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夫鱼名字的由来(马夫鱼名字的由来简介)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1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马夫鱼名字的由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马夫鱼名字的由来简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祥龙鱼场哦,现在开始吧!并请例举几个相关类别鱼的典型的名字
今天给各位分享马夫鱼名字的由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马夫鱼名字的由来简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祥龙鱼场哦,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关刀鱼趴缸了怎么办
- 2、海洋里的鱼类根据海水的深浅怎么分类?并请例举几个相关类别鱼的典型的名字
- 3、whipfish是什么鱼?
- 4、什么鱼名是“马”字开头的?
- 5、头顶长角的斑马条纹鱼,海里掉的,谁知道是什么鱼?
关刀鱼趴缸了怎么办
新鱼对鱼缸马夫鱼名字的由来的水质有一个适应期马夫鱼名字的由来,新鱼马夫鱼名字的由来的背鳍不挺起更说明这一点,再加上气温低趴在缸底正常的,加强循环,过几天会好的
黑白关刀鱼,别名:头巾蝶鱼、马夫鱼、旗珊瑚鱼,分布于印度洋、红海的珊瑚礁水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热带海洋鱼类。
又名"头巾蝶鱼"属蝶鱼科。分布于印度洋、红海的珊瑚礁水域。
体长20-25厘米,体呈扁圆盘形。嘴尖、头三角形,两眼间有一条黑带。鱼体黑白分明,背鳍第一棘条尖长呈银白色,第二背鳍和尾鳍为金黄色。喜欢啄食软珊瑚、海绵等无脊椎动物。
黑白关刀鱼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热带海洋鱼类。弧度优美的背脊是关刀鱼的标志,也是它中文名字的由来。无数关刀鱼陈群结对的在珊瑚礁中游弋的景象,黑白黄三种体色对比鲜艳,就像是花丛中的蝴蝶,所以它的英文名称直译过来就是"白色的蝴蝶鱼"。
海洋里的鱼类根据海水的深浅怎么分类?并请例举几个相关类别鱼的典型的名字
冷血、有脊椎骨、有鳃和鳍是区别海洋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的主要特征。海洋鱼类有25000多种。
善于游泳是鱼类又一重要特征。而鱼在海水中游泳是轻松自如、姿态台优美,令人羡慕不已。人们希望也能像鱼儿那样,在水中生活。有些鱼长有像鸟儿一样的翅膀,可以飞到水面上空,滑翔数百米。如果你有机会到中国的南沙群岛海域去航行,在船头便会不断地有成群的飞鱼飞翔两侧,就像马车走在田野里不断哄起成群的麻雀一样。有些鱼类生长着灿烂的七色花纹,在海水里优雅地跳着舞步。有些鱼能够发光,为自己在黑暗中照明。
海洋鱼类的生存区域遍布海水的各个层次。生活在海洋中上层的鱼是人类捕捞的主要对象。底栖鱼类在海底烂泥上觅食,渔民的网具不易捕捉到它们。深海底层的鱼类必须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寒冷、黑暗以及食物缺乏等严酷的环境。有些鱼从生到死整个生命周期分成海洋和内陆淡水区域两部分。鳗鱼又细有长,像蛇一样,没有鳞甲。但是,鳗鱼实实在在是鱼类大家族的一员。雌雄成年鳗在海洋里交配产卵并双双死在那里。鲑鱼(大马哈鱼)正好相反,它们在江河、湖泊淡水中产卵并孵化出幼鱼,再游到海洋中生长。我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兴凯湖都是北太平洋鲑鱼的产卵地。
海洋鱼类繁殖(产卵、育幼)、觅食和越冬需要追逐适宜的海水温度环境,而作有规律的远距离迁徒的现象叫做"洄游"。鱼类洄游的时间、路线和目的很有规律。鱼类洄游是成群结队,大量成鱼集中在一起,便于捕捞获得丰收,形成"渔汛"。因此,掌握鱼类洄游规律,对于捕捞生产十分重要。
[page]
鲱鱼
鲱鱼又叫做鲭鱼,它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其鱼群之密,个体之多,无与伦比,可以说它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一种鱼。鲱鱼为什么能得以如此大量的繁殖呢?原因是鲱鱼善于调剂光照,使鱼体能顺利地进入各种深浅不同的水层中捕获食物的缘故。
