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电影名字)

呼和龙鱼批发市场2024-11-22 00:20:011.07 W阅读0评论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0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非常大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

本站是一个关于水族行业的一个网站,本文给大家介绍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和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电影名字对应的相关信息,希望对鱼友有所帮助,谢谢关注我们祥龙鱼场

本文目录一览:

战列舰的巨炮对航母的伤害有多大

非常大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特别是二战时期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的航母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都是木制飞行甲板,根本无法承受战列舰的巨炮从远距离发射的、几乎垂直落下的巨炮弹的攻击。但问题是,战列舰的巨炮威力虽大,却够不着航母,战列舰的巨炮最远的射程不过40公里,航母的舰载机作战半径150公里,航母的侦察机多,飞行距离远,可以在很远的距离发现战列舰并派出一批又一批的舰载机发射鱼雷和炸弹将战列舰送进海底,并且由于航母航速快,可以始终保持交战距离,令战列舰无法靠近到巨炮射程内,而战列舰装甲厚,航速忙,侦察机数量少,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因此,二战中除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了莱特湾海战美国指挥失误,让大和号靠近了美国的轻型航母舰队造成被巨炮击沉“普林斯顿”号的战果外,战列舰都没有用巨炮对航母开火的机会,反倒是一艘艘传奇的超级战列舰纷纷被航母击沉。

如果战列舰有幸活到今天,面对现在美国的核动力超级航空母舰,航母就是当活靶让战列舰用舰炮射,也不一定射得沉了,因为今天的航母和二战时期的航母比已经是天壤之别,尼米兹级航母的装甲飞行甲板可以承受从万米高空投下的重磅炸弹的攻击,对战列舰的巨炮炮弹同样也具有很强的防御力。今天的航母头号威胁不是巨炮和炸弹,而是海战革命性的武器反舰导弹,特别是前苏联的各型超音速重型反舰导弹,装在飞机、舰艇甚至潜艇上发射,对航母形成多方向,多层次的饱和打击,逼得美国拆巨资研制F-14战斗机和AIM-54远程空对空导弹系统,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巡洋舰和标准舰空导弹系统等先进的防空手段,对苏联的反舰导弹形成从远到近,从高空到低空的多层防空网,但实际防空效果没有经过实战检验谁也不知道,所以今天对航母伤害最大的不是你说的巨炮,而是苏联的超音速反舰导弹。

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电影名字) 观赏鱼

听说希特勒二战时计划建造一种搭载800毫米主炮,排水量为63万吨的巨型战列舰,它装备几门几连装主炮?

如楼上所说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就是"兴登堡”级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不过我身为哈德派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也只能说这个计划太YY了,开始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的这个级别只是技术含量很高,后来发展不说800mm主炮的设计,580mm主炮已经纯属为了希特勒喜好瞎设计了

"兴登堡”级计划建造六艘,代号分别为H、J、K、L、M、N。其中,H舰、M舰由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建造,J舰、N舰由不来梅的威塞尔公司建造,K舰由基尔的德意志工厂建造,L舰由威廉港船厂建造。业已命名的有“兴登堡”号(Hidenburg,H39)、“鲁登道夫”号 (Ludendorf,H40)、“毛奇”号(Moltke , H41 )、“腓特烈大帝”号(friedrich der Gross ,H42)。

“兴登堡”级的头两艘H39和H40分别于1939年7月 15日和8月15日开工,建造过程顺利出奇。但战局的变化却左右着船坞中的战列舰。当“俾斯麦”号于1940年下水时,欧洲战局已不是它开工时的样子了。德军挟其强大的陆空军力,在极短时间内就掌握了大半个欧洲大陆的控制权,唯一能和德国做梗的就是孤悬在海上的英国了。可是让希特勒哭笑不得的是,德海军能和英国一较高下的巨型战列舰群还在船坞里呢!

胜利来得太快、太突然了,甚至快到令德国海军无法招架。德国海军在准备不足的状况下勉强参加了对挪威的入侵。虽然也得到了胜利,但是比起陆空军的显赫战功,甚至是U艇的大显神威,海军的水面舰队显得颜面无光。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国陆军因苏德战争的巨大消耗而爆缺钢材)及“俾斯麦”号被击沉,希特勒受到极大刺激,对德国大型水面舰艇部队失望到了顶点。他将原定的6艘“兴登堡”级战舰建造案统统取消(同时受害的还有3艘P级战舰,它们也被取消建造)。德国海军从此全力生产潜艇及少量的驱逐舰

“兴登堡”级于1941年8月29日同时停工。当时四艘舰的舰体建造基本完成了,正准备建造上层部分。原来已生产完成的舰炮转为岸防炮与要塞炮之用。到了1941年末,四艘“兴登堡”级又被恢复建造,因为德国情报部门得到了美国新建战列舰拥有406毫米主炮的消息,德国没有相抗衡的战列舰。但几个月后,工程又停了下来,原因是希特勒下令将“兴登堡”级需要的钢材交给陆军,而且当时美国海军被日本海军打得落花流水,希特勒认为美国海军快被日本海军消灭了,德国不需要新战列舰去对付美国正在建造的战列舰。平静了两年后,1943年希特勒又突然要求海军在未完成的“兴登堡”级舰体的基础上安装480毫米主炮(当时已开始拆却“兴登堡”级舰体,准备将拆下来的钢用于潜艇建造),随后又下令安装31.5 英寸(800毫米)主炮。这就是 H42 计划。

安装800毫米主炮的“兴登堡”级包括H42、H43、H44 三艘(其实后两艘连设计都没有开始)。被希特勒的要求吓得几乎昏过去的德国海军建造局的战列舰专家们,在海军将领们的帮助下,几次三番向希特勒进言,但根本无法使希特勒放弃这个不现实的想法。经过一系列评估,最终海军专家们认为现有的舰体安装800毫米主炮(也是双联装4座炮塔)是不可行的,必须建造新的舰体(即10万吨的那种)。于是四艘没完工的“兴登堡”级被拆了个精光。到盟军接收船厂时,除了巨大的、空荡荡的船坞还在外,“兴登堡”级的半点残渣都没有剩下。

“兴登堡”级全长277米,水线长266米,宽38米,吃水9.6米,满载吃水11.2米(H44号设计尺寸为长330米,宽48米,吃水12米)。该级舰充分吸取“俾斯麦”级的成功经验,继续沿用了“俾斯麦”的舰体。此外依然广泛采用焊接技术,焊接量占90%~95%。焊接比铆接节省了约15%左右的舰体重量,都被用于加强防护了。另外,德国钢材在当时属于世界一流,“兴登堡”使用了比“俾斯麦”更好的高强度钢,其抗打击能力将“更上一层楼”。

