常见淡水鱼种类
淡水鱼种类:乌鳢、地方名称有生鱼、乌里黑、丰鱼、孝鱼、火头鱼、黑松、乌鱼、黑鱼、黑里头、墨鱼、蛇头鱼、乌棒、黑色棒子、才鱼
淡水鱼种类:青鱼、地方名称有青鲲、乌鲩、黑鲲、螺狮青、乌青、青鲩、青棒、黑鲩、青根鱼
淡水鱼种类:鲢鱼、地方名称有扁鱼、跳鲢、扁子、养鱼、花鲢、麻鲢、鲢子、鲢子头、白鲢、红鲢、包公鱼、胖头鱼、鳙鱼、黄鲢、地瓜鱼、白胖头鱼、水鲢、鱼大头鱼、黑鲢
草鱼:地方名称:草鲲、草包、草混子、草棒、青草鱼、厚鱼、青草、鲲子鱼、白鲩、草鲩、厚子鱼、草根、白鲲、棍子鱼、鲩鱼
淡水鱼种类:银鱼、地方名称为面丈鱼、面条鱼、面鱼
鲶鱼:地方名称:鲶拐子、河鲶、鲇鱼、年鱼、土鲶、占鱼
鲤鱼:地方名称:鲤拐子、拐子、黄河鲤鱼、花鱼、朝仔、毛子、朱砂鲤、红鱼、
鲫鱼:地方名称:鲫瓜子、朝鱼、鲫壳子、鲫拐子、喜头、河鲫鱼、头鱼、喜鱼、刀子鱼、月鲫仔、鲋长春鳊:地方名称:油鳊、锅边、鳊鱼、长身鳊、莲子鱼、黄尖、草鳊、长条边、川枪
胡子鲶:地方名称:过山鳅、怀子、圹辞告、胡鲶、鲇胡、鲶巴郎
鱤鱼:地方名称:感棒、水老虎、铜头、介鱼、竹竿鱼、大口感、横杆子、感丝、黄尖、横鱼、虎鱼、竿鱼、黄鱤鱼、横占
三角鳊:地方名称:三角边、平胸鳊、乌鳊、三角舫、角鳊、方鱼
鳜鱼:地方名称:桂花鱼、季花鱼、桂鱼、胖鳜、鳌花鱼、翘嘴鳜、鱤鱼
团头鳊:地方名称:团头舫、武昌鱼、草鳊、方鱼、鲂鱼
主要海洋鱼类有哪些品种及地方名称
大黄鱼:地方名称:桂花黄鱼、大王鱼、灰带、白鱼、黄金龙、大黄鲞、金龙、大先(鲜)、黄花鱼、黄瓜鱼、裙带鱼、刀鱼、白带鱼、青宗带、鳞刀鱼、带鱼条、红瓜、带鱼、牙鱼、牙带
小黄鱼:地方名称:金龙、小黄瓜鱼、小王鱼、花鱼、黄花鱼、厚鳞仔、小先(鲜)、小春鱼、梅子、梅鱼
鲈鱼:地方名称:卢鱼、鲈板、大板、中板、鲈子、花寨、花鲈、鲁鱼
鳕鱼:地方名称:大口鱼、大头腥、水口、大头鱼、大头青、乌口鱼、明太鱼
淡水鱼种类:真鲷、地方名称有加肭(力)、过腊、过腊、赤鲫、红鲷、红鳞加吉、红加立鱼、王山鱼、立鱼、红立、加吉、同(铜)盆、红鳍、红带鲷
这些是什么鱼?
1是蓑鲉
中文学名
狮子鱼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
硬骨鱼纲
目
鲉形目
科
鲉科
属
蓑鲉属
亚 种
蓑鲉
4是条纹鲷鱼
中文学名
条纹鲷鱼
拉丁学名
Apogon aure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硬骨鱼纲
亚 纲
辐鳍亚纲
目
鲈形目
亚 目
鲈亚目
科
天竺鲷科
亚 科
天竺鲷亚科
属
天竺鲷属
种
条纹鲷鱼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三角鲷鱼的珊瑚礁海域
7是双锯鱼
中文学名
双锯鱼
拉丁学名
Amphiprion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硬骨鱼纲
亚 纲
辐鳍鱼亚纲
目
鲈形目
科
雀鲷科
属
双锯鱼属
英文名称
anemone fish
8是黄三角吊
英文三角鲷鱼:Yellow Tang
学名三角鲷鱼:Zebrasoma flavescens
黄三角吊
最小水族箱尺寸三角鲷鱼:250升
饲养难度:容易
饲养要求:盐度 1.020-1.025;酸碱度 8.1-8.4
性情:一定攻击性
水族箱最大成体尺寸:15厘米
珊瑚兼容性:安全
食物要求:草食
主要产地:印度尼西亚、大堡礁
种属:粗皮鲷科
颜色:艳黄色
9是副刺尾鱼
编号:
8173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中文科名:
刺尾鱼科
拉丁科名:
Acanthuridae
中文属名:
副刺尾鱼属
拉丁属名:
Paracanthurus
拉丁种名:
hepatus
定名人:
(Linnaeus)
年代:
1776
中文名:
副刺尾鱼[1]
ogenus:
Teuthis
原始文献:
Syst. Nat., ed.10, 1:507
模式产地:
Amboina
俗名:
拟刺尾鲷
国内分布:
台湾
国外分布:
南日本至印度, 太平洋之间
10 14 16是粗皮鲷
粗皮鲷栖息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珊瑚礁海域,俗称倒吊,它们的特点就是身体大多呈椭圆形,头部有隆起的前额,鱼尾两侧各有一个或几个锋利突起的骨质硬刺,可以用来自卫与攻击,刺尾鱼的名称就是从这得来的。
15是翻车鲀
中文学名
翻车鱼
拉丁学名
mola
别 称
翻车鲀、头鱼、海洋太阳鱼、月鱼等
二名法
Mola mola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
纲
硬骨鱼纲
目
鲀形目
科
翻车鲀科
属
翻车鲀属
种
翻车鱼
分布区域
遍布各大洋
雀鲷科的分类
雀鲷科其下分32属,如下: 夏威夷豆娘鱼(Abudefduf abdominalis)
阿纳洛豆娘鱼(Abudefduf analogus)
孟加拉豆娘鱼(Abudefduf bengalensis)
杂色豆娘鱼(Abudefduf concolor)
霍氏豆娘鱼(Abudefduf hoefleri)
劳伦氏豆娘鱼(Abudefduf lorenzi)
浅共豆娘鱼(Abudefduf luridus)
珍珠豆娘鱼(Abudefduf margariteus)
南非豆娘鱼(Abudefduf natalensis)
黄尾豆娘鱼(Abudefduf notatus)
岩豆娘鱼(Abudefduf saxatilis)
七带豆娘鱼(Abudefduf septemfasciatus)
六线豆娘鱼(Abudefduf sexfasciatus):又称六带豆娘鱼。
梭地豆娘鱼(Abudefduf sordidus):又称豆娘鱼。
鲷状豆娘鱼(Abudefduf sparoides)
夜豆娘鱼(Abudefduf taurus)
屈氏豆娘鱼(Abudefduf troschelii)
条纹豆娘鱼(Abudefduf vaigiensis):又称五带豆娘鱼。
惠氏豆娘鱼(Abudefduf whitleyi) 金凹牙豆娘鱼(Amblyglyphidodon aureus):又称黄背宽刻齿雀鲷。
蓝带凹牙豆娘鱼(Amblyglyphidodon azurelineatus)
巴氏凹牙豆娘鱼(Amblyglyphidodon batunai)
库拉索凹牙豆娘鱼(Amblyglyphidodon curacao):又称橘钝宽刻齿雀鲷。
黄侧凹牙豆娘鱼(Amblyglyphidodon flavilatus)
白腹凹牙豆娘鱼(Amblyglyphidodon leucogaster):又称白腹宽刻齿雀鲷。
平颌凹牙豆娘鱼(Amblyglyphidodon ternatensis):又称绿身宽刻齿雀鲷。 背纹双锯鱼(Amphiprion akallopisos)
大堡礁双锯鱼(Amphiprion akindynos)
阿氏双锯鱼(Amphiprion allardi)
二带双锯鱼(Amphiprion bicinctus)
查戈斯双锯鱼(Amphiprion chagosensis)
金腹双锯鱼(Amphiprion chrysogaster)
橙鳍双锯鱼(Amphiprion chrysopterus)
