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形鱼(叶形鱼类似的动物)

临沂水族批发市场2024-09-13 09:34:018.61 K阅读0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7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叶形鱼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叶形鱼类似的动物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祥龙鱼场哦,现在开始吧!事情发生在巴西的热带密林里,一位游客在小河旁停住了脚步,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水里的树叶,只见那一片片红色的树叶,漂浮在碧波荡漾的小河中,流光溢彩,晶莹夺目、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时,有位动物学家正好路过这里,他注意到游客专注的表情后,便走上前去:“先生,你大概在欣赏水上的‘树叶’吧!”

今天给各位分享叶形鱼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叶形鱼类似的动物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祥龙鱼场哦,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好听的鱼的名字

1.孔雀鱼、2.红剑鱼、3.玉面皇冠、4.黑玛丽、5.蓝曼龙、6.珍珠马三甲、7.虎皮鱼、8.神仙鱼、9.地图鱼、10.血鹦鹉、11.金鱼、12.锦鲤、13.六间鱼、14.黑魔鬼鱼; 15.七彩神仙鱼、16.泰国虎、17.花罗汉、18.刀鱼、19.银龙鱼、20.金(银)鼓鱼、21.蝙蝠鲳、22.红尾鸭嘴、23.红绿灯鱼、24.斗鱼、25.鸭嘴、26.战船、27.海象鱼、28.尖嘴鳄、29.水晶虾; 30龙鱼、31.射水鱼、32.恐龙鱼、33.魟鱼、34.反游猫、35.大型鱼特辑:加拉辛(黄金猛鱼、皇冠九间等)、36.鲶鱼类(虎皮鸭嘴、成吉思汗等)、37.肺鱼、38.金菠萝、39.七彩凤凰、40.长须狮子鱼、41.小丑鱼、42.狐狸鱼、43.星点东方饨; 44.鳐鱼、45.珊瑚-褐海扇、46.气泡珊瑚、47.鹿角珊瑚、48.脑珊瑚、49.爱琴鱼、50.三叉琴尾鱼、51.南美短鲷、52.捆边鱼、53.中华鲟、54.黑脂鲳、55.电光斑马、56.裴莉短鲷、57.魅力慈鲷-牛顿、58.折射珊瑚红双剑; 59.接吻鱼、60.胭脂鱼(一帆风顺)、61.大铅笔鱼、62.金娃娃(深水炸弹)、63.玻璃猫鱼、64.黑裙鱼、65.玻璃拉拉鱼、66.红鼻鱼、67.一眉道人、68.黑线飞狐、69.漂亮宝贝、70.竖琴琴尾鱼、71.蓝彩鳉、72.贡氏红圆尾 、73.蓝色精灵 74.黄金火焰、75.金斑马、76.黄金鱂、77.橙凤凰、78.三叉琴尾鱂、79.花七彩、80.黑宝贝鱂、801长征火箭、82.厚唇朱古力、83.五线鱂、84.红粉佳人、85.绿精灵鱂、86.二线鱂、87.斑节鱂、88.鳉鱼(饲养概论); 89.帝王艳红(马鲷)、90.月光鱼、91.玫瑰扯旗鱼、92.玻璃扯旗鱼、93.宝莲灯鱼、94.荷兰凤凰、95.蓝眼贝、96.蓝眼鲫、97.丽丽鱼、98.两点短鲷、99.两线短鲷、100.林开短鲷、101.六间短鲷、102.绿宝石短鲷、103.罗氏琴尾鱼; 104. 马达加斯加彩虹、105. 马克短鲷、106. 马克吐司、107. 马面鲷、108. 盲鱼、109.