鲱鱼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在大西洋两岸的大西洋鲱,另一种是分布在太平洋北半部两岸的太平洋鲱。
鲜鱼的密集游动,是一个十分壮丽的场面。鲱鱼在集群洄游开始前的2-3天,有少数颜色鲜明的大型个体作先头部队开路,接踵而来的便是密集的鱼群出现在岸边。渔人根据岸边水的颜色、海水的动向和窜动的鱼群所溅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鸟的盘旋和呜叫声,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大鱼群来临。此时就要马上安置网具进行捕捞了。
密集的鲱鱼群,在海岸附近水深8米左右的地方游戈l一2天后,便进入海藻丛生的浅水处进行生殖。雌鱼产卵、雄鱼排精。鲱鱼的卵子是粘性卵,受精卵粘着在海藻上,新生命也就随之开始了。因为鲱鱼的产卵场所水深只有l米左右,由于鱼群过于密集,所以上层的鱼头部和脊背都会露出水面。雄鱼排出的大量精液,致使海水都因此而变成白色胶状的样子。
鲱鱼为什么要如此密集而行呢? 这也是长期外界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因为鲱鱼集群十分利于它们繁衍后代和有效地保护好仔鱼,同时集群又是一种集体行动,大家通力协作.便于觅食。另外,集群对于防御敌害也有着积极作用。因为鲱鱼密集成大群快速游动的线条和闪烁不定的形状,把敌害弄得眼花缭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条鱼身上,即使敌害冲入鱼群把密集的队伍冲散,被吃掉的鱼也为数不多。所以集群行动在鲱鱼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page]
翘嘴鳜
翘嘴鳜又叫校鱼、桂花鱼、季花鱼、花纫鱼、胖职等。它体高、侧扁,体色黄褐并有许多不规则的黑斑、褐色斑块和小斑点。其肉细嫩、味鲜美,作为名贵鱼类已久享盛名。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发现随葬物中有鳜鱼骨路,由此而知,早在二千年前的西汉末年,它就已是主要的食用鱼了。
鳜的营养丰富,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9.3%,超过了鲤、鲢等鱼的蛋白质含量。鳜含脂肪00.8%,无机盐l.2%,水分78,7%,为此我国民间常做为产妇及贫血患者的滋补品。喜欢吃鱼的日本人,对鳜鱼更是格外垂青,誉之为“中华名鲜”和“淡水之鲷”。活的鳜鱼远销港澳、东南亚、日本,创汇率极高。
翘嘴鳜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南起广东,北至黑龙江的所有江、河、湖、川几乎都有它们分布,但以长江中、下游水域为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江南地区的鳜比同龄江北地区的鳜,生长快得多。鳜喜栖息于静水或水流缓慢、水草丛生的湖泊。当水温下降到7℃以下时,活动能力减低,冬季往往游到河川的深水区越冬。鳜大者体长可达80厘米,重10余斤,但以0.5—1公斤重者味最为鲜美。 [page] 游泳最快的海洋动物——箭鱼
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因其种类、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游泳速度也各不相同。1967年苏联(现独联体)《自然》杂志刊载了一份“海中动物的速度比较表”。其中鲸类:鳁鲸55公里/时,长须鲸50公里/时,虎鲸65公里/时,抹香鲸22公里/时;鳍脚类动物:海狗354里/时,海象18—20公里/时;鱼类:箭鱼130公里/时,旗鱼120公里/时,飞鱼65公里/时,鲨鱼40公里/时;头足类:枪乌贼4l公里/时,金乌贼26公里/时,短蛸 15公里/时。由这个统计表中可以看出,箭鱼的游速最快。
箭鱼为何具有如此高的游速?原来它有个十分典型的流线形身体,体表光滑,上颌长而尖,尾柄强壮有力能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当它飞速向前游泳时,长矛般的长颌起着劈水前进作用。以每小时130公里高速前进的箭鱼,坚硬的上颌能将很厚的船底刺穿!