该级舰的舰艏仍为大西洋艏,“俾斯麦”级证明,这种舰艏比较适合于北海和大西洋海域。由于舰艏易受到弹击和水雷爆炸的损伤,因而采用了适度的外张和干舷,即使受到损伤,造成艏区进水,也能保持足够的储备浮力,并达到26节的航速。

对舰武器 “兴登堡”级一共拥有8门420毫米(16 . 53 英寸)主炮,双联装炮塔4座,A炮塔和B炮塔位于舰脆, C炮塔和D炮塔位于舰尾。每门炮备弹110发,共计880发,最大携弹量约在1000发左右。主炮射速2 ~ 3发/分。该炮的炮管寿命为150~210发。

该炮的旋回与俯仰都是通过液压驱动的,可分别达到每秒 2°和8°每40秒钟可发射一个齐射。

主炮配用的炮弹主要有穿甲弹和高爆弹两种,其中穿甲弹的威力比“俾斯麦”提高10%~15%。根据一些当年德国克虏伯公司参与火炮设计人员的战后回忆,当时曾经对配备“兴登堡”级的420毫米火炮进行过频繁的火力测试,在各种战列舰炮战的距离上测试其火力,目标为垂直命中的均质钢装甲板。该火炮在10000米内垂直穿甲水平为550毫米, 20000米为404毫米, 35000 米时也可以穿透215毫米,可以想一下,当时无论哪艘战列舰都挨不过这一炮。

副炮为12 座双联装66倍口径的150毫米炮,配置在上甲板两舷,主要用于对付敌水面舰艇,紧急时刻也用于对空射击。两舷前部各有两座,可直接向前方射击,旋回角为 150°。两舷后部也各有两座,旋回角为135°。其它副炮全部位于舰舷中部。全舰备弹2600发,该炮最大射速6发/分。

“兴登堡”级最初是没有鱼雷发射管的,但在“俾斯麦”被击沉后,加装了2座6联装533毫米发射管。

防空火力 因为德军没有航空母舰,战舰大多是在没有空中掩护之下作战,因此特别注重防空火力,甚至连舰载的侦察机都装备有20毫米机炮。“兴登堡”级的对空防御由重型、中型和轻型高炮组成。

重型高炮是16座双联105毫米SK-C/37型高炮,全部位于第一层上层建筑甲板上,前后左右各装4座。其中6座可以直接向前方空域射击,另6座可直接向后方空域射击,而对两舷则各有8座可以直接对空射击。

这型高炮比“俾斯麦”级装备的105毫米SK-C/33有了很大提高,其最大射速达到15发/分,仰角80°时射高为12500米,回旋角度为360°,回旋速度8.5度/秒。

中型高炮为24座双联装37毫米C83型炮,全部配置在上层建筑上,可以回旋360°,回旋速度4度/秒。与“稗斯麦”级装备的37毫米SK-C / 30相比.前者实际射速提高到80发/分,后者理论上可以达到这个射速,事实上只有前者的一半。37毫米C83在仰角45°时最大射程为8500 米,仰角85°时的射程为6800米。

轻型高炮是78座20毫米C65单联装炮,最大射速120发/分。其仰角45°时的射程是4900米,仰角85°时的射程是3700米,回旋角度也是360°。

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兴登堡”级的防空火力全部是机械自动化操作(这里的自动和现在说的自动化差了十万八千里,事实上应该称作半自动,同时保留手动操作能力),而“俾斯麦”的防空火炮全部是手动操作的。手动的优点是在战舰动力系统受损的情况下可以保持战斗力,最大缺点是反应迟钝。与同时期的盟军战舰防空炮相比,手动的105毫米炮的反应速度只有英国“乔治五世”级134毫米炮的二分之一,而37炮更过分,仅仅只有40炮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俾斯麦”的防空炮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只有盟军的1 / 2。这也就是那些英国老掉牙的“剑鱼”能在恶劣天气轻轻松松施放鱼雷的根本原因。

另外,在“俾斯麦”被击沉后,德国水面舰艇特别是巡洋舰以上的大型水面舰艇防空火力猛增。排水量远小于“兴登堡”级的“提尔比茨”级将20毫米C65型单联装炮,从12座急增到78座。“兴登堡”当然不甘心“屈居人下”,将37毫米炮增加到32座,同时把20毫米单联装防空炮换成98座4联装的!这意味着“兴登堡”级至少拥有超过4艘“提尔比茨”号的近程防空能力。

舰载飞机方面,“兴登堡”级备有6架“阿拉多196”式水上飞机,用以侦察、校射和联络。其中2架放置在主桅杆下的一个机库内,4架分别放置在烟囱两侧的2个待机机库内。飞机由烟囱和主桅的2部弹射器发射。“兴登堡”还载有多达28艘小艇。

装甲防护 德国军舰的装甲经常是以牺牲火力来换取的,因为火力、机动力与防御力中很难三者兼顾。德舰采用“重装甲主义”,在以寡击众时会比较有利。德国舰艇设计人员认为,多一门炮不一定打得到敌军,多一寸装甲可以同时让机艘敌舰的炮弹被弹开。用我们中国的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设计“兴登堡”级时,德国人非常强调近程防护,不仅能抵御敌舰炮轰,而且对鱼雷也要有足够的防护能力。

因此“兴登堡”级战列舰装甲更是厚到了离谱的程度。上甲板用80毫米钢装甲加强,可防御弹片和延缓炮弹下穿,使炮弹在穿透到装甲板之前就爆炸,装甲甲板保护着舰上的要害部位,厚度为120~160毫米,全长215米。两舷的装甲列板厚达200~400毫米,保护着机舱、锅炉舱和弹药舱等。指挥塔与火控部位均有厚装甲保护,最厚处370毫米。对于易受攻击的主炮炮塔,其正面厚度达420毫米,侧面也达到了280毫米。副炮主装甲也达到80毫米。“兴登堡”级的舷侧有极强的鱼雷防护系统,据说设计时的标准是可以防住1枚450千克TNT装药的鱼雷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命中2 ~3枚450千克装药鱼雷仍可以继续战斗;命中4枚以上仍能长时间不沉。有关此种鱼雷防护系统仍是个谜。许多战列舰专家认为只是更多的水密隔仓更厚的隔仓装甲板。但现在有最新资料披露,“兴登堡”的舰舷内侧与船体中心线还有纵隔壁,最重要的动力区与炮塔下部设了三重船底。