茅尖鱼、110. 玫瑰鲫、111. 美国旗鱼、112. 蒙面皇冠、113. 迷你马甲、114. 霓虹燕子、115. 三色神仙、116. 三角鲷、117. 三棘狮子鱼、118. 喷点棋盘鲷; 119. 欧氏攀鲈、120. 女王短鲷、121.水虎特辑——红肚水虎、122.黑斑红肚水虎、123.胭脂水虎、124.黄肚、125.辛谷水虎、126.黄金布兰提、127.印地安武士、128.艾伦、129.黄钻、130.卡塔辛那、131.虾虎鱼、132.霸王短鲷、133.T字短鲷; 134.翡翠凤凰·斑迪乌莉、135.红宝石鱼、136.阿卡西短鲷、137.红裙鱼、138.斑马鱼、139.头尾灯、140.红钩扯旗、141.金铅笔、142.铅笔鱼、143.银鲨、144.德州豹、145.非洲王子、146.海水鱼专辑-黄火箭、147.黄三角倒吊、148.粉蓝倒吊; 149.鸡心倒吊、150.印度狐狸倒吊、151.紫色倒吊、152.三点白、153.蓝线雀、154.蓝魔鬼、155.黄尾蓝魔鬼、156.黄肚蓝魔鬼、157.蒙面神仙、158.霞蝶、159.红尾蝶、160.红海黄金蝶、161.珍珠蝶、162.一点蝶、163.虎皮蝶; 164.月光蝶、165. 三间火箭、166. 黑白关刀、167. 红海关刀、168. 女王神仙、169. 马鞍神仙、170. 大西洋神仙、171. 黄背蓝肚神仙、172. 金圈神仙、173.皇帝神仙、174. 黄新娘、175. 蓝面神仙、176. 红横带龙、177.红闪电、178.三色龙; 179.红龙(海水)、180.黑白龙、181.古巴三色龙、182.黄点龙、183.尖嘴青龙、184.喷射机、185.狗鲨、186.白鹦哥、187.六线妞妞、188.紫印鱼、189.黄尾鲈、190.大眼黑鲷、191.黑横带鲷、192.红边蝙蝠、193.条纹鲷; 194. 黑炮弹、195.长鳍蝙蝠、196.短翅蝙蝠、197.刀片鱼、198.大溪地火鸟、199.海马、200.木瓜鱼、201.清洁虾、202.火焰虾、203.鸳鸯炮弹、204.燕子花旦、 205.小丑炮弹、206.象鼻狮、207.大肚海马、208.日本婆; 209.牛角、210.雷达、211.黄狗头、212.狗头、213.叶海龙、214.斑节海龙、215.海葵、216.海星、217.海胆、218.红魔鬼、219.蓝宝石、220.火口鱼、221.石美人、222.电鲶、223.紫红火口; 224.飞凤鱼、225.象鼻鱼、226.红尾黑鲨、227.清苔鼠、228.火鹤鱼、229.白云金丝鱼、230.叉尾斗鱼、231.圆尾斗鱼、232.剑尾鱼、233.蓝剑鲨、234.红肚凤凰、235.半月神仙、236.长江火花鱼、237.叶形鱼、238.西吉彩鲫鱼; 239.豹纹斑马鱼、240.玻璃炸弹、241.黄帝鱼、242.石美人、243.清道夫、244.真飘飘、245.大帆倒鲷、246.叶结鱼(濒危物种)、247.杰克天使、248.阿莲卡蓝袖鲷、249.银水针、250.皇冠豹、251.白蓝特短鲷、252.帝王老虎魟鱼、253.双点狮子鱼; 254.巧克力娃娃、255.黑珍珠鱂、256.红翅鲫、257.皇后神仙、258.草绳恐龙、259、蓝珍珠鱼将、260.斑节鱼将、261.刚果鱼、262.霓虹燕子、263.针嘴鱼、264.波里尔、265.胭脂鱼(成鱼)、266.七彩雷龙、267.七彩过背金、268.棕色野生七彩; 269.威力史瓦滋(七彩)、270.绿色野生七彩、271.魔鬼七彩、272.鸽子鱼、273.蓝色野生七彩、274、蛇纹、275.双色草莓(海鱼)、276.三间鼠、277.匙吻鲟、278.蛇仔鱼、279.爬岩鱼、280.四眼鱼、281.银斧鱼、282.虹彩光唇鱼、283.四间龙鱼; 284.溅水鱼、285.帝王三间、286.新版麒麟鱼、287.豹斑脂鲶、288.仙女鲶、289.斑腰单孔鲀、290.黑带太阳鱼、