在英国伦敦博物馆,保存着一块被箭鱼“长剑”刺穿的船底,船底木板厚50公分。
箭鱼也叫剑鱼,因其上颌的形状上、下扁平,中间厚两边薄,如同一柄锋利的宝剑而得名。但又因其速度快,如同离弦之箭故称箭鱼。
箭鱼快速游泳的体型为飞机设计师提供了活生生的设计蓝图。设计师仿照箭鱼外形,在飞机前安装一根长“针”,这根长“针”刺破了高速前进中产生的“音障”,这样超音速飞机就问世了。高速飞机的出现,也是仿生学的一大成功。
[page]
全身生满棘刺的鱼——刺鲀
刺鲀,全身长满了硬刺,名字的本身就反映了这一事实。刺鲀身上的这些刺,是由鳞片演变成的,也就是说,刺鲀的鳞就是可以活动的棘刺。当刺鲀身体膨大时,棘刺可以直立,棘刺基部互相联接,形成一个连续的甲板,这些棘刺可以用来保护自己免受敌人伤害。
平时,这些刺紧贴在身体表面,顺溜溜、光滑滑。一且遇到敌害或受到惊扰,刺鲀就急速大口吞咽海水或空气,使身体迅速膨胀,全身的棘刺都竖起来,,形成一个有毛刺的球体。它腹部朝上,漂浮在水面上,顺着水流漂泊,敌害怎敢碰它!刺鲀就是依靠这套本领来抵御凶猛敌害的。
待险情解除,刺鲀就把吞进去的海水和空气再吐出来,棘刺林立的球形身体很快瘪下去,恢复了原样。此时可怕的棘刺也倒伏下去,紧贴身体,于是刺鲀又慢慢地向水下游去。
会动脑筋的鱼—鳞鲀
在珊瑚丛生的南中国海的珊瑚礁中,生活着一些身体侧扁,腹绍退化,体长20厘米左右,外形酷似马面鲀(剥皮鱼)的鱼。因为它们全身被以坚硬的板状厚鳞故名为鳞鲀。
鳞鲀的眼睛生在身体背部的中央处略向前,看上去鱼的头部好似占据了整个身体的1/2,身体背部的第一背鳍前方生有一根十分粗壮的硬棘,这根粗硬的棘表面布满了粒状突起,而且棘的基部可以前后活动,宛如手枪可以扣动的板机,所以南海渔民又称它们为“板机鱼”。
鳞鲀的口中生有坚硬、锋利、十分适用于切割的楔状牙齿,加上它的全身披有硬鳞,有些种类的尾柄两侧还生有锐利的棘或倒钩;这些形态构造十分利于鳞鲀在珊瑚礁中穿游和捕捉食物。
鳞鲀的食物是生活在珊瑚礁中带刺的海胆和海星。特别是长棘海胆的肉,鳞鲍最喜欢吃。长棘海胆的全身都布满了长30厘米以上的长刺,鳞鲀的眼睛生在离口很远的头部后方,可以说这种巧妙的适应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适应性可使鳞鲀在捕食长棘海胆时,不致被海胆的长棘刺伤眼睛。但鳞鲀要吃掉这个全副武装的“球刺猬”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想出巧妙的制胜之法。
长棘海胆只有口部周围没有棘,可算是“不设防”的区域,但它的口偏偏长在底部。鳞鲀若不想出妙法,用嘴去啄食是根本办不到的。于是善于动脑筋的鳞鲀便先用口向海胆喷水,使长棘海胆在水流的冲击下,把身体翻转过来,这样海胆“不设防”的口部便暴露在鳞鲀楔状利齿的攻击范围内。[page]
全身是宝的鱼——鳕鱼
背部有三个背鳍,嘴巴上有一很小胡须,这是鳕鱼的典型特征。我国北方称鳕为“大头腥”、“大头鱼”,朝鲜称鳕为“明太鱼”。
鳕鱼周身是宝,除肉可食用外,眼球可提取维生素B,肝可提取鱼肝油。鳕鱼肝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同时鳕鱼肝油对结核菌有抑制作用,所以患肺结核病的人,可长期服用鱼肝油。其胰可提取胰岛素,膘可制膘胶。鳕鱼膘胶可治疗咯血。鳕鱼的骨焙焦研成粉末调成糊状可治脚气。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鲤鱼肝是制造鱼肝油的重要原料之一,为此有必要介绍一下鱼肝油的小史。鱼肝油作为医药品起源于远古的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和格陵兰以及挪威的居民。但是其工业化生产却迟至1847年。最初生产鱼肝油的方法,是把鳕鱼和鲸的肝脏置于水中,使肝油和水自动分离后,撇取其上浮的鱼肝油。1848年挪威开始用水蒸汽加热法。1880年日本采用水煮法,开创了日本鱼肝油的生产历史。
鳕鱼是生活在海水下层、集群很强的冷水性洄游鱼类,其中尤以大西洋为多,故而大西洋是“鳕鱼的故乡”。鳕给北欧诸国,特别是挪威和冰岛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冰岛人把鱼腥气称作是“钱的香味”,冰岛每年向国外市场提供的鱼占世界市场的6%。现今每10个冰岛人中就有1人从事渔业生产,他们一个人的收入能养活7个冰岛人。