克氏双锯鱼(Amphiprion clarkii):又称克氏海葵鱼。
大眼双锯鱼(Amphiprion ephippium)
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又称白条海葵鱼。
棕尾双锯鱼(Amphiprion fuscocaudatus)
宽带双锯鱼(Amphiprion latezonatus)
侧带双锯鱼(Amphiprion latifasciatus)
白罩双锯鱼(Amphiprion leucokranos)
麦氏双锯鱼(Amphiprion mccullochi)
黑双锯鱼(Amphiprion melanopus)
浅色双锯鱼(Amphiprion nigripes)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又称眼斑海葵鱼。
阿曼双锯鱼(Amphiprion omanensis)
海葵双锯鱼(Amphiprion percula)
颈环双锯鱼(Amphiprion perideraion):又称粉红海葵鱼。
鞍斑双锯鱼(Amphiprion polymnus):又称鞍斑海葵鱼。
红双锯鱼(Amphiprion rubrocinctus)
白背双锯鱼(Amphiprion sandaracinos):又称白背海葵鱼。
双带双锯鱼(Amphiprion sebae)
希氏双锯鱼(Amphiprion thiellei)
三带双锯鱼(Amphiprion tricinctus)
太平洋双锯鱼(Amphiprion tunicatus) 真鳍蓝鲷(Azurina eupalama)
蓝鲷(Azurina hirundo) 底栖光鳃鱼(Chromis abyssicola)
侏儒光鳃鱼(Chromis acares):又称侏儒光鳃雀鲷。
捷光鳃鱼(Chromis agilis)
白斑光鳃鱼(Chromis albomaculata):又称白斑光鳃雀鲷。
艾伦光鳃鱼(Chromis alleni):又称亚伦氏光鳃雀鲷。
白光鳃鱼(Chromis alpha):又称白光鳃雀鲷。
高身光鳃鱼(Chromis alta)
安汶光鳃鱼(Chromis amboinensis)
长臀光鳃鱼(Chromis analis):又称黄光鳃雀鲷。
岩礁光鳃鱼(Chromis atrilobata)
绿光鳃鱼(Chromis atripectoralis):又称黑腋光鳃雀鲷。
腋斑光鳃鱼(Chromis atripes):又称黑鳍光鳃雀鲷。
腋光鳃鱼(Chromis axillaris)
巴氏光鳃鱼(Chromis bami)
卡氏光鳃鱼(Chromis cadenati)
大尾光鳃鱼(Chromis caudalis)
光鳃鱼(Chromis chromis)
长棘光鳃鱼(Chromis chrysura):又称短身光鳃雀鲷。
灰光鳃鱼(Chromis cinerascens):又称灰光鳃雀鲷。
黑光鳃鱼(Chromis crusma)
青光鳃鱼(Chromis cyanea)
多毛光鳃鱼(Chromis dasygenys)
三角光鳃鱼(Chromis delta):又称三角光鳃雀鲷。
双色光鳃鱼(Chromis dimidiata)
台湾光鳃鱼(Chromis elerae)
矛尾光鳃鱼(Chromis enchrysura)
黄腋光鳃鱼(Chromis flavaxilla)
橘尾光鳃鱼(Chromis flavicauda)
棕腋光鳃鱼(Chromis flavipectoralis)
黄斑光鳃鱼(Chromis flavomaculata):又称黄斑光鳃雀鲷。
黄斑光鳃鱼(Chromis flavomaculatus):又称黄斑光鳃雀鲷。
烟色光鳃鱼(Chromis fumea):又称燕尾光鳃雀鲷。
夏威夷光鳃鱼(Chromis hanui)
高鳞光鳃鱼(Chromis hypsilepis)
阳光鳃鱼(Chromis insolatus)
棕色光鳃鱼(Chromis intercrusma)
半光鳃鱼(Chromis iomelas)
巴西光鳃鱼(Chromis jubauna)
克氏光鳃鱼(Chromis klunzingeri)
细鳞光鳃鱼(Chromis lepidolepis):又称细鳞光鳃雀鲷。
亮光鳃鱼(Chromis leucura):又称亮光鳃雀鲷。
缘光鳃鱼(Chromis limbata)
林氏光鳃鱼(Chromis limbaughi)
线纹光鳃鱼(Chromis lineata)
卢氏光鳃鱼(Chromis lubbocki)
双斑光鳃鱼(Chromis margaritifer):又称两色光鳃雀鲷。
大光鳃鱼(Chromis megalopsis)
梅里光鳃鱼(Chromis meridiana)
东海光鳃鱼(Chromis mirationis):又称横带光鳃雀鲷。
多线光鳃鱼(Chromis multilineata)
黑臀光鳃鱼(Chromis nigroanalis)
黑尾光缌鱼(Chromis nigrura)
闪烁光鳃鱼(Chromis nitida)
尾斑光鳃鱼(Chromis notata):又称斑鳍光鳃雀鲷。
三宅光鳃鱼(Chromis notatus miyakeensis)
冈村氏光鳃鱼(Chromis okamurai):又称冈村氏光鳃雀鲷。
盖光鳃鱼(Chromis opercularis)
卵圆光鳃鱼(Chromis ovalis)
卵形光鳃鱼(Chromis ovatiformis):又称卵形光鳃雀鲷。
南太平洋光鳃鱼(Chromis pamae)
佩洛光鳃鱼(Chromis pelloura)
彭伯光鳃鱼(Chromis pembae)
斑鳍光鳃鱼(Chromis punctipinnis)
蓝氏光鳃鱼(Chromis randalli)
黑带光鳃鱼(Chromis retrofasciata):又称黑带光鳃雀鲷。
桑克塔光鳃鱼(Chromis sanctaehelenae)
暗唇光鳃鱼(Chromis scotochilopterus)
紫光鳃鱼(Chromis scotti)
施氏光鳃鱼(Chromis smithii)
斯氏光鳃鱼(Chromis struhsakeri)
条尾光鳃鱼(Chromis ternatensis):又称三叶光鳃雀鲷。
灵光鳃鱼(Chromis trialpha)
凡氏光鳃鱼(Chromis vanderbilti):又称凡氏光鳃雀鲷。
三点光鳃鱼(Chromis verater)
蓝绿光鳃鱼(Chromis viridis):又称蓝绿光鳃雀鲷。
韦氏光鳃鱼(Chromis weberi):又称魏氏光鳃雀鲷。
西澳光鳃鱼(Chromis westaustralis)
伍氏光鳃鱼(Chromis woodsi)
黄光鳃鱼(Chromis xanthochira):又称黄腋光鳃雀鲷。
黄翅光鳃鱼(Chromis xanthopterygia)
黄尾光鳃鱼(Chromis xanthura):又称黄尾光鳃雀鲷。
黄褐光鳃鱼(Chromis xutha) 双斑金翅雀鲷(Chrysiptera biocellata):又称二点刻齿雀鲷。
布氏金翅雀鲷(Chrysiptera bleekeri)
暗带金翅雀鲷(Chrysiptera caeruleolineata)
圆尾金翅雀鲷(Chrysiptera cyanea):又称蓝刻齿雀鲷。