叶形鱼(叶形鱼类似的动物) 观赏鱼

什么动物是隐身的,看不到它的样子?

事情发生在巴西的热带密林里。一位游客在小河旁停住了脚步,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水里的树叶,只见那一片片红色的树叶,漂浮在碧波荡漾的小河中,流光溢彩,晶莹夺目、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时,有位动物学家正好路过这里,他注意到游客专注的表情后,便走上前去:“先生。你大概在欣赏水上的‘树叶’吧!”“这里实在太美了广游客点了点头,情不自禁地赞美起来,”真不知道这么多漂亮的树叶是从哪棵树上掉下来的?“ 动物学家发出了爽朗的笑声:“朋友,这里面有些压根儿就不是什么‘树叶’。不信的话,你捞几片上来看看。” 那游客听后感到迷惑不解,他把手伸进河水里,正要去捞附近的“树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树叶” 竟开始逆水漂动起来。 动物学家这才把真相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原来,这是大自然变的魔术,如果你不仔细观察,准会受骗上当。 实际上,小河里有两种树叶:一种是真的树叶,这就是红叶树上落下来的老叶;一种是假树叶,是一种叶形鱼冒充的“树叶”。叶形鱼的身体扁扁的,活像一片椭圆形的树叶;它的头部前面长着一个尖形的吻突,好像树叶的叶柄;叶形鱼身上的横测线,犹如从叶柄那儿延伸出来的叶脉。初看上去,这种鱼简直跟真树叶没有什么两样。不过,当地的居民是很熟悉这种叶形鱼的,他们只要看上一眼,就能把叶形鱼与树叶区分开来。他们常把叶形鱼捉来 放在水缸里,观赏它那频繁摆动的鱼鳍;这种鱼的鳍很小,而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在水里游动时,人们就不容易察觉。 有时候,这种鱼会一动不动地躺在河底,就像一片沉落水底的树叶。 叶形鱼为什么要装扮成树叶呢?这是动物的隐身妙法,是动物适应环境、保护自己的一种特殊本领。生物学上把这种本领称为“拟态”。叶形鱼模仿树叶的形状,就可以避开敌害的袭击,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水中。 善于隐身的动物还真不少呢。海洋中有一种鹿角鱼,头顶上长着一个角,草绿色的身上有着梅花鹿似的花斑,扁长的身子像个纺锤,圆圆的小嘴像个瓶口、它们常和海藻生活在一起,特别是休息时,总是把“瓶口‘”贴着海底,那扇子般的尾巴倒竖着,不断地摆动着,活像漂动的海藻。生活在浅海海底的毒鲉,体表红色,有暗色斑纹。 它常将大半个身体埋在泥沙里一动也不动,宛如沙里的石块。 在动物世界中,最有名的隐身高手要数竹节虫了。它的身体细长,三对纤细的胸足紧贴在身体两侧,全身分节明显,生来就像竹枝。平时,它的前足常攀附在竹叶的基部,后足紧抓竹节,纹丝不动地停息着。在竹枝交错的地方,竹节虫便把胸足伸展开来,有时还轻微抖动几下,仿佛习习微风吹拂着竹林。这种昆虫爱吃蔷薇的嫩叶,不过它的食量不大每次只是像吃点心似地略微填一下肚子。所以,竹节虫永远不会挺胸凸肚,始终能保持苗条的身材, 因此也额以惟妙惟肖地模仿竹枝挺拔的外形。 在亚洲东南部的森林里,人们常常可以发现木叶蝶的踪迹。这是一种身长3 厘米,翅膀宽8 厘米的花蝴蝶。在以假乱真方面,这种昆虫也很有能耐。它翅膀两面的色彩截然不同:背面在黑绒般的底色上,镶嵌着红褐色或棕黄色的花纹;腹面是枯黄色的,有好几条网络状的浅色脉纹。 木叶蝶停息在花朵、树干上,或污水塘边的时候,便将双翅平铺在背上,很像一滩变的污泥。遇到鸟类追赶时,它会立即寻找合适的停留场所——阔叶树扁圆形的枯叶枝干,迅速停息下来。此时,它那灰褐色的身体紧贴在枝条上,三对胸足靠在身体两侧,并紧紧抓住树干,双翅合拢竖起,枯黄色的翅面简直与枯叶一模一样。待到鸟类赶来时,一时间真假难辨,只得扫兴地离去。 借助枯叶形状隐身的昆虫,并非只此一种,体色枯黄的枯叶蛾也会模仿枯叶。停息时,它的一对前翅在背上隆起。边缘带齿的后翅自前翅下方伸出来,很像枯叶的边缘;一对颚须尖而长,一起伸向头的前方,宛如离开枝条的叶柄。有的枯叶蛾更加巧妙,翅面上还有不同颜色的斑纹,活像枯叶上的一点点病斑。

保加利亚是叶鱼的原产地吗?

不是。叶鱼又名枯叶鱼、叶形鱼、多棘叶形鲈。原产地:亚马逊河、圭亚那。保加利亚是东欧国家。

动物!!!高分!!!只是找资料!!!