体温比水温高的鱼——金枪鱼
金枪鱼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名贵鱼类;在日本、欧美一些国家非常畅销,可以说在这些国家金枪鱼家喻户晓,就像我国人民熟悉大黄鱼、小黄鱼和带鱼一样。在欧美一些国家,人们把金枪鱼肉比作是“海鸡肉”或“小牛肉”。美国制造的油浸金枪鱼罐头风靡全球,是国际上最畅销的食品之一。
金枪鱼的温度为什么会比周围水温高呢? 原来它身体两侧有皮肤肌肉血管网丛,经科学家周密研究,金枪鱼的体温比周围水温高出9℃。这种不知疲倦的快速游泳者,肌肉收缩力量是使它们体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沿金枪鱼脊柱两侧强有力的肌肉和皮肤上大量的血管网丛,表明这些部分的新陈代谢特别旺盛,因而金枪鱼的鱼肉似牛肉,是紫红色的。其中血红索含量很高,低脂而高强蛋白,所以营养价值高。
金枪鱼游速快,每小时达20海里。戈特教授曾说:“今日在美洲海边所发现的金枪鱼,可能是在前晚绕过好望角的”。此事不必共有,但由此可知其游速之快。
金枪鱼类遍布世界海域,是世界性海洋捕捞对象。过去一直由美、日两国主要生产,1959年以来前苏联也积极开发。因为遍布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洋的金枪鱼类渔场都在拉美、非、亚、澳、欧各洲一些中小国家的近海和外海,所以金枪鱼渔业越发展,就越和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有关。历史上拉丁美洲反对大国海洋霸权的金枪鱼之战,是世人有目共睹的。[page]
黑 鲷
提起黑鲷人们也许不太熟悉,可是只要一说“黑加吉”,沿海居民家喻户晓。
这种鱼的体态优雅,色泽索丽,在闪闪发光的体表,有着黑色斑纹。黑鲷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海产名鱼。它那丰腴的精巢有鲜嫩甘美的特殊风味,在我国南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名莱。
加吉鱼分红加吉和黑加吉两种,红加吉的学名叫真绸,黑加吉即黑鲷。有关加吉鱼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来到登州(现在的山东蓬莱)。 一天,他择吉日渡海游览海上仙山(现今的长山岛),在海岛上品尝了长相漂亮味道鲜美的鱼之后,便问随行的文武官员,此鱼何名? 群臣不敢胡说,于是作揖答道:“皇上赐名才是。”太宗大喜,想到是择吉日渡海,品尝鲜鱼又为吉日增添光彩,为此赐名“加吉鱼”。
黑鲷是浅海底层鱼类,喜栖于沙、泥底或多岩礁的浅海,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在青岛近海的胶州湾,每年4—5月份,黑鲷便从外海游进胶州湾作生殖洄游,产卵后的亲鱼再游到深水区越冬。当年的黑鳃幼鱼,在胶州湾内索饵、肥育、直至秋末才移入深水区越冬。因此,每年春季,有经验的渔民便在胶州湾内钓、捕黑鲷。
黑鲷的性腺在发育过程中,有性转换现象。幼鱼期为雌、雄同体,经过一次性分化之后,约达五龄时雌、雄个体便可区别开。一般说,低龄鱼中雄性居多,而高龄鱼中则是雌性为多。黑鲷体长一般在12—25厘米,最大可达40厘米。
黑鲷对海水温度变化的适应性较强,其生存水温为4—35℃,最适水温为18—22℃。同时它们对海水的盐度要求也不严格,不仅能在海水中生活,而且还能在咸淡水中生活。
[page]
黄斑燕鳐
背鳍13,臀鳍10,背鳍前鳞25,侧线位于腹侧。上下颌具小圆锥牙,排列呈窄带,胯骨.有少许细齿。胸鳍甚宽大,胸鳍中部有l条黄色宽斜带。
暖水性上层鱼类。常跃出水面,伸展宽大的胸鳍在空中滑翔一段距离。
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水水域。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白边锯鳞鱼
体被强栉鳞,侧线鳞30 。前鳃盖后下角无长棘,头顶骨棱光滑。奇鳍鳍条部和腹鳍前缘乳白色,胸鳍鳞腋部有l深红色大斑。