黄金翅雀鲷(Chrysiptera flavipinnis)
盖尔金翅雀鲷(Chrysiptera galba)
青金翅雀鲷(Chrysiptera glauca):又称灰刻齿雀鲷。
半蓝金翅雀鲷(Chrysiptera hemicyanea)
奎氏金翅雀鲷(Chrysiptera kuiteri)
白带金翅雀鲷(Chrysiptera brownriggii/leucopoma):又称双白带刻齿雀鲷、勃氏金翅雀鲷。
暗灰金翅雀鲷(Chrysiptera niger)
南方金翅雀鲷(Chrysiptera notialis)
尖头金翅雀鲷(Chrysiptera oxycephala)
副金翅雀鲷(Chrysiptera parasema)
少带金翅雀鲷(Chrysiptera paucifasciata)
面罩金翅雀鲷(Chrysiptera personata)
帕氏金翅雀鲷(Chrysiptera pricei)
雷氏金翅雀鲷(Chrysiptera rapanui)
橙黄金翅雀鲷(Chrysiptera rex):又称雷克斯刻齿雀鲷。
罗氏金翅雀鲷(Chrysiptera rollandi)
希拉金翅雀鲷(Chrysiptera sheila)
辛氏金翅雀鲷(Chrysiptera sinclairi)
斯氏金翅雀鲷(Chrysiptera springeri)
史氏金翅雀鲷(Chrysiptera starcki):又称史氏刻齿雀鲷。
塔氏金翅雀鲷(Chrysiptera talboti)
陶波金翅雀鲷(Chrysiptera taupou)
特氏金翅雀鲷(Chrysiptera traceyi)
三带金翅雀鲷(Chrysiptera tricincta):又称三斑刻齿雀鲷。
无斑金翅雀鲷(Chrysiptera unimaculata):又称无斑刻齿雀鲷。
黄斑金翅雀鲷(Chrysiptera xanthonota) 白宅泥鱼(Dascyllus albisella)
宅泥鱼(Dascyllus aruanus):又称三带圆雀鲷。
肉色宅泥鱼(Dascyllus carneus)
黄尾宅泥鱼(Dascyllus flavicaudus)
灰边宅泥鱼(Dascyllus marginatus)
黑尾宅泥鱼(Dascyllus melanurus):又称黑尾圆雀鲷。
网纹宅泥鱼(Dascyllus reticulatus):又称网纹圆雀鲷。
斯氏宅泥鱼(Dascyllus strasburgi)
三斑宅泥鱼(Dascyllus trimaculatus):又称三斑圆雀鲷。 白点盘雀鲷(Dischistodus chrysopoecilus)
达尔文盘雀鲷(Dischistodus darwiniensis)
条纹盘雀鲷(Dischistodus fasciatus)
黑斑盘雀鲷(Dischistodus melanotus)
显盘雀鲷(Dischistodus perspicillatus)
黑背盘雀鲷(Dischistodus prosopotaenia)
暗褐盘雀鲷(Dischistodus pseudochrysopoecilus) 澳大利亚真雀鲷(Eupomacentrus apicalis)
黄真雀鲷(Eupomacentrus aureus) 贝氏小叶齿鲷(Microspathodon bairdii)
金色小叶齿鲷(Microspathodon chrysurus)
长背小叶齿鲷(Microspathodon dorsalis)
前额小叶齿鲷(Microspathodon frontatus) 博宁新箭齿雀鲷(Neoglyphidodon bonang)
卡氏新箭齿雀鲷(Neoglyphidodon carlsoni)
克氏新箭齿雀鲷(Neoglyphidodon crossi)
黑新箭雀鲷(Neoglyphidodon melas):又称黑副雀鲷。
黑褐新箭雀鲷(Neoglyphidodon nigroris):又称黑褐副雀鲷。
闪光新箭雀鲷(Neoglyphidodon oxyodon)
多棘新箭齿雀鲷(Neoglyphidodon polyacanthus)
纹胸新箭齿雀鲷(Neoglyphidodon thoracotaeniatus) 似攀鲈新雀鲷(Neopomacentrus anabatoides)
黄尾新雀鲷(Neopomacentrus azysron)
斑刻新雀鲷(Neopomacentrus bankieri)
印支新雀鲷(Neopomacentrus cochinensis)
蓝新雀鲷(Neopomacentrus cyanomos):又称蓝黑新雀鲷。
拟态新雀鲷(Neopomacentrus fallax)
长丝新雀鲷(Neopomacentrus filamentosus)
煤色新雀鲷(Neopomacentrus fuliginosus)
穴新雀鲷(Neopomacentrus metallicus)
米拉新雀鲷(Neopomacentrus miryae)
线新雀鲷(Neopomacentrus nemurus)
辛德新雀鲷(Neopomacentrus sindensis)
条尾新雀鲷(Neopomacentrus taeniurus)
紫色新雀鲷(Neopomacentrus violasceus)
黄新雀鲷(Neopomacentrus xanthurus) 白肩盾豆娘鱼(Parma alboscapularis)
双色盾豆娘鱼(Parma bicolor)
大洋洲盾豆娘鱼(Parma kermadecensis)
马氏盾豆娘鱼(Parma mccullochi)
小鳞盾豆娘鱼(Parma microlepis)
西洋盾豆娘鱼(Parma occidentalis)
大鳞盾豆娘鱼(Parma oligolepis)
多鳞盾豆娘鱼(Parma polylepis)
单带盾豆娘鱼(Parma unifasciata)
野盾豆娘鱼(Parma victoriae) 黑带椒雀鲷(Plectroglyphidodon dickii):又称迪克氏固曲齿鲷。
黄腹椒雀鲷(Plectroglyphidodon flaviventris)
羽状椒雀鲷(Plectroglyphidodon imparipennis):又称明眸固曲齿鲷。
尾斑椒雀鲷(Plectroglyphidodon johnstonianus):又称约岛固曲齿鲷。
眼斑椒雀鲷(Plectroglyphidodon lacrymatus):又称珠点固曲齿鲷。
白带椒雀鲷(Plectroglyphidodon leucozonus):又称白带固曲齿鲷。
凤凰椒雀鲷(Plectroglyphidodon phoenixensis):又称凤凰固曲齿鲷。
兰氏椒雀鲷(Plectroglyphidodon randalli)
夏威夷椒雀鲷(Plectroglyphidodon sindonis) 隐雀鲷(Pomacentrus adelus)
阿氏雀鲷(Pomacentrus agassizi)
白尾雀鲷(Pomacentrus albicaudatus)
白斑雀鲷(Pomacentrus albimaculus)
胸斑雀鲷(Pomacentrus alexanderae)
艾伦氏雀鲷(Pomacentrus alleni)
安邦雀鲷(Pomacentrus amboinensis):又称安汶雀鲷。
雕雀鲷(Pomacentrus aquilus)