恐龙

解释一:网络上经常把像貌不好的女孩子叫“恐龙”。

解释二:中生代的一种生物。详细说明如下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之中生代的爬虫类。恐龙在某一时期突然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迷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

关于恐龙绝种的真正原因,自古以来即众说纷云,但都没有一个一定的论点,因此到目前为止仍究是一个未解的谜题,在此仅将一些较为人所知的说法分述如下:

一.陨石碰撞说:

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曾撞击地球,使得君临地球长达一亿数千万年的恐龙绝种。此理论是由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路易.阿尔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学家所提出的。

这一颗巨大的陨石,直径大约十公里。因撞击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径达两百公里。因撞击而产生的能量,若换算成黄色火药,则相当于一百万亿吨(megaton)。粉尘经由大气层扩散至成层圈。导致地球持续了数个月的黑暗状态。在这段期间中,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都因之而绝种。

二.彗星碰撞说:

「彗星碰撞说」是以古生物学者—— 戴维 . 劳普以及约翰.塞普柯斯基发表的「古生物的绝种是每两千六百万年发生一次」论点为开端而产生的。路易.阿尔巴勒兹将这个论点及自己的理论送给天体物理学者—查理.谬拉,后来谬拉就认为是由于太阳的半星复仇女神星的引力,周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缘故。

三.造山运动说: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就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后变化,植物也改变了,食草性的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而相继灭绝。草食性恐龙灭绝,肉食性恐龙也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此一灭绝过程,持续了1,000—2,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至在地球上绝迹。

四.气候变动说:

由于板块移动的结果,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五.火山喷火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六.海洋潮退说:

根据巴克的说法,海洋潮退,陆地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欧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

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问题。

七.温血动物说: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獭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

八.自相残杀说:

有人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们自相残杀的结果——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恐龙为食,肉食恐龙增加,草食恐龙自然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消失,肉食恐龙因无肉可食,就自相残杀,最后终于同归于尽。

九.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疑点:何以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两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为此学说成立的重要关键,也直接地造成了许多学者对恐龙异常增产的原因检讨。)

十.哺乳类犯人说: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

(本人意见:真的是如此吗?如果哺乳类战胜了恐龙,那么随着哺乳类化石的增加,恐龙的化石应逐渐减少才对,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这种化石交替的现象。在其它书的记载,哺乳类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龙的时代终了之后。而且,恐龙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间消失。因此,恐龙被哺乳类消灭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十一.种的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一亿数千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终于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龙,体长二十五公尺,体重达三十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本人意见: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

十二.生物碱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恐龙所生存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种说法之外,还有「传染病」、「来自宇宙的放射线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诺亚方舟」、「太阳系震动说」等较鲜为人知的说法,至于那一个才是最好的说法,全凭各人的想法,并没有一定的对与错,毕竟恐龙灭亡之谜还没有真正解开呀!

最古老的爬虫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西法尼亚纪』(31000万年前—27500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能始发育。爬虫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水分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虫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到22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虫类成了地球上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称爬虫类时代。大型爬虫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草食性的梁龙和雷龙,是最大的陆栖动物。霸王龙是肉食性恐龙。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

爬虫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5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小恐龙。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虫类,曾产于中生代之陆上沼泽,中颈及尾皆长。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其中有数种好食肉,数种好食草,体概巨大,可认为陆生动物中之最大者。其体格在下等之种类,有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在高等之种类略与鸟类相似。

研究恐龙,全凭化石。古生物学家以其化石,推论其形态及习性。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爬虫类都是如此)。

(1)雷龙:

有些恐龙的身躯十分庞大,像雷龙就是一个例子。在侏罗纪时,地球上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到处都有青葱的森林,因为这些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带来了草食性恐龙的繁荣,雷龙在这个时后也活跃于现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龙的体重约在三十五公吨到五十公吨之间,它那粗壮的腿,有如树干一样;长长的脖子,直立起来有七层楼房那样高,可以说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虽然大得惊人,性情却很温和,平时以温带森林中的植物为食,有时会走入沼泽里,由于水具有浮力,可以减轻它身体的沉重负担,同时也能躲避像异特龙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龙的攻击。

(2)三觭龙:

剑龙和角龙身上的骨板和骨片,只能用做被动的防卫,而没办法做还击,到了觭龙出现,情势才逐渐改观。三觭龙是觭龙中体积最大的,头上长着两只长矛似的角,另外一只角突起于眼睛和鼻孔之间。这样尖锐的武器,连最可怕的肉食恐龙都要让它三分。

(3)剑龙:

出现于一亿五千万年前的剑龙,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耸起的两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着尖棘。剑龙是草食性的恐龙,行动缓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龙最好的防卫了。

(4)甲龙:

剑龙身上有骨板保护,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击。当剑龙逐渐绝迹,全身披着骨板的甲龙(犰狳龙)便代之而起。甲龙好像刀枪不入的坦克车,连霸王龙对它也无可奈何。

(5)霸王龙:

霸王龙(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大也是最残暴的,霸王龙出现的时间已经是恐龙时代的最末期,距离现在大约八千万年前。霸王龙的身体高达十四公尺,体重大约十公吨,它的后脚十分粗大强壮,甚至能各自撑起一只犀牛。