最初设计人员计划为“兴登堡”级配用大型商船上普及的电力推进动力系统。考虑到安全方面和节约燃料的因素,最后还是采用高压涡轮蒸汽轮机。“兴登堡”安装了3台“俾斯麦”级的柯蒂斯轻型涡轮机,分别装在3个横向排列的水密舱内,每台驱动一部螺旋桨。发电装置包括 12台5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8台690千瓦涡轮发电机和2台460千瓦涡轮发电机,发电量一共为12440千瓦。它们分别安装在4个舱内,首舱安装涡轮发电机,尾舱则安装柴油发电机。 

编制人数2100名,战时作为旗舰最多 2400人。全体舰员编成12个分队,每个分队180~260名不等。第1~4分队是主、副炮分队,第5、6分队操纵高炮,第7分队由厨师、皮匠等生活保障人员组成,第8分队为军械人员,第9分队包括信号兵、报务员等,第10~12分队为机械人员。

关于“兴登堡”级配备何种舰载雷达的资料相当少,只知道设计人员当时预计到雷达必将取代传统的观测装备,为此准备替“兴登堡”级安装对空和对海雷达各一座,因此在建造“兴登堡”级时,曾经在其上层建筑前后端各设雷达樯杆一座。但由于德军舰用雷达性能比较差,还是装备了8座大型探照灯,准备在雷达失效时与敌舰大打夜战.2.兴登堡H44级战列舰  兴登堡级的头两艘H39和H40,分别于1939年7月15日和8月15日开工,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以及德国大型水面军舰在大西洋上的不佳表现,均于1941年8月29日停工。该级舰最初准备安装SKC34型15.9英寸主炮(403mm),后来陆军下士心血来潮,要求更换为16.53英寸(420mm)主炮,以对抗美国海军的新型战列舰。。到了1941年,更是福至心灵,竟然打算安装31.5英寸(800mm)主炮!!!在海军军械局的开导下,希特勒放弃了这个不现实的想法。但是到了1943年,他又要求海军在兴登堡级舰体的基础上,设计出安装18.9英寸(480mm)主炮的战列舰(H42计划和H43计划),

H44型(估计)

设计排水量109246吨,最大排水量141500吨。

全长345.1米,宽48米,吃水11.6米,满载吃水为12.2米。

航程:16000海里/19节 (估计)

主炮:8门530mm/L52(4座双联装火炮);

副炮:12门150mm/L60(6座双联装火炮);

高炮:16门105mm/L65、16门37mm/L83、24门20mm/L65;

船舷装甲:8.7-14.9英寸(220-380mm);

甲板装甲:上甲板1.96-3.15英寸(50-80mm),装甲甲板3.9-7.1英寸(180-100mm);

主炮装甲:前部20英寸(508mm),侧面9.5英寸(240mm);

副炮装甲:4英寸;

舰桥装甲:20英寸(508mm)。

舰载机数:舰上空间可搭载6架阿拉多196型水上飞机(Ar196)。2台弹射器。

乘员平日2100人/战时最多2400人。

电子设备和兴登堡H39基本相同

说白了,这级就是俾斯麦放大型,有点不负责任的放大,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完全超越二战世界海军水平了,应该说,德军在二战时海军水面舰艇实力是很薄弱的,俾斯麦的设计从防护来看是落后于时代的(因为多年不研制的原因),这个真的不太靠谱

63万吨真是瞎掰了,简单算算,按当时的技术63万吨需要多少轮机?轮机舱至少就要300米长,全舰长度大概要600米以上,而且这个长度也只是等比扩大轮机舱船员休息区的基础上,相当于船员70%是轮机舱工人,这船的功能快成维修船了,而且600m是朝最小估计,这样这艘船有一半海峡过不了,近岸地区很多地方没法通行(为了躲避礁石,船体越大躲避礁石越困难),出港进港航道限制超级多,到了岸边也没有足够大的泊位和船坞,泊位相对还好处理,船坞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且这么大的船下水前修建时没有水的浮力受力太大,很可能下不了水就被自己的重力弄折了

古代的战舰如果和现代战舰打起来会怎么样

古代军舰得看是什么年代的,但不管啥年代其实结果都一样,古代军舰完全是处于劣势。甚至是近现代的军舰,木质结构,机动性弱,火炮攻击为主,射程近威力小。

现代军舰起码机动性强,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火炮虽然数量少但是射速高且精准,不谈导弹鱼类啥的了,真要打估计古代军舰还没看到对方就已经沉了。

大和号战列舰的装备与结构是怎样的?详解大和号战列舰

说起大和号战列舰,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海军所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曾经号称为“世界第一战列舰”、“日本帝国的救星”。1945年4月7日,大和号在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军飞机击沉于日本九州西南50海里处,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特攻作战精神的炮灰。大和号的沉没,也宣告了大舰巨炮时代的彻底终结。

舰名命名

1905年颁布的《日本海军舰艇命名办法》规定:战列舰应以古国名(“国”是古日本地方行政单位)命名。“大和”的正式称呼是“军舰大和”,舰名“大和”的由来是以古代日本畿内五国(现称为近畿地区)之一的大和国(现称为奈良县)来命名。使用日本的中心地及代名词“大和”作为舰名,而大和也是日本人对自身民族的称呼,可知日本海军对该舰期待的程度。

▲大和号剖视图

舰体设计

舰首的最大特点是呈球形,这种球状舰首处于水线下约3米的地方。借鉴1935年法国建造的8万吨级高速邮轮“诺曼底”号。建成后,经过试航也证明这种舰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球状舰首内装有水下听音器,与当前的舰首声呐颇有些相似之处。大和号因采用了这种新颖的舰首,水线处约减少3米的长度,排水量节省30吨左右。那时,除日海军的“翔鹤”型航母、“阿贺野”型轻巡洋舰采用了些种舰首外,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也采用了这样的舰首。舰首内藏零号水声侦听器。

设计上特色之一就是其最上面的甲板从2号主炮塔基座至107号肋骨的位置起向下弯曲,形成一个斜坡,从正面看去时尤其明显。称为大和坂,究其原因是出于舰身轻量化和降低舰身前部重心的考虑。

▲大和坂

动力系统

大和舰安装4座蒸汽轮机,蒸汽压力25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温度325度,最高输出功率153,553轴马力,最高速27.46节(试航状态),最大续航力7,200海里/16节(最大重油装载量6300吨)。大和舰还装有8座发电机,总功率为4,800千瓦。大和舰动力系统的效率甚至都比不上日本翔鹤级航空母舰采用的主机。但该舰达到了设计所要求的速度。