阿拉伯雀鲷(Pomacentrus arabicus)
环雀鲷(Pomacentrus armillatus)
金腹雀鲷(Pomacentrus auriventris)
澳大利亚雀鲷(Pomacentrus australis)
蓝斑雀鲷(Pomacentrus azuremaculatus)
贝氏雀鲷(Pomacentrus baenschi)
班卡雀鲷(Pomacentrus bankanensis)
腋斑雀鲷(Pomacentrus brachialis):又称臂雀鲷。
伯氏雀鲷(Pomacentrus burroughi)
淡黑雀鲷(Pomacentrus caeruleus)
金尾雀鲷(Pomacentrus chrysurus):又称白尾雀鲷。
霓虹雀鲷(Pomacentrus coelestis)
科氏雀鲷(Pomacentrus colini)
楔雀鲷(Pomacentrus cuneatus)
礁外雀鲷(Pomacentrus emarginatus)
双斑雀鲷(Pomacentrus geminospilus)
蓝点雀鲷(Pomacentrus grammorhynchus)
仿雀鲷(Pomacentrus imitator)
印度雀鲷(Pomacentrus indicus)
爪哇雀鲷(Pomacentrus javanicus)
颊鳞雀鲷(Pomacentrus lepidogenys)
细雀鲷(Pomacentrus leptus)
锉雀鲷(Pomacentrus limosus)
海滨雀鲷(Pomacentrus littoralis)
黑肢雀鲷(Pomacentrus melanochir)
密氏雀鲷(Pomacentrus milleri)
摩鹿加雀鲷(Pomacentrus moluccensis)
长崎雀鲷(Pomacentrus nagasakiensis)
黑手雀鲷(Pomacentrus nigromanus)
黑鳍缘雀鲷(Pomacentrus nigromarginatus):又称黑缘雀鲷。
暗色雀鲷(Pomacentrus niomatus)
楔斑雀鲷(Pomacentrus opisthostigma)
青玉雀鲷(Pomacentrus pavo):又称孔雀鲷。
菲律宾雀鲷(Pomacentrus philippinus)
派氏雀鲷(Pomacentrus pikei)
多棘雀鲷(Pomacentrus polyspinus)
原雀鲷(Pomacentrus proteus)
莱氏雀鲷(Pomacentrus reidi)
萨克索雀鲷(Pomacentrus saksonoi)
似雀鲷(Pomacentrus similis)
新星雀鲷(Pomacentrus simsiang)
斯氏雀鲷(Pomacentrus smithi)
泰布拉雀鲷(Pomacentrus stigma):又称斑点雀鲷。
奇雀鲷(Pomacentrus sulfureus)
弓纹雀鲷(Pomacentrus taeniometopon)
野雀鲷(Pomacentrus trichourus)
三线雀鲷(Pomacentrus trilineatus)
三斑雀鲷(Pomacentrus tripunctatus)
王子雀鲷(Pomacentrus vaiuli)
澳氏雀鲷(Pomacentrus wardi)
黄胸雀鲷(Pomacentrus xanthosternus) 细波光鳃鱼(Pomachromis exilis)
棕背波光鳃鱼(Pomachromis fuscidorsalis)
关岛波光鳃鱼(Pomachromis guamensis)
黑边波光鳃鱼(Pomachromis richardsoni):又称李氏波光雀鲷。 蓝点锯雀鲷(Pristotis cyanostigma)
锯雀鲷(Pristotis jerdoni)
海湾锯齿雀鲷(Pristotis obtusirostris) 墨西哥眶锯崔鲷(Stegastes acapulcoensis)
白带眶锯雀鲷(Stegastes albifasciatus):又称白带高身雀鲷。
背斑眶锯雀鲷(Stegastes altus):又称羽高身雀鲷。
尖斑眶锯雀鲷(Stegastes apicalis):又称尖高身雀鲷。
箱形眶锯崔鲷(Stegastes arcifrons)
金色眶锯雀鲷(Stegastes aureus):又称黄高身雀鲷。
鲍氏眶锯雀鲷(Stegastes baldwini)
奠眶锯雀鲷(Stegastes diencaeus)
红背眶锯雀鲷(Stegastes dorsopunicans)
埃氏眶锯雀鲷(Stegastes emeryi)
胸斑眶锯雀鲷(Stegastes fasciolatus):又称蓝纹高身雀鲷。
黄侧眶锯雀鲷(Stegastes flavilatus)
棕眶锯雀鲷(Stegastes fuscus)
盖氏眶锯雀鲷(Stegastes gascoynei)
复瓦眶锯雀鲷(Stegastes imbricatus)
岛屿眶锯雀鲷(Stegastes insularis):又称岛屿高身雀鲷。
毕氏白眶锯雀鲷(Stegastes leucorus beebei)
白眶锯雀鲷(Stegastes leucorus leucorus)
白点眶锯雀鲷(Stegastes leucostictus)
缘眶锯雀鲷(Stegastes limbatus)
长吻眶锯雀鲷(Stegastes lividus):又称钝头高身雀鲷。
卢氏眶锯雀鲷(Stegastes lubbocki)
黑眶锯雀鲷(Stegastes nigricans):又称黑高身雀鲷。
斑棘眶锯雀鲷(Stegastes obreptus):又称斑棘高身雀鲷。
大耳眶锯雀鲷(Stegastes otophorus)
深裂眶锯雀鲷(Stegastes partitus)
佩氏眶锯雀鲷(Stegastes pelicieri)
绣眶锯雀鲷(Stegastes pictus)
漫游眶锯雀鲷(Stegastes planifrons)
直眶锯雀鲷(Stegastes rectifraenum)
丑眶锯雀鲷(Stegastes redemptus)
罗卡眶锯雀鲷(Stegastes rocasensis)
圣眶锯雀鲷(Stegastes sanctaehelenae)
桑氏眶锯雀鲷(Stegastes sanctipauli)
杂色眶锯雀鲷(Stegastes variabilis) 台湾蜥雀鲷(Teixeirichthys formosana)
乔氏蜥雀鲷(Teixeirichthys jordani):又称乔丹氏细鳞雀鲷。
超市卖的冰冻鲷鱼片究竟是什么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
无图 不宜分辨 , 可能是 巴沙鱼柳 并非海鱼 学名
【鱼芒】鲶科 (巨鲶科) Pangasiidae 【鱼芒】鲶属 Pangasius 鱼类
下图为 博氏【鱼芒】鲶 Pangasius bocourti ,俗称 巴沙鱼、多利鱼、博氏巨鲶
近年台湾市场上又称为多利鱼,是【鱼芒】鲶属的一种,原产于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和泰国湄南河流域。这些鱼是国际市场重要的食用鱼。
小丑鱼(鲈形目雀鲷科海葵亚科鱼类俗称)详细资料大全