从霸王龙的化石发现,它的每一颗牙齿,都大如一个成人的手掌,即使是眼睛也比人头还大。虽然身体大部份都大得惊人,但是霸王龙的一对前肢却是既小又短,短得甚至于没有办法把食物送入口中,凶手龙也和霸王龙有相同的习性,是很凶猛的动物。

〔6〕鸭冠龙:

鸭冠龙与霸王龙一样,出现于恐龙时代的末期。鸭冠龙最特别的地方在头部,它那扁而长的颚骨,像鸭的嘴巴,所以有了鸭冠龙这样的名字。过去人们以为鸭冠龙的生活与鸭子相似,是在水中游泳,并且以水中植物为生。后来科学家研究鸭冠龙化石的时候发现,它们并不是吃水草为生的,而是以岸上的树木为食物,鹅冠龙也有同样的习性。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曼特尔夫妇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寻找和采集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出露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禽龙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理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数据。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蜥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它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故事

曼特尔夫人发现恐龙的故事确实很浪漫,曼特尔先生又能够以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来探索恐龙的归属问题,确实是迈出了人类科学地研究恐龙、认识恐龙的第一步。

但是在历史上,人类早就发现过恐龙的化石,只不过是当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不能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而已。

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的晋朝时代,四川省五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英国里丁大学的一位名叫哈士尔特德的研究人员根据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最近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事实: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在这本书里,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很好的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即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早出145年。因此,哈士尔特德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应该是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恐龙”之名的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肯定是由来已久。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至于我们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并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谁能肯定,这“龙骨”之名与恐龙化石的发现就没有联系吗?

鹦鹉嘴龙

但是,直到曼特尔夫妇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因此,随后发现的新类型的恐龙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名称全都和蜥蜴有关,例如“像鲸鱼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时,由于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这些远古动物化石,往往个体巨大、奇形怪状,着实令人恐怖。

随着这些令人恐怖而类似于蜥蜴的远古动物的化石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它们的种类积累得越来越多,许多博物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它们在动物分类学上应该自成一体。到了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就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统称。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

马门溪龙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家族中确实有许多令人恐怖的庞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爱的“小东西”。如果你到北京动物园西边不远的中国古动物馆去看一看,从身长不足1米的鹦鹉嘴龙到身长达22米的马门溪龙,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各种恐龙一定会使你对恐龙世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现在我们还知道,恐龙根本就不是蜥蜴。它们虽然都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在门类繁杂的爬行动物大家族中,恐龙与蜥蜴的亲缘关系相差得还相当远呢!

从灵巧的始盗龙到残暴的霸王龙

——食肉的兽脚类恐龙

侏罗纪早期的霸主——双 龙

1942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侏罗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一种体形较大的兽脚类恐龙,因为其头顶上有一对薄薄的V字形骨质 ,科学家把它命名为双 龙。

双 龙

双 龙的身体较为粗壮,头骨高大,颚骨发达,嘴裂很大,满嘴的牙齿像锋利的小刀子一样,牙齿的前后边缘上还有小的锯齿,这些特征显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获到的猎物,然后将大块的肉吞进腹中。此外,双 龙的头骨上在眼睛后面的部位都有孔,这些孔使为了更好地附着那些牵动颚骨的肌肉用的,因此双 龙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强大。科学家推测,双 龙可能是侏罗纪早期生态系统中最残暴、最凶猛的食肉动物。

双 龙与古脚类恐龙

埋藏在一起

双 龙的后肢粗壮有力,脚上长有利爪,可以用来捕捉、撕裂猎物。2亿年前左右的那段时光里,双 龙经常出没在河流湖泊间的高地上或丛林间,追捕着各种各样的素食动物。它们也可能喜欢孤独地生活,有时也可能会隐蔽在不易被发觉的地方等待时机偷袭猎物,甚至它们还可能像现代的鬣狗一样以由于各种原因死去的动物的尸体和腐肉为食。

我国在云南省晋宁县也发现过双 龙的化石。

1987年8月,云南省昆明市博物馆恐龙发掘队在晋宁县夕阳乡发掘出了一具属于古脚类的云南龙的化石。不径而走的消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前来观看。这里的老百姓都是彝族同胞,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恐龙。但是当他们看到一块块化石的时候,一些人觉得这种骨头形状的石头似曾相识。有的人告诉发掘队说,在夕阳乡的木杆榔村的山坡上也见过这样的石头。