舰桥

大和号从设计段阶就开始考虑如何完善司令部施设,大和号有2个舰桥,在烟囱之前的舰桥,是全舰的战斗指挥中枢。大和号一改大型战斗舰艇舰桥过大的情况,完全从海战实际出发,显得十分简洁。舰桥侧面积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其迎风阻力自然也就比较小;采取二重筒状结构,内筒中装有各种线路和管道,内外简之间的夹层里设有各种专用小室,外筒周围则设有与指挥、探测有关的装置。为减少冲击波的影响,舰桥外面开口少,封闭而整洁。大和号的舰桥高达45米(从龙骨处算起),宛如一座高塔,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98式方位盘,上装潜望镜式望远镜,下有15米测距仪。

主炮射击指挥所下是防空指挥所,在顶部露天甲板上的防护转板四周装有多部高色双筒望远镜。防空指挥所下是昼间战斗舰桥,也称第一舰桥。其前面与侧面有调风板和防护装置。通常,舰队司令长官及其司令部、舰长等指挥参谋人员在此指挥战斗。下一层是作战室、舰长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观察所、罗经室(即夜战指挥所)、下部观察所(第二海图室)和司令塔(实际是个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中央舰桥内部构造3D示意图

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舰体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主炮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主炮为三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3联装主炮塔三座,两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60毫米。炮身重165吨,一座炮塔内三门火炮总重为1720吨,加上炮塔装甲(790吨)和弹药的重量,单座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总重为2774吨(有些资料称大和炮塔重2510吨,系未计算弹药的重量),相当于日海军秋月级驱逐舰的排水量。每发炮弹重1.5吨。炮塔后部装有93式15米基线测距仪(装有电罗经,航行时可保持稳定),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火炮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2分钟三个齐射,1.8发/每分;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重1.5吨,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公斤。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

该炮由吴海军工厂舰炮部负责研制。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齐射,其后坐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日舰船设计部门为减小冲击波的影响煞费苦心,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板之后集中设置升降、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可利用通风筒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由于希望缩短建造时间及提高工作效率,在建造期间使用了模组作业并取得成功。而建造大和型时使用的技术及生产管理,成为战后日本工业的基础参考。

大和舰的460毫米火炮配有三种炮弹,分别为91式460毫米穿甲弹,三式对空弹和高爆弹。91式穿甲弹弹重1460公斤(内置炸药33.85公斤),发射时膛压32公斤/平方毫米,炮口初速785米/秒,最大射程42,050米(45度仰角),需飞行90秒。主炮仰角40度时,射程40,700米,30度时,35,826米,20度时,27,916米,10度时,16,843米。3式对空弹和高爆弹重量均为1360公斤,炮口初速也均为805米/秒,前者用于对空射击,最大射高为11,900米,后者装填有59.5公斤炸药,主要用于打击无装甲目标和执行岸轰任务。大和舰每门主炮配有120发炮弹,其中100发为穿甲弹。94式主炮的发射速度较低,为1.8发/分钟。

3联装主炮齐射后发射出去的炮弹在飞行中往往会互相干扰而影响射击精度。以往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便是让中间那门火炮与边上的2门交替发射,而大和舰在主炮上装了一种火炮发射延迟装置,使中间那门炮的发射时间比边上2门延迟3/1000秒—5/1000秒,从而保证3门主炮能够同时射击。

大和舰装备的94式460毫米口径主炮是历史上威力最大的舰炮,与“依阿华”级战列舰配备的MK7式406毫米口径50倍径舰炮相比,94式460毫米舰炮在穿甲弹重量,炮口初速,射程上均处于优势地位。大和舰主炮无疑要比“依阿华”主炮有着更强的装甲穿透力。战后美国发表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单纯从数据来看,这种优势似乎并不明显,但如果考虑到双方的装甲防护水平,大和舰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这是战列舰一般采用的远程炮战距离)已经可以贯穿“依阿华”级战列舰的主装甲带(也可以击穿世界上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装甲带),而“依阿华”级的主炮却还难以做到这一点。有认为大和舰的460毫米炮精度较差,射速也比MK7低,因而怀疑94式炮的实战效能。关于大和舰的主炮火炮精度,由于大和号实战经验少,并未有发现过证明其精度较差的可靠证据。而就“大和”的94式主炮本身来说,其身管寿命200~250发,而火炮膛压小得多的衣阿华级的Mk7型主炮身管寿命也只有290~350发,这说明94式的身管强度并不差。另外还有一个影响战列舰火炮射击的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波涛汹涌的海上,战列舰舰体的稳定性实际对主炮射击精度影响非常大,而舰体粗短的“大和”无疑比舰体细长的衣阿华级拥有着更好的纵向稳定性。

副炮

大和舰的副炮采用从最上级重巡洋舰改装时拆下来的60倍径155毫米口径舰炮12门(四座三联装),炮塔重150吨,设有25毫米装甲板。最大射程(45度仰角)27,400米,最大射高12,600米(也可以用于对空射击),射速5-7发/分,每门炮备弹150发,采用基线8米的测距仪。该副炮的配置颇有特色,4座炮塔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后及舰上层建筑的两舷。(这两座后来被拆除,以腾出空间来安装高射炮)。这种配置可保证大和舰的全部4座副炮炮塔中的3座可以同时指向一舷,而大多数战列舰只能保证一半副炮同时指向一舷。

舰船防护

大和舰是是整个战列舰史上最厚重的一艘。不仅如此,该舰的装甲带还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其舷侧410毫米装甲呈20度倾角(向内侧倾斜),舷侧装甲倾角在最后一代战列舰中是最大的(其次是美国的“依阿华”级和“南达科他”级,舷侧倾角19度),大和舰中甲板边缘处的230毫米装甲也带有7度的倾角。大大提高了大和舰装甲的抗弹性。

按照设计要求,装甲应能够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的打击,中甲板还能抵御从3900米高度投下的800公斤重航空炸弹。为实现上述要求,一共安装了22895吨装甲和防御板,占全舰正常排水量的33%。

▲大和号装甲线图

该舰的弹药舱、主机、锅炉舱等要害部位被集中布置在战舰中部用厚重装甲带保护的防御区划内(从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后主炮后端的位置)。防御区划的舷侧装甲从战舰舯部水线处一直延伸至战舰底部,其上端水线处的主装甲带厚度达410毫米(采用VH装甲钢,即维氏硬化钢),主装甲带以下的舷侧列板的厚度为75-200毫米(由上至下递减)。防御区划顶部的装甲敷设在战舰的中甲板处,厚度为200-230毫米(采用加入钼的均质镍镉合金钢)。防御区划的前后两端则由270-350毫米厚的装甲横隔壁防护。

主防御区划以外的舵机舱也敷设了厚甲,其主副舵机舱顶部装甲均为200毫米,舱壁装甲主舵机舱厚350-360毫米,副舵机舱厚250-300毫米。作为操舵室和重要的通信管道,位于大和舰舰桥处的司令塔也是一个重点防护区域。其侧壁及顶部装甲厚达500毫米,而从司令塔向下延伸至主防御区划的通信线路则被300毫米厚的重装甲保护着。