小丑鱼是对雀鲷科海葵鱼亚科鱼类的俗称,因为脸上都有一条或两条白色条纹,好似京剧中的丑角而得名,是一种热带咸水鱼。已知有28种,一种来自棘颊雀鲷属(Premnas),其余来自双锯鱼属(Amphiprion)。小丑鱼与海葵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因此又称海葵鱼。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小丑鱼 别称 :海葵鱼 二名法 :Amphiprioninae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辐鳍鱼纲 亚纲 :辐鳍鱼亚纲 目 :鲈形目 亚目 :隆头鱼亚目 科 :雀鲷科 亚科 :海葵亚科 属 :双锯鱼属或棘颊雀鲷属 分布区域 :印度-太平洋,红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悉尼等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分布范围,共生关系,饲养技巧,鉴别方法,颜色鉴别法,大小鉴别法,习性鉴别法,主要种类, 外形特征 小丑鱼最大体长达11cm。背棘总数10~12;背的软条总数4~16;臀棘总数2;臀鳍软条总数14~15,稚鱼全体黑色的有鳞片集中蓝色的;在前额与上侧面上的白色的斑块;所有的鳍黑色除透明的胸鳍与软背鳍鳍条的外部部分。成鱼的地理而行为颜色可变的。 生活习性 环境:礁区鱼类;非迁移的;非洄游性;海洋;深度上下限1~55m 气候:热带的;北纬25度和南纬35度之间。 重要性:渔业,低经济;水族馆,商业性。 回复力:高度,族群倍增时间少于15个月 生物学特性:栖息于珊瑚礁与岩礁,稚鱼时常与大的海葵,海胆或小的珊瑚顶部共生。形成小群到大群鱼群,胃内含物包括藻类,桡脚类的动物与其他的浮游性甲壳动物。 繁殖方式:置卵型。 食性:杂食性。 生长繁殖 小丑鱼并不是唯一雌雄同体的动物,但它们是为数不多的雄性可变成雌性,雌性无法变成雄性的物种。每个小丑鱼种群都有一个统治地位的雌性和几个成年雄性,后者在青年期是雌雄同体。如果具有统治地位的雌性死亡,其中一只成年雄性将经历荷尔蒙变化,转变成为该种群中的新雌性。在产卵期,公鱼和母鱼有护巢、护卵的领域行为。其卵的一端会有细丝固定在石块上,一星期左右孵化,幼鱼在水层中漂浮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栖息到海葵等共生性生物上。 分布范围 小丑鱼原生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较温暖的水中,包括大堡礁和红海。虽然大部分种类的分布有其限制,但某些分布的十分广泛。小丑鱼生活在浅海的底部的浅潟湖或珊瑚礁。印度-太平洋,红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悉尼等。 共生关系 小丑鱼身体表面拥有特殊的体表粘液,可保护它不受海葵的影响而安全自在地生活于其间。因为海葵的保护,使小丑鱼免受其它大鱼的攻击,同时海葵吃剩的食物也可供给小丑鱼,而小丑鱼亦可利用海葵的触手丛安心地筑巢、产卵。对海葵而言,可借着小丑鱼的自由进出,吸引其它的鱼类靠近,增加捕食的机会;小丑鱼亦可除去海葵的坏死组织及寄生虫,同时因为小丑鱼的游动可减少残屑沉淀至海葵丛中。小丑鱼也可以借着身体在海葵触手间的摩擦,除去身体上的寄生虫或霉菌等。 小丑鱼产卵在海葵触手中,孵化后,幼鱼在水层中生活一段时间,才开始选择适合它们生长的海葵群,经过适应后,才能共同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小丑鱼并不能生活在每一种海葵中,只可在特定的对象中生活;而小丑鱼在没有海葵的环境下依然可以生存,只不过缺少保护罢了。 小丑鱼是极具领域观念的,通常一对雌雄鱼会占据一个海葵,阻止其他同类进入。如果是一个大型海葵,它们也会允许其他一些幼鱼加入进来。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体格最强壮是雌鱼,她和她的配偶雄鱼占主导地位,其他的成员都是雄鱼和尚未显现特征的幼鱼。雌鱼会追逐、压迫其他的成员,让它们只能在海葵周边不重要的角落里活动。如果当家的雌鱼不见了,原来那一对儿夫妻中的雄鱼会在几星期内转变为雌鱼,完全具有雌性的生理机能,然后再花更长的时间来改变外部特征,如体形和颜色,最后完全转变为雌鱼,而其他的雄鱼中又会产生一尾最强壮的成为她的配偶。 饲养技巧 人工小丑鱼在繁殖场刚繁殖出来时是在裸缸内饲养的,头几天喂轮虫,以后喂丰年虫,大约一个半月左右,当人工小丑鱼长到1.5cm 以上并开始在缸底睡觉时,开始进行驯化,驯化的食物为颗粒料、碎虾肉及螺旋藻,十到十五天左右鱼一听到水声响就全部过来吃食时就可出售了。 番茄小丑鱼 人工小丑鱼的食物较简单,颗粒料、碎虾肉或其它杂食性饵料均可,但前两个月要在食物中加一些天然虾青素,螺旋藻粉可使鱼的色彩更鲜艳,因繁殖场驯化的时间比较短,如能在喂食物后再加一些丰年虫更佳。 注意事项 一、裸缸饲养时,夜间水流要小一些,鱼夜间要躺在缸底睡觉,水流太大易造成鱼的疲劳,影响鱼生长。 二、在长到成鱼前光线一定要充足,此间鱼长得非常快,如光线不足影响鱼的色彩和生长。 鉴别方法 颜色鉴别法 人工小丑鱼的颜色要比野生小丑鱼淡一些,如果颜色特别淡,可能是培养过程缺少光线,这种鱼的体质也相对弱一些,选择时要注意。 大小鉴别法 因小丑鱼的生理特点,在群体饲养过程中只有几条可以长大,其它鱼长到1.5~2.5cm时很难再长大,只有分开饲养时才能很快长大,因此当看到成群的人工小丑鱼都很大时,应注意区分。 习性鉴别法 野生小丑鱼的领地性特别强,相互间为占领地进行残杀,人工小丑鱼领地性没有野生小丑鱼强,相互间嬉戏较多。 主要种类 公子小丑鱼 学名:amphiprion ocellaris 公子小丑鱼 分布于中国南海、菲律宾、西太平洋的礁岩海域,体长10~12cm,椭圆形。体色橘红,体侧有三条银白色环带,分别位于眼睛后、背鳍中央、尾柄处,其中背鳍中央的白带在体侧形成三角形,各鳍橘红色有黑色边缘。饲养水温26~27℃,海水比重1.022~1.023,海水ph值8.0~8.5之间,海水硬度7~8度dh。饵料有丰年虾、海藻、切碎的鱼肉、颗粒饲料等。它喜欢躲在海葵中,借海葵多刺的细胞保护自己,与海葵形成共生关系。 红小丑鱼 中文名:红小丑 红小丑鱼图片 俗名别名西红柿(香港) 英文名:Tomato Clownfish、Red Clown、Tomato Anemone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frenatus 命名者年份:Brevoort,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包括泰国湾至帛琉群岛西南部,北至日本南部,南至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一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北纬25度和南纬35度之间 特征 软条部延长而呈方形;成鱼体黑色,头部、胸腹部以及身体各鳍均为红色。眼睛后方具一镶白缘之宽白带,向下延伸至喉峡部。