发掘队跟随着报信的人来到木杆榔村,那里果然有一串恐龙的脊椎骨出露在一个小冲沟里。他们决定在这里进行发掘。几天后,一个触目惊心的场景出现了。原来这里竟然有两条恐龙!而且,是两条完整的恐龙骨架扭在一起,其中一条是古脚类恐龙,而另一条却是食肉的双 龙,后者的大嘴正好咬在前者的尾椎骨上。科学家根据化石的这种埋藏状况推测,这两条恐龙的死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它们在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中两败俱伤而双双死去;再一种可能就是古脚类恐龙已经死去多日,尸体上的肉已经腐败变质了,而饥肠辘辘的兽脚类只管填饱肚子,没想到却因吃了腐败变质的古脚类恐龙肉而中毒身死。从二者平静的姿势来看,后一种可能性甚至更大些。

中国双 龙是侏罗纪早期最大的食肉恐龙,身长将近4米,嘴巴又尖又长。它的上颚的前部有一个裂凹,使得前上颚骨能够活动。科学家推测,它最喜欢吃的大概是其它动物的内脏,因为它的尖嘴可以伸进动物尸体的腹腔中,而头顶上那两块薄板状的冠状 可以在头伸进尸体的腹腔时起到支撑腔壁的作用。

双 龙也是环特提斯海动物群的成员之一,因此全世界发现的种类都大同小异。它们的化石在现代的南极洲也有发现,说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在当时可是一个温暖的恐龙天

大绝灭

恐龙化石被发现近年了,一个个新的种类被不断地发现,一批批科学家对它们的研究乐此不彼,一代代少年儿童和他们的家长们对这些神秘的远古生物产生着强烈的兴趣。这是为什么呢?

中生代末大绝灭

这是因为,许许多多的恐龙与我们人类相比实在是太大了,让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思考,它们为什么会长那么大呢?还因为,恐龙的种类如此繁多,样子那么千奇百怪,不由得使我们想知道,恐龙这个庞大的家族到底有多少成员?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那么多曾经浩浩荡荡、生气勃勃地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龙为什么一个不留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没有留下它们的后代,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这个谜永远激发着我们去探索、去求知。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一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种其它的生物。在这次灾难中绝灭的还有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至于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也几乎被一扫而光。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绝灭、大灾难。大绝灭的结果使得在距今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绝灭现象的各种理论。但是至今,关于这场大绝灭的原因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

也许,这样的答案等待着你来寻找。

以下,我们将陆续地介绍一些关于恐龙大绝灭原因的理论和学说,即向你介绍一些最基本的背景知识,也希望能够对你发现更好的解释提供一些启发。

小行星撞击理论

1980年在一个科学讨论会上,美国地质学家阿尔瓦雷茨等人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形象生动地宣讲了一段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烈日照耀下的热带灌木林中,许多不同种类和形态的恐龙平静地像往常一样或在湖边漫步,或在水中觅食;在森林的边缘,一只刚刚孵完卵的鸭嘴龙正在蛋巢边来回踱步;在一片开阔的原野上,一只霸王龙正准备扑向一只巨大的三角龙……

突然,一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巨响打破了这个宁静的世界。一个直径几公里大的流星猛烈地撞到地球上。这一撞可不得了,相当于几万个原子弹威力的爆炸在顷刻间发生。这是一颗不期而至的小行星,与地球碰撞后产生的撞击力可达1015吨TNT炸药爆炸所产生的能量。卷着尘埃的一个巨大的蘑菇云迅速升起,直冲天空,而后弥散开来,最后把整个地球都笼罩在里面。很快,恐龙就彼此看不见了,因为黑云遮天蔽日,白天也没有了阳光。这种恐怖的状况持续了一两年。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断了,因而大量枯萎、死亡。吃植物的素食恐龙因此相继死去。以后,吃肉的恐龙也由于失去了食物而灭绝了。

这段故事是小行星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恐龙大绝灭学说的精华。后来不断地被许多科学家给予支持。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地球在这个时期不仅经历了一次较大的行星撞击,而且还接连受到了许多次小一些、但是依然严重威胁生命的小行星撞击,其中可以证实的在加勒比海和美国的衣阿华州发现的行星撞击的痕迹。

这一假说的证据还来自于在世界各地发现的65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存在的一种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含有大量的铱元素,大量地存在于某些天体里,在地球上却根本不应该存在。这层富含铱元素的地层在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许多地区都被先后发现,在我国西藏的冈巴地区几年前也发现了这层含铱层。

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次爆炸使所有恐龙都灭绝了。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只有70%的恐龙在当时灭绝,其它的一些恐龙种类则勉强地躲过了劫难,可是在随后的几百万年里又逐渐绝灭了。这后一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6500万年前的这次事件以后形成的地层里,仍有一些恐龙骨骼被发现。例如,美国新墨西哥洲6000万年前上下的地层中就曾经发现了恐龙的残骸。在阿拉斯加新生代的冻土带里,也发现过三角龙的化石。这些现象似乎说明,在这次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大爆炸以后,仍然有一些恐龙挣扎着生活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最后才因为不适应新的气候和新的环境而最终相继灭绝。

最新理论——大规模海底火山爆发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最近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生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6500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

齐基基教授认为,过去,科学界对海底火山爆发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现在需要对这种严重影响地球环境的?