主炮炮塔是全舰防护最为坚固的地方,其炮塔正面装甲厚达650毫米(45度倾角),侧面250毫米,后部190毫米,而顶部装甲则为270毫米。当时欧美在设计战列舰主炮炮塔装甲时,总是将侧面和后部的装甲设计的比顶部厚很多,而大和舰却恰恰相反,其原因除了当时日本人对远程炮战中大角度落弹的警惕外,恐怕也和大和舰建造过程中,海军航空制胜论者施加的压力不无关系。

主炮底座的前部,侧部装甲厚度均为560毫米,后部装甲则为380-440毫米。为了加强大和舰主炮弹药库的防护,日本人还在其主炮前的主甲板处敷设了35-50毫米厚的合金铜护板(可抵御敌方俯冲轰炸机投下的250公斤炸弹)。

为了减轻重量,以保证炮塔的转动速度,该舰副炮的防御设计得较为薄弱,其炮塔装甲为25毫米,仅能防御弹片和近失弹杀伤。副炮的炮塔底座采用75毫米厚的合金铜装甲来保护通向弹药库的通道。2座被安装在位于舰体中心线的防御能力薄弱的副炮塔与主炮塔相邻,弹药库距离过近,一旦中弹损害容易波及主炮弹药库,是个显而易见的缺陷,为此后来还专门强化了防护措施。

▲副炮装甲防护示意图

大和舰烟囱的下部设有50毫米的装甲,而在位于中甲板的烟囱开口处则装了一块非常独特的“蜂窝”装甲板,其厚度达380毫米,板面上布满直径180毫米的小孔。这样既可以保证排烟顺畅,又使这一区域的得了有效的保护。

在水下防护能力方面,大和被要求能够承受400公斤TNT的爆炸当量(美国最后一代战列舰要求能抗击300公斤TNT的打击,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要求抗击250公斤TNT),而在被命中2-3发鱼雷的情况下不能影响战斗力,为了防水雷,舰底采用3层底。同时为了提高抗沉性,全舰被划分出了1147个水密隔舱。但作为一艘以炮战为主要任务,强调集中防御的战列舰,水下防护系统总长只占战舰全长的40%,这对其防御鱼雷打击显然是不利。

雷达侦查

大和舰在建成时没有装备雷达,后来先后装备了3种雷达。

▲21号电波探信仪(对空雷达),1943年9月被安装在大和舰舰桥顶端的15米主炮测距上,其雷达波长1.5米,功率25-30千瓦,可探测120公里处的机群,70公里处的的单机。角度误差大。22号对海电波探信仪(对海雷达),雷达长10厘米,属超短波对海雷达,磁控电子管,功率2千瓦,探测战列舰35公里(距离误差±700米),对巡洋舰20公里,对驱逐舰17公里,角度误差±5度。该雷达于1944年1-4月安装于大和舰的舰桥两侧。

▲13号电波探信仪(对空雷达),1944年1-4月安装于大和舰的后桅,功率10千瓦,可在100公里发现机群,50公里发现单机,距离误差±2-3公里,角度误差±10度。这型雷达比22号在性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尺寸也要的小的多。

▲E27型逆向探测雷达,可接受300公里以外目标发出的雷达波。

整体来说,日本海军的雷达在性能上要比美国的同类产品落后,而且日本舰艇也没有火控雷达,因而使大和舰的夜战能力低于美国战列舰。

水上飞机

一共搭载有零式双座水上观测机和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共计7架。

三菱F1A2零式双翼水上观测机,最大速度:370km/3440m;自重1928kg;最大航程:740km;武备:7.7mm机枪×3,60kg炸弹×2;翼展11m,全长9.5m。

爱知E13A1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最大速度:376km/2180m;自重2642kg;最大航程:2090km(有资料为1644km);武备:7.7mm机枪×1(后部旋转式),60kg炸弹×4;翼展14.5m,全长11.49m。

这两种飞机的主要任务是为战列舰提供侦察,以及在炮战中观察炮弹的落点。

水面舰艇

1942年时搭载有17米舰载鱼雷艇型内火艇1艘,15米掌管交通艇1艘,将校用11米摩托艇1艘,军官及水兵用12米汽艇4艘,8米汽艇、9米划艇、6米划艇各1艘,合计10艘。为了避免主炮爆风损坏舰载艇,在机库外设有短艇格纳架(金属架,上包棕毛和皮革),两艘6米和9米划艇分别叠放于两艘12米内火艇之上。格纳库出口处设有巨大的防护门,平时关闭。随着舰上防空火力陆续增强,舰员由2500人增至3000人,居住设施紧张,因此将大半部艇库改为居住区。到战争后期,大和级通常只搭载11米摩托艇和12米汽艇各两艘。

舰员配置

编制舰员总数2300名(建成时),其中准士官以上150名,下士官及水兵2,150名,每科下辖一个或几个分队,设有大尉分队长一名、少尉分队士数名;分队之下为班,一班通常为15人,班长为上等兵曹。编制改定前大和级共有20个分队,大和号临终时设有22个分队,高炮分队是大和在莱特湾大海战后才增设的。舰上的最高指挥官是大佐衔舰长,战斗时,舰长在昼战舰桥或夜战舰桥上指挥战斗,大佐衔副舰长则在防护严密的司令塔内辅助指挥,主要负责损管防御指挥。炮术科首脑为炮术长。

凡是新兵上舰,都要接受四到五日的培训,学习舰上规章,并熟悉大和级的舰内各部门位置。培训的最后一日早上8点,所有新兵员都要在最上甲板集合,每人发一张纸,由各自舰上所在分队出题,为了防止互相串通作弊,题目都是因人而异。新人领到试卷后,要独自找到上面列出的一系列舰内部门的位置,让舱室人员盖上印签,印签盖全后再回到出发点,大和号水兵称之为“舰内旅行”。有些方位感比较差的路痴,到晚上9点还收集不全所有的印签。尽管有这样的测试,还是经常有水兵在舰内迷路,因此对兵员的最低要求是能够从最上甲板找到所在分队的居住区一一唯一的例外是从住所到食堂的路,再笨的人也不用专门培训就能记住。

在军舰停泊于港口或柱岛泊地时,往往采取“半舷上岸”的方式让左右舷兵员轮流上岸放假休息。凡是上岸的水兵,都会领到一枚称为“上陆札”的木牌,上书“军舰大和”或“军舰武藏”,背面写有所在的船舷、部门、分队、军衔、姓名。海军勤务服役三年以上的水兵,其上陆札还标有“善一”(善行章第一线)字样。上陆札在离舰时按上岸名单依次发放,归舰时交还。