亚成鱼体一致橙黄色,眼睛后方具一白色竖带。随着成长,体色逐渐转红,且身体后方出现黑斑并扩散至整个身体。 习性 栖息于泻湖和海湾水深1~12米之间的水域,与奶嘴珊瑚(Entacmaea quadricolor)共生。 红小丑属常见鱼种,价格便宜,购买时注意与印度红小丑(Amphiprion ephippium)的分别。红小丑和印度红小丑(Amphiprion ephippium)的最大区别在于,印度红小丑成鱼的眼睛后方不具白色竖带,很容易辨认。 黑双带小丑鱼 学名:amphiprion sebae 黑双带小丑图片 分布于印度洋中的珊瑚礁海域,属雀鲷科,体长10~15cm,椭圆形。全身紫黑色,体侧在眼睛后、背鳍中间、尾柄处有三条银白色垂直环带,嘴部银白色,经眼睛有一条黑带。饲养水温26~27℃,海水比重1.022~1.023,海水ph值8.0~8.5之间,水硬度7~9度dh。水质要求澄清,饵料有丰年虾、鱼虫、切碎的鱼虾肉、海水鱼颗粒饲料等。喜欢躲在花朵般的海葵触手中。 透红小丑鱼 学名: PREMNAS BIACULEATUS 透红小丑图片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属雀鲷科,体长10~15cm,椭圆形。全身紫黑色,各鳍紫红色,体侧在眼睛后、背鳍中间、尾柄处有三条银白色环带,非常美丽,饲养水温26~27℃,海水比重1.022~1.023,海水ph值8.0~8.5之间,水硬度7~9度dh。饵料有海水中的藻类、动物性浮游生物、海水鱼颗粒饲料等。透红小丑多饲养在有无脊椎动物的水族箱中,栖息在微微摇的海葵触手中,楚楚动人,美艳绝伦。 红双带小丑鱼 学名:amphiprion clarkii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和台湾、中国南海及菲律宾等地,属雀鲷科,体长10~12cm,椭圆形。全身鲜红色,体侧在眼睛后、背鳍中间、有两条银白色环带。双带小丑的体色多变,有鲜红、紫红、紫黑等,饲养水温26~27℃,海水比重1.022~1.023,海水ph值8.0~8.5之间,水硬度7~9度dh。饵料有海水鱼颗粒饲料、切碎的鱼肉、海藻等。水质要求澄清,喜欢躲在多彩的海葵中。 红双带小丑鱼图片 咖啡小丑鱼 学名:amphiprion perideraion 分布于菲律宾、台湾、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属雀鲷科。体长5~8cm,椭圆形。全身浅棕色,眼睛后方有一条白色环带,犹若套在脖子上的银圈。嘴银白色,从嘴沿着背部到尾柄连同背鳍都是银白色。饲养水温26~27℃,海水比重1.022~1.023,海水ph值8.0~8.5,海水硬度7~8度dh。饵料有藻类、鱼虫、丰年虾、海水鱼颗粒饲料等。喜欢栖息在海葵或珊瑚丛中。小丑鱼体表面分泌的粘液可保护自己不受海葵刺细胞的侵害,它躲藏在海葵花朵般的触手中,与海葵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咖啡小丑图片 黑豹小丑鱼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黑豹小丑 俗名别名:宽频小丑(台湾) 英文名:Wide-band Anemonefish拉丁学名:Amphiprion latezonatus 命名者,年份:Waite,1900 参考文献:Allen, G.R., 1991. Damselfishes of the world.. Mergus Publishers, Melle, Germany. 271 p. 第43页 黑豹小丑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仅在澳大利亚和新喀里多尼亚一带海域。 气候带:亚热带,南纬25~32度之间 特征 形态特征:背鳍鳍棘(总数):10条 眼中大,上侧位。口大,上颌骨末端不及眼前缘;齿单列,齿端具缺刻。背鳍单一,软条部延长而钝圆形。成鱼体棕黑色至黑色,吻部白色。眼睛后方具一镶黑缘之白带,体侧中后方具一大块呈梯形的白斑,因此也得名“宽频小丑”,尾柄上另具一宽阔的白环带。身体各鳍与体色一致。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4cm 习性: 栖息于岩礁区和沿岸礁区水深10~45米之间的水域,与紫点海葵(Heteractis crispa)共生。 印度红小丑 中文名:印度红小丑 印度红小丑 英文名:Saddle Anemone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ephippium 命名者,年份:Bloch,1790 地理分布:分布在东印度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Nicobar Islands)、泰国、马拉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岛(Sumatra)一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北纬15度和南纬11度之间 特征 背鳍鳍棘(总数):10~11条 成鱼软条部延长而呈方形;成鱼体红色至棕色,体侧1/2~2/3部分为黑色,身体各鳍均为红色至棕色。幼鱼体红色,眼睛后方具一白色窄竖带,仅向下延伸至鳃盖缘,体侧后上方具一不明显至黑色斑块。随着成长,白带逐渐消失,而黑斑点则逐渐扩大至全身。印度红小丑和红小丑(Amphiprion frenatus)的最大区别在于,红小丑成鱼的眼睛后方具一镶黑缘之白色宽竖带,并向下延伸至喉峡部,很容易辨认。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4cm 生物特征 栖息于泥泞的沿岸海湾水深2~15米之间的水域,通常成对活动于能见度较低的地方。 补充说明印度红小丑属常见鱼种,价格便宜,购买时注意与红小丑(Amphiprion frenatus)的分别。 印度洋银线小丑 中文名:印度洋银线小丑 印度洋银线小丑 俗名别名:茶公(香港) 英文名:Skunk Clown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akallopisos 命名者,年份:Bleeker,1853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包括东非洲、马达加斯加、葛摩群岛(Comoro Islands,非洲岛国)、塞席尔、安达曼海、苏门答腊岛(Sumatra,位于印尼西部)和千岛群岛(Seribu Islands,位于爪哇海)一带海域。没有在马尔地夫和斯里兰卡发现其踪迹。西太平洋的族群——太平洋银线小丑(Amphiprion sandaracinos)与之非常相似,常常被混淆。 气候带: 热带,北纬23度和南纬35度之间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1cm 习性 栖息于较浅的沿岸珊瑚礁区水深3~25米之间的水域,通常生活在强流区水深15米左右的地方。