回答者:stoneyiyi - 千总 五级 12-26 19:58

奔跑的恐龙

印化石后,亚历山大作出判断认为,很多大型的四足行走的蜥脚类恐龙确实是行动慢吞吞的"笨伯",行走速度只有大约每秒钟1米,与人类散步的速度相近.很大的两足行走的恐龙的

汽水鱼?你听说过汽水鱼吗?它都有哪些品种?

这个世界上除了海水鱼、淡水鱼之外,还有汽水鱼。汽水鱼是介乎于前两者之间的鱼类,一般生活在半淡咸水的水域里。观赏鱼中名气比较大的潜水艇鱼就是一种汽水鱼,其它品种还包括玻璃拉拉、白金火箭、竹签鱼、蜜蜂鱼等等。

汽水鱼的来历

在一些河川入海口,由于入海口水流的方向鱼海浪的方向相反,在海水与淡水的互相冲击下,这片水域下面就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就像汽水一样,“汽水”指的就是这种半淡的咸水,盐度比重在1.002-1.018之间。

长期生活在汽水域的鱼类非常少,因为这些水域每天都会因淡水、海水的输入、潮汐等因素,水压会不断变化,很少有鱼类能够承受得住这样的剧烈变化。只有汽水鱼能够克服这个问题,它们的抗渗透压能力超乎寻常鱼类。也正是由于这种能力,汽水鱼能够不受限制地任意穿梭与淡水、海水之中。

汽水鱼大全

1、潜水艇鱼

金娃娃鱼也叫潜水艇鱼,它们的身材娇小,体型与潜水艇相近,因此而得名。潜水艇鱼的眼睛格外突出,显得特别有神。游泳时,它们会用小胸鳍拨水,看起来笨拙又可爱。潜水艇鱼主要生活在汽水域底层,受惊后会迅速吸入水或空气,使自己膨胀变大。

2、玻璃拉拉

这种鱼的身体很短、侧扁,并且是透明的,像一块玻璃一样,故有此名。玻璃拉拉在水里游动时,旁人只能看见它们的内脏、骨骼还有血管,饲养在家中会是一道非常别样的景象。

3、竹签鱼

这种鱼的身体瘦长,鱼如其名,它们长着又长又尖的双鄂,眼睛很大,鳞片很细小,和肌肉一样呈半透明状。在一定的关照下,竹签鱼的项背部后沟会表现出一种奇幻的黄绿色。

4、白金火箭

白金火箭是幽灵火箭的白化变异体,它们的身体硕大,体型很长,像一个火箭筒。白金火箭的鳞片很特别,看上去很是饱满,像是釉色的瓷器。观赏鱼之中,还包括八字娃娃、蜜蜂鱼、蟾鱼等等许多不同品种的汽水鱼。

世界上都有哪些鱼

特异功能

编辑

会飞的鱼

燕鳐鱼体长而扁圆、略呈梭形。一般体长20~30厘米叶形鱼,体重400~1500克。背部颇宽,两侧较平至尾部渐变细,腹面甚狭。头短,吻短,眼大,口小。牙细,上下颌成狭带状。背鳍一个于体的后部与臀鳍相对。胸鳍特长且宽大,可达臀鳍末端;腹鳍大,后位,可达臀鳍末端。两鳍伸展如同蜻蜓翅膀。

会走路的鱼

龟壳攀鲈

龟壳攀鲈栖息于静止、水流缓慢、淤泥多的水体。当水体干涸或环境不适时,常依靠摆动鳃盖、胸鳍、翻身等办法爬越堤岸、坡地,移居新的水域,或者潜伏于淤泥中。龟壳攀鲈的鳃上器非常发达,能呼吸空气,故离水较长时间而不死,当水体缺氧、离水、或在稍湿润的土壤中可以生活较长时间。龟壳攀鲈以小鱼、小虾、浮游动物、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