暖水性鱼类。栖息于珊瑚礁海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叉纹蝴蝶鱼
体侧扁而高。吻较短。体被弱栉鳞,侧线不完全。头部有l黑色横带,沿体侧有多条褐色纵条纹,条纹后部常多有分叉,背鳍和臀鳍鳍条部边缘黑色。
生活于珊瑚礁盘中。体长l 30~150毫米,较常见。
广泛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区。我国见于南海。
口 鱼
体甚侧扁。吻甚长,呈管状。 口小,前位。两颌形似镊子的端部,形成平直的口裂。背鳍鳍棘部高,有12—13结棘。胸鳍长,镰刀状。尾鳍近截形。
生活在珊瑚礁海区,较少见。体长l 30—170毫米。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区。我国见于南海。[page]
丝蝴蝶鱼
体卵圆形,甚侧扁。吻较长,圆锥状。背鳍鳍条部有丝状延长条,在其下方有1个大于眼径的眼状斑。头侧有l横带穿过眼径。体测上部有7—8条斜线纹与腹侧的9—10条斜线纹呈直角相交。尾鳍后缘截形或略凸。
生活在珊瑚丛中的美丽小鱼。体长65—145毫米。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区。我国见于南海。
镜蝴蝶鱼
背鳍有粗短鳍棘14,以中部鳍棘为最长。 头部有一较眼径稍狭的横带。体侧方跨侧线有一卵圆形大黑斑,黑斑的三分之一位于侧线上方。尾鳍宽短。
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鱼,体长一般60一120毫米。我国海南岛南岸沿海习见种。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只见于南海。
格纹蝴蝶鱼
体侧扁。吻尖,前端稍向前突。体被弱栉鳞。体侧鳞片的边缘具暗色线纹,互相连结呈网纹状。头部有1黑色横带,沿背结鳍条部有1黑色纵带,尾鳍具1黑色横带。
生活于珊瑚丛中的美丽观赏鱼之一。体长约50毫米左右,较少见。
分布于热带太平洋暖水区。我国仅见于南海。
斜纹蝴蝶鱼
体侧扁,呈卵圆形。体被较大栉鳞,侧线不完全。头部具1黑色横带。体侧前部与后部暗色斜纹斜向不一致,前部向上斜,后部向下斜,另外背鳍基部黑色纵带与尾柄带相连。尾鳍亦具2条黑横带。
珊瑚礁中的美丽小型鱼类。体长80一120毫米,较少见。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区。我国见于南海。
[page]
普提鱼
体长方形。两颌牙各1行,前方各具2对大犬牙, 口角处具向前的犬齿1枚。体被圆鳞,头部只在颊部和鳃盖处被鳞,前鳃盖边缘无鳞。背、臀鳍基底均具鳞鞘。侧线完全。背结12结棘。背鳍第l~4。鳍棘间与背鳍基底末端各具1深蓝色大斑。
为暖水性,色彩美丽的种类之一。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我国见于南海。
伸口鱼
体粗壮,侧扁。 口能向前伸长呈管状,下颌向后延长,伸过鳃盖膜的后方。体被大圆鳞,颊部鳞2行3背、臀鳍基底鳞形成发达的鳞鞘。腹结第二鳍条延长。侧线中断。此种鱼常有体色变异。
为热带生活于珊瑚礁海域的鱼类之一。体长150毫米左右。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白条双锯鱼
背络前方有一条围着黑色窄边的乳白色宽带斜伸向下,经眼后缘达间鳃盖骨后部。暖水性小型鱼类,生活在珊瑚礁海区,与大海葵共生,食小型元脊椎动物,体长一般为33~94毫米。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狐篮子鱼
头的前半部上、下外廓明显内凹。吻长呈管状。 自背鳍前经眼至吻端有1黑色宽带。胸部黑色,其余部分黄色。
暖水性近岸小型鱼类,常成群栖息于岩礁和珊瑚丛中。体长160—190毫米,各鳍鳍棘有毒腺,被刺后可引起剧疼。分布于热带太平洋中部浅水区。我国见于南海。
镰 鱼
体甚侧扁而高,几近圆形。头短而尖。吻突出,呈管状。牙细,尖,呈刚毛状。眼的前上方两侧各有l骨质棘。背结有7鳍棘。 第三鳍棘延长呈丝状。尾柄两侧元锐棘或骨板。