每只海葵均被一条较大的雌鱼盘据,同时还有一条体型较小的功能性雄鱼(functional male,意思是只提供雄性功能、但其性别并不是永久雄性的鱼,因为它可根据需要而转变自己的性别)以及数条成长受阻碍的幼鱼。如果雌鱼被赶走或自行离去,那么功能性雄鱼就会变性为雌鱼,而体型最大的幼鱼也就承担功能性雄鱼一职,周而复始。 生物特征 背鳍鳍棘(总数):8~9条 背鳍软条(总数):17~20条 臀鳍鳍棘:2条 臀鳍软条:12~14条 成鱼软条部延长而钝圆形;成鱼体一致橙色,从头背部经背部至尾柄上方具一白色纹带,背鳍软条白色或黄色,余鳍与体色一致。印度洋银线小丑与太平洋银线小丑(Amphiprion sandaracinos)非常相似,区别在于后者的白带自上嘴唇开始往后延伸,而前者的上嘴唇则与体色一致,不难分辨。 太平洋银线小丑 中文名:太平洋银线小丑 太平洋银线小丑 俗名别名:茶公(香港) 英文名:Orange Anemonefish、Yellow skunk Clownfish、Yellow Clown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sandaracinos 命名者,年份:Allen,1972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包括圣诞岛(Christmas Island)和澳大利亚西部至琉球群岛(Ryukyu Islands)、台湾、菲律宾、纽几内亚、当特尔卡斯托群岛 气候带:热带,北纬30度和南纬25度之间 生物特征 形态特征:9条 背鳍软条(总数):6~18条 臀鳍鳍棘:2条 臀鳍软条:12条 成鱼体一致橙红色。太平洋银线小丑与印度洋银线小丑(Amphiprion akallopisos)非常相似,区别在于后者的白带自上嘴唇之后开始往后延伸,而前者的白带则自上唇开始往后延伸,不难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4cm 习性:栖息于泻湖和外礁区水深3~20米之间的水域,通常成对或小群生活。 补充说明:太平洋银线小丑属常见鱼种,价格便宜,购买时注意与印度洋银线小丑(Amphiprion akallopisos)的分别。 太平洋双带小丑 中文名:太平洋双带小丑 太平洋双带小丑 英文名:Orangefin Anemone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chrysopterus 命名者,年份:Cuvier,1830 地理分布:分布在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澳洲昆士兰和纽几内亚至马绍尔群岛(Marshall Islands)和土木土群岛(Tuamoto Islands)一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北纬15度和南纬15度之间 濒危状态不在IUCN红皮书中 生物特征 形态特征:10~11条,臀鳍鳍棘:2条, 臀鳍软条:13~14条。 尾鳍呈截形,上下叶外侧鳍条不延长呈丝状。成鱼体呈棕黑色,胸腹部和臀部黄色。眼睛后方具一白色半环带,向下延伸至鳃盖下方且向下收窄;背鳍中段至 *** 间另具一较窄的白竖带。胸鳍和背鳍黄色,腹鳍和臀鳍黑色,尾柄和尾鳍白色。太平洋双带小丑与大堡礁双带小丑(Amphiprion akindynos)以及阿氏双带小丑(Amphiprion allardi)较为相似,区别在于大堡礁双带小丑的体色为一致棕褐色,且体中央的白带为跨越背鳍的环带,而太平洋双带小丑则为黄黑色,且白带只达至背鳍基部,并不向上穿越;与阿氏双带小丑的区别在于,阿氏双带小丑的胸鳍和臀鳍均为黄色,而太平洋双带小丑则为黑色。除此之外,太平洋双带小丑与其他双带小丑族群的最大区别在于尾鳍的颜色,前者为一致白色,后者则为黄色,很容易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7cm 太平洋三带小丑 中文名:太平洋三带小丑 英文名:Maroon Clown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tricinctus 命名者,年份:Schultz Welander,1953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仅在马绍尔群岛(Marshall Islands)一带海域。报告显示在新喀里多尼亚也可见其踪迹。 气候带:热带,北纬0~15度之间 形态特征 背鳍鳍棘(总数):10~11条。成鱼体前半部棕黄色,后半部黑色。体侧具3条白色竖带,分别在眼睛后方、体侧中央以及尾柄上。胸鳍、腹鳍和臀鳍棕黄色,背鳍末端和尾鳍黑色。太平洋三带小丑与模里西斯三带小丑(Amphiprion chrysogaster)较为相似,区别在于后者体色为黑色,体中间的白带达至背鳍顶部,且尾柄上的环带较宽,不难分辨。此外,报告显示部分太平洋三带小丑体一致为黑色,经生物学家研究后,初步认为太平洋三带小丑的体色会因不同种类的共生海葵而有所不同。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2cm 习性 栖息于泻湖和外礁斜坡水深3~40米之间的水域,主要以浮游生物、桡脚类动物、无脊椎动物以及各种海藻为食。 补充说明 太平洋三带小丑在市场上极少看见,价格不详,购买时注意与模里西斯三带小丑(Amphiprion chrysogaster)的分别。 塞席尔双带小丑 中文名:塞席尔双带小丑 英文名:Seychelles Anemone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fuscocaudatus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仅在塞席尔和阿尔达布拉环礁(Aldabra Atoll)一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南纬3~10度之间 濒危状态不在IUCN红皮书中 生物特征 形态特征背鳍鳍棘(总数):11条 背鳍软条(总数):15~16条 臀鳍鳍棘:2条 臀鳍软条:14条 软条部延长而呈尖形;眼睛后方具一宽阔白竖带,向下延伸至鳃盖下方;体侧中后方另具一白色竖带,自背鳍缘向下延伸至 *** 处。背鳍灰黑色,尾柄灰白色,尾鳍棘条黑色,余部浅灰色透明,上下叶具白色缘带。塞席尔双带小丑与其他双带小丑族群的最大区别在于背鳍和尾鳍,前者的背鳍和尾鳍为灰黑色相间,而其他双带小丑的背鳍和尾鳍颜色一致,很容易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4cm 习性:栖息于泻湖和面海珊瑚礁区水深5~30米之间的水域,与地毯海葵(Stichodactyla mertensii)共生。 模里西斯三带小丑 中文名:模里西斯三带小丑 英文名:Mauritian Anemone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chrysogaster 命名者,年份:Cuvier,1830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仅在模里西斯(Mauritius,非洲岛国)一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南纬19~21度之间 生物特征 成鱼体黑色,喉峡部和胸腹部均为黄色。