沉没

1945年4月7日12时31分,美国海军58特混编队发出的第一个攻击波,美国飞机集中攻击大和号左舷,有4枚炸弹落到了“第3号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公斤炸弹穿透了后部主甲板爆炸,将战舰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

12时43分,左舷前部被1发鱼雷命中,航速降至22节。13时35分,美军第二攻击波飞机到达。

13时37分,舰体左舷中部被3条鱼雷命中(分别命中143、124、131号肋骨),使其舰体左倾达7-8度。几乎与此同时,由于一枚450公斤重的航空炸弹炸毁了排水阀门,使该舰无法进行排水作业,舰长下令向右舷舱室对称注水以恢复舰体平衡,航速降至18节。

13时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使左倾增加到15-16度,这使该舰的大口径高炮无法使用。

14时01分,美机3颗航空炸弹击中左舷中部。

14时07分,一条鱼雷还击中右舷150号船肋。

14时12分,大和舰左舷中部和后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舰体倾斜达16-18度。由于右舷注排水区已经注满水,只能继续往机械室、休息室和锅炉舱里注水。

14时15分,左舷再中1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舰长被迫发出了弃舰令。

14时23分,主炮弹药库发生爆炸,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中仅有269人获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员获救)

总体来说

大和级战列舰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过的最大的战列舰。但是,由于日本海军的战列舰用兵思路存在致命缺陷,致使大和级在建成后始终处于一种作用不明的暧昧状态,以至于被当成联合舰队的水上豪华饭店使用。对实力不足的日本国力和日本海军兵力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大和舰的吨位,主炮威力,装甲厚度超过了同时代的战列舰,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强战列舰。由于日本人对大和舰的建造和使用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得美国海军在很长时间里大大低估了该舰的实力,错误地认为其排水量不超过46000吨,采用406毫米口径的主炮,航速30节。基于错误情报,美国人相信“依阿华”级战列舰在达到33节高速的同时,其火力和装甲厚度已经足以对付日本的新式战列舰,而这种的判断显然是错误。

回顾整个1930年代,我们会发现当时的日本海军对战列舰的速度要求,并非是以能够伴随机动部队航空母舰作战为标准,而是遵循传统的教科书式炮战思路,即“以最快速度接敌”来确定的,其目的是尽快抢占T字阵横列阵位。日本海大海战后,“日本马汉”秋山真之参谋所说的“由于联合舰队具有3节速度优势,所以取得了海战胜利”的说法对此后的日本战列舰设计思路影响很大。在海军中这种思想受到海军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亲王、海军大臣大角岑生和舰政本部部长中村良三为首的,拥有一大批可以说都是闻着对马海战的硝烟味成长起来的十九世纪的东洋“80后”们粉丝的死硬“战舰派”的推崇。

至1940年代,航速33节以上的翔鹤级和大凤级航母陆续服役,有人因此指责27节的大和级无法与其相伴行动。不过,在大和竣工时,日本海军机动部队主力是航速31.2节的赤城和28节的加贺,两艘编为同一战队,势必要迁就航速较慢的加贺号,而大和级与加贺的航速相差无几。此外,龙骧号,千岁级和伊吹级(计划中)航母的航速为29节,信浓号航母为27节,隼鹰级为25.5节,它们都可以与大和级相伴行动。

再者,包括大和级在内,日本战列舰的防空火力并不是很强,如果仅仅作为护卫军舰用的话,发挥不了多大价值。以高速战列舰为航母护航,主要是为了在航母派出舰载机,无力自卫时执行对空和对海防御任务。就防空能力而言,大和级的副炮主要是为了在近距离交战上应对条约性巡洋舰和驱逐舰,不能作为防空战舰。实际经验则表明,在有巡洋舰、驱逐舰等军舰编队护卫的情况下,战列舰的水平副炮使用价值并不大。美国北卡罗来纳级以后的战列舰,以及英国的英王乔治五世和后续的狮级和前卫级,都完全废除了专门对海的水平副炮,全部改装高平两用炮。综上所述,即使日本海军像美国海军那样将大和级作为机动部队护航力量,也并不会带来多大的战术优势。同时,大和级6300吨的庞大耗油量(如果大和是以30节的高速航行,燃料耗费量将更为庞大)对于经常为舰队油船数量不足而苦恼的日本海军来说,也是个很大的负担。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来,日本海军对于大和级的使用思路和用兵方略是按照一种“理想化”的模式来安排的,也就是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按照原有的“渐减迎击”战略,面对占有优势的美国海军兵力,大和级在西太平洋固守待命,等日本海军使用多种手段将来袭的美国主力舰队逐渐削弱后,再在靠近日本近海的大决战中出动大和级,将残破的美舰队一举击破。这是一种守势战略,然而一旦这个固定模式被打破,大和级就将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早在决定建造超战舰之初,海军航空本部的激进派就曾经有过“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日本的大和号,是世界三大马鹿(蠢事)”的说法。甚至到1980年代,还有日本国会议员说大和型战舰、伊势湾排海造田工程、青函海底隧道是“昭和三大马鹿”。大和级的单舰建造费用为1亿3780万2000日元,按当时日元的含金量计算,为12.134吨纯金。相当于3艘飞龙级航母或1.6艘翔鹤级航母;建造4艘大和级战列舰所用的资金、物料、人力足以建造12艘飞龙级或6艘翔鹤级航母。如果军令部的老家伙们能够采纳航空本部(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等人)的意见,那么在日美开战之初,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将有16~22艘现役航母,远远压过美国海军的3艘航母。如果军令部和联合舰队能够结合这一兵力优势,适时地由守势战略思维转变为攻势,那么将日本海军的最前线推至阿拉斯加-美国西海岸-巴拿马运河一线也不是没有可能,太平洋战争初期和中期的态势也必将大幅改观。

此外在战时,舰队决战思想始终统治着大部分日本海军高级指挥官的头脑。他们始终幻想着以一次日本海海战式的决战来取得战争的胜利,即使不是通过战列舰的大炮,也是通过航母的飞机。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的胜负已经不是通过一两件新式武器所能左右的,更多的是以夺取制空权为核心,多兵种协同机动、连续作战。当经过两年的战争消耗,联合舰队失去了奇袭带来的短暂优势和微弱的技术优势。