暖水性小型鱼类,通常栖息于礁盘浅水。体长100~300毫米,较少见。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浅海。我国见于南海。
彩带刺尾鱼
牙不能活动。尾柄两侧各具1个向前棘。背鳍具9鳍棘25—28鳍条3臀鳍具3鳍棘26—27鳍条。体淡黄色, 自眼向外放射出多条蓝灰色带纹。尾鳍后半部的横带与体色带纹同色。
典型珊瑚礁鱼类,通常栖息于礁盘附近浅水。体长160—190毫米,较少见。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中、西部。我国见于南海。
[page]
毒 鲉
眼小,背位,眼下方有一深凹。犁骨元牙。背鳍棘被以厚皮,基部具毒囊。胸鳍下方无游离鳍条。
暖水性底层鱼类,常隐伏在近岸珊瑚礁和岩礁间。体长一般为95~224毫米。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美鳐
尾上具结刺6行。吻软骨愈合部短于分离部。两颌牙多于40个。体盘前部斜方形,在吻侧与眼后外侧缘凹入。
为底层小型鳃类,一般体长为300毫米左右。栖息于浅海沙质底海域。常与孔绍相混杂,其不同点,本种尾部结刺为1行,上下颌牙多于奶个。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黄海和东海。
眼睛鱼
体甚侧扁,形如一眼镜片。腹缘甚凸而薄锐。 口小,几呈垂直状。臀路基底长,鱼小时有2络棘,鳍条38~33; 鱼大时,结棘消失,大部鳍条包于皮下,仅末端露出。腹络细条状。
暖水性鱼类。体长一般为900~200毫米。为广东沿海习见种类。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朴蝴蝶鱼
口小,吻突出。背鳍有强大鳍棘ll报,以第四鳍棘为最长。臀鳍有强棘3报。背鳍鳍条部前下方有一镶白边圆形大蓝斑。体侧有4条镶蓝边黄色横带。
栖息于近海珊瑚礁或岩石间。小型鱼,体长一般50~90毫米。
分布广,数量亦较多,为我国沿海产蝴蝶鱼类中最常见种。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肩环刺盖鱼
体侧有多条环形带,肩部有小蓝色环。背鳍有尖锐鳍棘12根。鳃盖骨边缘有锯齿,隅角处有一强棘。腹结与臀鳍皆具强棘。
暖水性珊瑚礁鱼。 体长一般300毫米左右,为蝴蝶鱼类中体型较大者。我国海南岛南岸海域可捕到。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的南、北回归线问海域。我国产于南海。[page]
吸盘鱼
头背部由第一背鳍形成的吸盘较长,有横排软骨板22~26对。第二背结与臀鳍基底等长,有35~40鳍条。尾鳍在幼鱼时尖形,到成鱼逐渐为凹叉形。
一般体长220~450毫米, 最大不超过900毫米。游泳能力虽较差,但它分布遍于世界各海域,主要借助其头部吸附力很强的吸盘,吸附于游泳能力强的大型鲨鱼或海兽身体的腹面,有时亦吸附于船底,它自己不需游泳,被带到世界各海洋。当到达饵料丰富的海区,便脱离宿主,摄取食物。然后再吸附于新的宿主,继续向另外海区转移。
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我国沿海均产之。
比目鱼
两眼均在头左侧。有眼侧深褐色,被栉鳞;元眼侧白色,被圆鳞。口大,两侧口裂等长。上下颌各具1行大尖牙。
近海温水性底层鱼类。仔鱼眼对称,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变态,右眼转至左侧。变态完成后下沉海底,常侧卧潜伏于泥沙中。体长一般250~500毫米,大者达700毫米左右。依季节作短距离集群泅游。在黄海和渤海产量较多。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
木叶鲽
两眼均在头.的右侧。有眼侧体褐色,有深色细斑;元眼侧白色。体两侧均被小圆鳞。 口小,两侧口裂不等长。有眼侧两颌均无牙,无眼侧各有2~3行细尖牙。眼间隔窄,呈嵴状隆起,前后各有一小棘。前鳃盖边缘隐于皮下,不游离。
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一般体长110~220毫米。仔鱼时两眼对称,变态后左眼移至右侧,转为底栖生活。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page]