体侧具3条白色竖带,分别在眼睛后方、体侧中央以及尾柄上。胸鳍和腹鳍黄色,背鳍和尾鳍黑色,臀鳍黑色或黄色。模里西斯三带小丑与太平洋三带小丑(Amphiprion tricinctus)较为相似,区别在于后者体色为棕褐色,体中间的白带只达背鳍基部,且尾柄上的环带较窄,不难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5cm 习性: 栖息于泻湖和外礁区水深2~40米之间的水域,与念珠海葵(Heteractis aurora)、斑马海葵(Macrodactyla doreensis)、白地毯海葵(Stichodactyla haddoni)以及地毯海葵(Stichodactyla mertensii)共生。 补充说明:模里西斯三带小丑在市场上极少看见,价格不详,购买时注意与太平洋三带小丑(Amphiprion tricinctus)的分别。 克氏双带小丑 中文名:克氏双带小丑 英文名:Yellowtail Clownfish、Chocolate Clownfish、Clark 拉丁学名:Amphiprion clarkii 命名者,年份:Bent,1830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包括波斯湾(Persian Gulf)至西澳大利亚,印澳群岛各处(Indo-Australian Archipelago)和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在西太平洋中的所属岛屿,北至台湾,南至日本和琉球群岛(Ryukyu Islands)一带海域。 生物特征 成鱼体黑色,头部和胸腹部黄色,眼睛后方和体侧中后方各具一条宽阔的白竖带。背鳍黑色,软条部为黄色,余鳍均为黄色,尾柄处具一白色窄环带。在不同的分布区域中,克氏双带小丑也有几种不同的形态,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是尾鳍前端白色,后端灰白色透明,上下叶具黄色缘;另一种则更为特别,眼睛前方至吻部为灰白色,尾鳍灰白色透明且上下叶具黄色缘,余鳍和胸腹部均为黑色。克氏双带小丑与其他双带小丑族群的最大区别在于尾柄上具一白色窄环带,且身体中后方的竖带非常宽阔,不难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5cm 习性: 栖息于泻湖和外礁斜坡水深1-55米之间的水域,通常成对生活,行一夫一妻制。与拿破仑地毯海葵(Cryptodendrum adhaesivum)、夏威夷海葵(Heteractis malu)、班马海葵(Macrodactyla doreensis)。 补充说明克氏双带小丑在市场上较为常见,价格便宜,购买时注意与其他双带小丑的分别。 红海双带小丑 中文名:红海双带小丑 英文名:Twoband Anemone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bicinctus 命名者,年份:Ruppell,1830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包括红海和查戈斯群岛(Chagos Archipelago,印度洋中部)一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北纬31度和南纬7度之间 生物特征 成鱼体呈黄色至橙黄色,背部颜色较深。眼睛后方具一镶黑边之白色半环带,向下延伸至鳃盖下方;背鳍中段至 *** 间另具一较窄的镶黑边之白竖带。身体各鳍与体色一致或稍淡。红海双带小丑与查戈斯双带小丑(Amphiprion chagosensis)较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体色偏橙色,而前者则偏黄色。此外,后者的体型较长而窄,而前者则较短而宽,不难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4cm 习性: 栖息于泻湖和外礁区水深1~30米之间的水域,通常成对生活,行一夫一妻制。 补充说明:红海双带小丑属常见鱼种,价格比其他双带小丑稍高。 大堡礁双带小丑 中文名:大堡礁双带小丑 俗名别名: 双带小丑、新娘 英文名:Barrier reef Anemone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akindynos 命名者,年份:Allen,1972 地理分布:分布在西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澳大利亚东部(大堡礁和珊瑚海,以及新南威尔斯北部)、新喀里多尼亚以及罗亚尔特群岛(Loyalty Islands)一带海域。 气候带:亚热带,南纬10~32度之间 生物特征 形态特征:10~11条 成鱼体成棕褐色,眼睛前方灰红色。眼睛后方具一镶黑缘至白色宽环带,背鳍中段至 *** 间另具一镶黑缘之白环带。背鳍棕褐色,胸鳍、腹鳍和臀鳍均为棕黄色,尾柄和尾鳍白色。大堡礁双带小丑与阿氏双带小丑(Amphiprion allardi)以及太平洋双带小丑(Amphiprion chrysopterus )较为相似,而后两者则为黄黑色;在体中央的白带方面,前者为跨越背鳍的环带,而后两者的白带只达至背鳍基部,并不向上穿越。除此之外,大堡礁双带小丑与其他双带小丑族群的最大区别在于尾鳍的颜色,前者为一致白色,后者则为黄色,很容易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9cm 习性:栖息于泻湖和外礁区水深1~25米之间的水域,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 查戈斯双带小丑 中文名:查戈斯双带小丑 英文名:Chagos Anemone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chagosensis 命名者,年份:Allen,1972 地理分布:分布在西印度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仅在查戈斯群岛(Chagos archipelago)一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南纬5~7度之间 生物特征 形态特征:10~11条 成鱼体呈橙黄色,查戈斯双带小丑与红海双带小丑(Amphiprion bicinctus)较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体色偏橙色,而后者则偏黄色。此外,前者的体型较长而窄,而后者则较短而宽,不难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1cm。
关于三角鲷鱼和三角鲷的图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