日本海军在1943年后才认识到航母的核心地位,并以后来发展出来以岸基航空兵和特攻作战为中心的“航空决战”模式,但这一切都不能抵消日美两国在综合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过去几十年来帝国积攒下来的航空精锐早已耗费殆尽,此时日本海军不仅是在航母数量上处于劣势,在舰载机的性能上和飞行员的素质等方面也全面劣与美国。之前一直雪藏的大和级战列舰,已经变成为机动舰队航母护航的角色了,被寄予厚望的460毫米巨炮只能用三式对空弹向美军飞机实施射击。

大和号战列舰威力虽大,但生不逢时,恰逢战列舰的主力舰地位开始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的时代,并且日本海军将其当作最后决战的王牌未经许可联合舰队不能动用而很少出战,导致大和号错过了最佳时期,缺乏战斗经验,也为后来的作战埋下隐患。大和号战列舰的沉没宣告了日本海军的覆灭,也宣告了大舰巨炮时代的结束。

大舰巨炮时代的终结:大和号战列舰被轻松击沉

战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战斗武器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舰上装备有多门威力巨大的大口径舰炮和厚重装甲,具有强大的攻击力和防护力。战列舰曾经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庞大、最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而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更是将战列舰造到极致,例如当时的大和号。在《战舰世界》里,更能亲身体验“大舰巨炮”时代的震撼海战。

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接替“长门”号战列舰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从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12艘。其中“大和”号(还有同型的“武藏”号)舰龄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重,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认为凭借象大和级战列舰这样的单舰威力就可驰骋太平洋,与美舰队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

1942年6月,“大和”号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四艘航空母舰全军覆没,而“大和”号则在三百海里以外无所事事。8月17日,“大和”号再次出港,这次的任务是支援对所罗门群岛方面作战。但该舰到达特鲁克群岛后,只是整天呆在港里继续无所事事。1943年2月11日,“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接替“大和”号成为新的联合舰队旗舰。5月8日,“大和”号离开了特鲁克回到吴港入坞修理了3个月,又于8月23日回到特鲁克。其后一些日子里,该舰被指派去向一些岛屿上的日军运送物资和补充兵员。

1943年12月25日,“大和”号在特鲁克附近遭到美国潜艇的鱼雷攻击,进水约3000吨。受损后的“大和”号加速撤离了这一海域。1944年1月16日,“大和”号再次回到吴港入坞修理改装,直到4月10日结束。

1944年6月,“大和”号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第一次用主炮向来袭的美国飞机发射对空炮弹。随后的莱特湾海战中,“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号被击沉。10月25日晨,“大和”号用其460毫米主炮在32000米距离上对美舰开火,然而烟幕和雨幕以及美国驱逐舰的攻击行动干扰了“大和”号的射击。11月24日,“大和”号返回日本本土吴港。

1945年3月26日,美军开始实施冲绳岛登陆战。4月5日,日本下达“天一号作战”命令,让“大和”号自杀性出击支援冲绳日军。

4月7日12时31分,美国海军发现日本舰队后,发起第一个攻击波。美国飞机集中攻击“大和”号左舷,有4枚炸弹落到了“大和”号第3号主炮塔附近,将战舰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

12时43时,大和舰左舷前部被1发鱼雷命中。

13时37分,“大和”号舰体左舷中部被3条鱼雷命中。几乎与此同时,由于美机投下的一枚450公斤重的航空炸弹炸毁了“大和”号排水阀门,使该舰无法进行排水作业。

13时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使左倾增加到15-16度,这使该舰的大口径高炮无法使用。14时01分,美机3颗航空炸弹击中左舷中部。14时07分,一条鱼雷还击中右舷150号船肋。

14时12分,大和舰左舷中部和后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舰体倾斜达16-18度。由于右舷注排水区已经注满水,只能继续往机械室、休息室和锅炉舱里注水。

14时15分,大和舰左舷再中1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舰长被迫发出了弃舰令。

14时23分,大和舰主炮弹药库大爆炸,导致舰体葬身海底,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总共仅有276人获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度的“海上霸主”也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的海战,只用导弹武器就能摧毁上百公里外,乃至更远距离的敌舰,极大削弱了人们对海上战斗的直观感受。

中国古代最大的船叫什么?

楼船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其样貌也名副其实。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3000名士兵。

参考:《中国历史上的大船》作者:张嵚

1.大翼战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吴国,中国最早的战船,也是春秋时代体积最大的战船。船长28米,宽3.6米,可配备作战士兵91人,靠划桨驱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在技术上,大翼战船已领先世界,成为后来中国船称雄世界的基石。

2.横隔舱:是隋唐时中国特有的船体内部构造,用仓板将船体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仓区,即使船体进水,也可避免沉没。欧洲真正实现横隔舱技术,比中国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设计,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驱动踏板行船,速度很快。此船最早作为水战中的快速冲锋舟,在唐宋两代几经改良,变成宋代中国内河主力战舰———“车船”,在宋金战争中屡立奇功。现代轮船的雏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桨驱动原理,皆从此船中演变而来。

4.蜈蚣船:原为葡萄牙殖民者开辟新航路和拓展东方殖民地的战船。葡萄牙人曾以这种战船,在广东番禺等地与明朝海军交手,尽管被明朝海军击败,但其船只的优越性能,“撼”倒了当时的中国人。16世纪中叶,明朝大规模仿制此类战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龙出水:明清时代中国海军主战火器之一,现代舰对舰导弹的雏形、二级火箭技术鼻祖,因外形似火龙而得名。龙头和龙尾各有火药桶,由二级引信连接。

中国航母瓦良格下水试航,不但在军事层面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标志着中国人的舰船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回首历史,中国古代的大船一度称霸世界。鉴于此,本报特邀请青年文史学者、作家张嵚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发出石破天惊的咏叹:“曾经有与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我们一样的大船,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那里有聪明勇敢的人民,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线上往返。”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并非和西方“一样”,而是遥遥领先。

那些古代的大船,今天或许已成文物,或许仅留有文字图纸的身姿。在炎黄文明的演进中,这些大船,到底留下了怎样的风情万种?