驼背三棱籍鲀
体被多角形板状鳞合成的骨甲所包。体的横断面大致为三棱形。背中棱中部的鳞板向上突出,形成一尖峰。
暖水性近海底层小鱼,一般体长100一120毫米。游泳缓慢,借骨甲以自卫。
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我国仅见于南海。
毛壁鱼
体侧扁,腹部突出。体被细绒毛状小棘。头大。鳃孔小,位于臂状胸鳍基部下方。背鳍第一鳍棘顶端为一球状穗,形成吻触手;第二鳍棘后方的额上有一凹窝。臀鳍鳍条7根。体上及各鳍具不规则深色斜纹。
暖水性底层鱼类。体长一般在110毫米以下。栖息水深可达900米。以吻触手顶端的球状穗诱捕小鱼等为食。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仅见于南海。
少女鱼
少女鱼。唇厚,略隆起。鳍棘部短于鳍条部,最后鳍棘略短于第一鳍条。头和体侧具4条茶色横带。长20厘米。分布地区:南海、台湾海、西太平洋、澳大利亚北部海域。
四带马夫鱼
四带马夫鱼。俗名:花关刀。背鳍第四鳍棘显著延长,呈长鞭状。头体侧具四色横带。背鳍及尾鳍呈橙黄色。体长25厘米。分布地区:南海、台湾和日本海域。
[page]
二色拟雀鲷
二色拟雀鲷。犁骨与颚骨具牙。侧线中断,上侧线几近体背缘,下侧线延伸至尾基。体前半部紫色,后半部黄色。体长5厘米。分布地区:西太平洋热带水域。
白星石斑鱼
白星石斑鱼。体黑褐色,背鳍边缘呈白色。体侧、背鳍、臀鳍和尾鳍均散布有白色斑点,但在体侧的白斑相连成不规则的波浪形斑纹。体长50厘米。分布地区:南海、台湾海峡、红海、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水域。
触须蓑鲉
触须蓑鲤。口大。胸鳍和背鳍鳍棘很长,鳍膜深裂。胸鳍鳍膜扇状,具褐斑点。横带纹,尾柄无纵带。体长20厘米。分布地区:印度洋和太平洋中、西部热带水域。
鞭蝴蝶鱼
鞭蝴蝶鱼。俗名:黑腰蝶。背鳍第四鳍条呈丝状延长。体后上部具一卵形蓝黑色大斑,斑下缘为宽白边,后缘橘红色。体侧有6-7条蓝色纵带。体长20厘米。分布地区: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海域、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
[page]
蓝斑蝴蝶鱼
蓝斑蝴蝶鱼。俗名:蓝印蝶。体黄色,头部具一经过眼的横带.体侧具约20条棕色纵纹侧线,侧线附近纵纹间呈蓝色斑块,随成长而显现,尾柄具一蓝墨斑,体长12厘米。分布地区:南海、台湾沿海、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水域。
黑斑鳃棘鲈
黑斑鳃棘鲈。俗名:黑白鳃棘鲈。胸鳍鳍条数多为17。背鳍和臀鳍鳍条部末端呈圆形,幼鱼的头和体侧具6块黑色横斑。成体呈褐色,具极细小蓝点。体长15厘米。分布地区:南海、西太平洋热带水域。
黑体管鼻海鳝
黑体管鼻海鳝。俗名:马彩鳗。幼鱼前鼻呈管状,随成长管壁呈膜状。上下颌端须分枝并延长。幼鱼体色为黑色,雄鱼为天蓝色;雌性为黄色。体长1.2米。分布地区:南海、台湾沿海及西太平洋。图中是在珊瑚礁中的黑体管鼻海鳝(头和尾)
白边锯鳞鳂
白边锯鳞鱼畏 。鳃盖骨后上缘皮膜具一红黑色窄带,胸鳍腋部有紫红色大斑。后背鳍、臀鳍、腹鳍与尾鳍前缘呈乳白色。体长15厘米。分布地区:南沙和西沙群岛及台湾海域,非洲东部和中美洲海域。
[page]
角箱鲀
角箱鲀。俗名:牛角。头、体被甲呈五棱形,眶前棘、腰骨棘各一对。尾鳍具紫蓝色圆斑。体甲黄绿色。体长56厘米。分布地区:南海、东海、黄海、红海、非洲东部和夏威夷海域。
肩环刺盖鱼
肩环刺盖鱼。俗名:白尾蓝纹仙。肩部具一蓝色圆环。体侧具6条蓝色斜带,幼鱼多具环纹。体长30厘米。分布地区:南海、台湾沿海、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区。
黑鳃刺尾鱼
黑鳃刺尾鱼。尾柄两侧各具一尖棘。幼鱼体紫黄色,成鱼暗褐色。眶前后具橙斑。体侧密列橙色暗波纹。鳃孔上端经鳃盖后缘至颊部具一黑带。体长20厘米。分布地区:印度洋热带水域和太平洋中、西部热带水域。
马夫鱼
马夫鱼。俗
whipfish是什么鱼?