会发声的鱼

康吉鳗会发出“吠”音;电鲶的叫声犹如猫怒;箱鲀能发出犬叫声;鲂鮄可以仿效雄鸡啼鸣[1];勘麟鱼类不但能发声,而且声音还时有变化,有时像猪叫,有时像呻吟声,有时像蔚声等;海马会发出打鼓似的单调音。石首鱼类以善叫而闻名,其声音像辗轧声、打鼓声、蜂雀的飞翔声,其叫声在生殖期间特别常见,目的是为叶形鱼了集群。

会发电的鱼

电鳗

有些鱼类的身体都能发电,它们放出的电压,竟比我们生活用电的电压大好几倍。具有发电能力的鱼约有500种之多,如电鳝、电鲶、电鳗、电鳐等。各种发电的鱼,它们发出的电流强弱和电压高低都不同。电鳐身体又扁又园,带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活像一把团扇。生活在非洲尼罗河的电鲶,身体只有1米长,却能发出350伏的高压电。

会发光的鱼类

各种会发光的鱼(7张)

有些鱼类发光,例如我国东南沿海的带鱼和龙头鱼是由身上附着的发光细菌所发出的光,而更多的鱼类发光则是由鱼本身的发光器官所发出的光。

烛光鱼其腹部和腹侧有多行发光器,犹如一排排的蜡烛,故名烛光鱼深海的光头鱼头部背面扁平,被一对很大的发光器所覆盖,该大型发光器可能就起视觉的作用。

溺死在水的鱼

鱼有鳃,可以在水中呼吸,可以在水中自由地沉浮。可是,有人说生活在水中的鱼也会溺死,这是真的吗?

虽然这听起来很荒谬,但却是事实。鱼鳔是鱼游泳时的“救生圈”,它可以通过充气和放气来调节鱼体的比重。这样,鱼在游动时只需要最小的肌肉活动,便能在水中保持不沉不浮的稳定状态。不过,当鱼下沉到一定水深(即“临界深度”)后,外界巨大的压力会使它无法再调节鳔的体积。这时,它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于是就不由自主地向水底沉去,再也浮不起来叶形鱼了,并最终因无法呼吸而溺死。虽然,鱼还可以通过摆动鳍和尾往上浮,可是如果沉得太深的话,这样做也无济于事。

洄游原因

编辑

鱼类的生活形形色色,大部分鱼类要么在淡水中生活,要么在海水中生活,只有不到10%的鱼类一部分时间在海洋中度过,另一部分时间在淡水中度过,它们在两种生境中来回迁徙,称之为洄游。如果在海洋中生长但需要去淡水中繁殖称为溯河洄游(如中华鲟),如果在淡水中生长但需要去海洋中繁殖称为降河洄游(如花鳗鲡)。如果肥育和繁殖的迁徙发生在河湖之间,就称之为半洄游性鱼类,一般是在湖泊中肥育,在河流中产卵(如四大家鱼)。还有一些鱼类的生活限于河流的干支流,只进行相对较短距离的迁徙 [2]  。

鱼类洄游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鱼类在水中生活,它们的活动受到温度、水流和盐度等因素的影响。但洄游大多是因为水温的变化而引起的。当水温发生变化的时候,鱼类就要寻找适于生活的环境,从而产生洄游。由于它们身体两侧的侧线感受器官对水流的刺激尤为敏感,所以能帮助鱼确定水流的速度和识别方向。

濒危鱼类

编辑

中华鲟

鱼中珍品——中华鲟

小腊子——达氏鲟

七粒浮子施氏鲟

与熊掌媲美的鳇

体型最长的淡水鱼——白鲟

纬度最低的鲑――台湾马苏麻哈

七上八下哲罗鱼

川西北名贵猫鱼虎嘉鲑

秦岭名贵花鱼——秦岭细鳞鲑

新疆大白鱼——北鲑

黑龙江大白鱼——乌苏里白鲑

冷水性名贵鱼——黑龙江茴鱼

淡水鱼之王——香鱼

“鳝王”——花鳗鲡

四鳃孔鱼

火烧鳊——胭脂鱼

台湾马口鱼——须鱲

亚热带马口鱼——异鱲

双尾子——成都鱲

白云金丝——唐鱼

金丝鱼——林氏细鲫

金白娘——稀有鮈鲫

鸭嘴鳡——鯮

小白鱼——新疆雅罗鱼

热带刀鱼——大鳍鱼

台湾小鳊鱼——台细鳊

滇池小白鱼——银白鱼

滇池红梢油鱼——云南鯝

欧洲之王——欧洲巨鲇

关于叶形鱼和叶形鱼类似的动物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文章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之全网,如有雷同请联系站长微信xlyc002 ,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60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