1.大船,在春秋孕育发展

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船只,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当时动用了47艘战船,主要是运送粮食物资。春秋时期中国最大的船“大翼”长度只有23米。后来秦始皇巡游的“巨型龙舟”长度也只有30米,而且比起欧洲人的多层帆桨船,那时的中国船只有一层船桨,且甚少有风帆。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实用价值不同。那时的中国人,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内地,就算造船,也是在江河里活动。打仗主要是陆战。西方国家不同,他们靠海吃海,争的是海洋霸权。但当西方大船纵横地中海时,中国人的技术潜力却注定了:春秋的中国人,在建筑工艺、冶炼乃至天文历法方面都早已确立了独特优势。就好比今天一个现代国家在电子核心科技上拥有技术优势,那么在任何一个高科技产业上的井喷,都是迟早的事,古中国造船业的井喷,也同样是这样。

2.楼船:汉代战舰高大如楼

两汉时代,中国造船业“井喷”了,如美国军事史学家杜普伊曾所说:“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随着古罗马的衰落,世界造船业的领先位置,落到了中国人手里。”

代表这时中国古船“新科状元”角色的,就是著名的汉代楼船。

楼船,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其样貌也名副其实。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3000名士兵。

在中国楼船面前,古罗马、希腊时期的所谓“桨帆船”,彻底成了小儿科。人力驱动上,西方战船划桨,中国楼船摇橹,划水效率和推进速度远胜于桨,因此楼船的人力驱动速度,比西方船快得多。在航行操控上,西方人多用侧桨,中国楼船已开始用舵,比起洋船来既省时又省力。更大优势是船体和船帆,中国楼船船底为平底,船身似矩形,不但可以避免搁浅,同样的船体容量更大。此外,中国船帆抗风暴能力更强,多根桅杆交错配置,能克制逆风行船,还能增大航速。实战效果也比外国好,武器配置主要是硬弩和投石机,在这两样武器的专利技术上,中国同样全球领先。

中国水师的所向披靡,从此开始。

3.大福船:南宋时期世界上最稳的船

汉朝后中国历代造船师开动脑筋最多的,是“风力大小无常”问题,船造大了开不动,造小了不经刮,开慢了耽误事,开快了容易翻。在这样的“纠结”中,从南北朝至宋元,中国造船业突飞猛进。“纠结”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开发了“千里船”,尝试淘汰船橹,改用人力踏板。这种船用踏板驱动,是现代轮船的前身。到宋朝,“纠结”已久的中国船终于突破原有活动范围,成功远航到非洲东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时期的中国“大福船”。

比起中国古船演变中各种细节上的改造,福船最大变化在于俩字:骨架。南宋时的中国造船业,已有了“龙骨结构”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龙骨”,即以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体,就像人有了骨头能站得牢,船有了骨头,也就行得稳。有了骨头的大福船,成了当时地球上最稳的船。风帆设计上,采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驶速度更快———以上诸种,都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后才实现的。

这样的船行在海上,又安全又不好惹,自然畅通无阻,从唐至元,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同时代的阿拉伯国家,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谚语:为人做事,要像中国船航海一样。

4.郑和宝船:永乐时期海上的巨无霸

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时几经演变,到明朝永乐年间,成功变身为郑和宝船。缔造七下西洋伟业的郑和船队,其顶级战舰宝船,正是以大福船为基础改装而来。基本制造原理一脉相承,但体积更大,技术更细化,船的操控用的是更加轻巧的平衡舵,可以说是举重若轻。船只行进,除了空前的11桅杆大帆外,在帆布选择上,采用硬帆结构,可承受更强风力。人力驱动上,船的两舷和尾部有入水极深的尾橹,相当于现代船只上的螺旋桨,用人力踏动,驱动力在当时可谓最强。就算无风也能保持航速。放在当时,堪称全自动操控的巨无霸级战舰。

这种巨无霸战舰上的装备也极其先进,郑和宝船主战武器为火炮。行动迅速的巨型战舰,外加杀伤力极强的火炮,在当时的世界海洋上难有对手。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几次小规模的陆上摩擦外,遭遇的真正海战只有一次:巨港海战。对手是当地海盗头子陈祖义。这伙海盗盘踞东南亚十年,船队规模超过万人,周边国家皆向他们朝贡。自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我感觉良好的陈祖义竟叫板郑和船队,结果战斗半夜打响清晨结束,陈祖义的海盗船队被击毙5000多人,本人被生擒,所属战船全被击沉,立马全军覆没了。

5.明清海禁,落日余晖

郑和死后的明朝,嫌下西洋费钱,把船队裁撤了。叱咤全球的郑和宝船,拆的拆,毁的毁。16世纪早期的明朝海军,已远远落后西方。与荷兰战舰交过手的晚明名臣南居益,认为明朝水师比荷兰战舰“万难接济战”。明朝与荷兰人争夺澎湖列岛的“澎湖水战”虽然惨胜,但十二艘荷兰战船,击毁明朝战船七十多艘。最后在明朝数万水师重围下安然离去。明王朝之所以对荷兰霸占台湾无奈,归根结底还因海军实力。

然而却有一支舰队横空出世,再次捍卫了中国战船的尊严———郑家水师。它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郑成功,而它的缔造者,却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海盗出身的郑芝龙积极学习荷兰人的造船技术。明朝官员说他的战船“皆制自外番(荷兰人),艨艟高大坚致”。他接受明王朝“招安”成为福建副总兵后,在料罗湾海战和湄洲岛海战中两次重创荷兰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当时北至日本北海道,南至印度尼西亚的海洋航线,各国船只都必须购买郑家的“令旗”才可平安通行。晚明的最后十五年,按照西方人的说法,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涌入中国,中国商品远销世界。强大的郑家舰队,捍卫着中国古代海洋最后的繁荣。

明王朝的灭亡,却令郑家舰队的声威到达历史顶点。郑成功于1661年收复台湾,以南明“延平郡王”的身份在当地建立“明郑政权”。这时代郑家舰队已经出现了“熕船”,即长100多米,配备大小火炮上百门的顶级炮船。这种战船以中国传统福船为基础,吸收西方同时期在火力配置技术上的优点,其名字中的“熕”,正是一种改装自西方加农炮的巨炮,重达3000斤。在每艘熕船上,千斤重量以上的火炮多达20门。堪称当时世界海洋的巨无霸战舰。

凭这样强大的舰队,“明郑政权”不但继承了郑芝龙时代的海洋霸权,更通航世界。他们与印度的英国人建立贸易往来。这是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海军再次进入印度洋流域。除了与清王朝的战争外,明郑舰队还曾两次与荷兰舰队的碰撞。一次是公元1668年,明郑舰队以熕船为先锋,驱逐了窜犯台湾基隆的荷兰舰队,次年春天,一支20艘战船规模的荷兰舰队前来复仇,结果在澎湖外海看到明郑舰队的风姿后,吓得一炮不放就逃了。

清王朝收复台湾后,明郑舰队或被裁撤,或被转为陆军,比如明郑舰队的名将林兴珠,后来还以陆军的身份参加了对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再后来的清王朝更是闭关锁国,裁撤海军。清朝鸦片战争前中国海军的船只,最大的长度不过27米,乾隆时代,英国马嘎尼使团访华,回去后狂妄地说:一艘英国战舰就可以征服整个中国海。不到半个世纪,他们就说到做到了。

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电影名字、古战舰巨炮对阵直升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文章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之全网,如有雷同请联系站长微信xlyc002 ,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71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