whip-fish 指向
蝴蝶鱼科 Chaetodontidae 马夫鱼属 (立旗鲷属) Heniochus 鱼类
下图为 白吻立旗鲷 Heniochus acuminatus(马夫鱼),俗称 白关刀
鱼体色黄白,有2条暗褐色宽横带,第一条稍呈垂直,第二条略向下方斜走。眼上方有一不构成眼带的黑斑。背鳍第四枚硬棘延长呈丝状,幼鱼时的长度大于体长,成鱼时则渐缩短。颈背没有骨质突起。背鳍硬棘11至12枚、软条24至27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17至19枚。体长可达25厘米。
栖息在珊瑚礁及岩礁区,以动物性浮游生物及珊瑚虫为食。广泛分布于印度洋与太平洋,中国只产于南海,是海南岛沿海水域的常见物种。为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鱼,一般体长100毫米左右,最大可达200毫米以上。
什么鱼名是“马”字开头的?
“马”字开头的鱼名:马拉鳉、马赞丽鱼、马鹦嘴鱼、马夫鱼、马头鱼、马鲅科 、马鲛、马舌鲽、马来鲽、马面鲀、马头鳅等。
马拉鳉,为辐鳍鱼纲鲤齿目鰕鳉亚目鰕鳉科的其中一种,为热带淡水鱼,分布于南美洲巴西Canabrava河流域,体长可达3.2厘米,栖息在稀疏草原季节性潟湖,生活习性不明。
帕拉马赞丽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慈鲷科的其中一种,被IUCN列为易危保育类动物,分布于南美洲圭亚那马扎鲁尼河流域,体长可达7.4厘米,栖息在植被覆盖的溪流及泛滥区,生活习性不明。
马鹦嘴鱼属,Hipposcarus (Smith, 1956),鲈形目鹦嘴鱼科的一种鱼类。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头顶长角的斑马条纹鱼,海里掉的,谁知道是什么鱼?
马夫鱼(学名:Heniochus acuminatus)。成鱼体甚侧扁,背缘高而隆起,略呈三角形。背鳍鳍棘11根,第四鳍棘延长呈鞭状,鳍膜亦随之延长。口小。牙细尖呈刚毛状。体侧有2条宽横黑带间杂宽阔白色肤纹。侧线完全。尾鳍近截形。身体,尾鳍及背鳍呈现亮黄。此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与太平洋,中国只产于南海,是海南岛沿海水域的常见物种。为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鱼,一般体长100毫米左右,最大可达200毫米以上。
马夫鱼(Heniochus acuminatus)又称关刀或黑白关刀、头巾蝶鱼,属鲈形目蝴蝶鱼科、马夫鱼属,为一类珊瑚礁区的热带海水鱼。马夫鱼野外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至澳大利亚东部,数量较高,为习见鱼类。它们活动在珊瑚礁丰茂的地区,摄食有机物碎屑及珊瑚虫等,因其背鳍上特殊的丝状鳍条而闻名。
马夫鱼名字的由来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马夫鱼名字的由来简介、马夫鱼名字的由来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