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鱼缸定制哪家好(永州鱼缸定制哪家好一点)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8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ERROR
The following error was encountered while trying to retrieve the URL:
湖南永州的家乡菜有哪些
湘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久负盛名,八大湘菜有有两道出自永州,永州菜在湘菜中占有重要地位,享誉盛名,制做考究,风味独特。我觉得,其中最出名的应该是东安鸡、宁远血鸭、祁阳曲米、零陵板鸭、永州喝螺、江华酿豆腐、江永香芋扣肉等八大传统菜。
一、东安鸡
东安鸡,起源于东安县芦洪市镇。东安鸡造型美,色泽鲜,香浓气醇,甜而不腻,酸里有凉,辣中无涩,肉嫩骨脆,是滋阴养精、强壮身体的珍馐佳肴。是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美味佳肴,被列为国宴菜谱之一、八大湘菜之首。
二、宁远血鸭
宁远血鸭,又称永州血鸭,是八大湘菜之一。具有香辣口味的美味佳肴,采用鸭、胡椒粉、辣椒等原料炒制而成。此菜鸭血褐黑程亮,黑里透红,味香辣,肉鲜嫩,油重抱芡,咸鲜适口,佐酒下饭均宜。
三、永州喝螺
永州人很早就有吃喝螺的习惯,据说有2000多年历史。喝螺一般选用本地所产铁螺加工烹调而成,具有清香脆嫩、汤鲜味美等特点,带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喝螺营养价值极高,能清火开胃,益元气,和五脏。
四、零陵板鸭
起源于清朝末年,素以香、肥、脆、嫩而闻名。制做时,选用二斤半以上的肥嫩鸭子,宰后去毛,取出内脏,然后按照每只鸭子一两半盐、一两烧酒、半两酱油和适量的五香粉混合在一起并拌匀,遍涂鸭体内外,放在缸内腌一天,翻缸后再腌一天,使佐料全部渗进鸭肉后,拿出麻绳拴住鸭鼻,用竹皮撑开腹部,加力压平,日晒一到二天,挂在通风处吹二十天左右即成。每年冬至节前后制作的板鸭既耐藏,又香脆。
五、祁阳曲米鱼
祁阳曲米鱼,属湘南传统名菜之一,源于祁阳县白水、肖家村、大忠桥一带。世代相传、纯秘方腌制、色泽鲜红、口感柔嫩、味道独特、回味无穷。是当地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招待客人的必备礼品。
六、江永香芋扣肉
香芋扣肉是湖南名菜之一。江永香芋,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中国桃川香芋”,制作时,先将五花猪肉走油,待肉皮炸成红肉皮朝下整齐地排列钵中,肉片之间夹置一片油炸香芋,然后上其特点是:颜色红亮,香味浓醇,皮皱肉烂,肥而不腻。
七、宁远酿豆腐
酿豆腐是中国的传统菜式,它的制作材料需要豆腐、大葱、猪肉等,口味清淡,是永州当地美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菜肴之一。该菜汤汁醇厚,鲜嫩滑润,口味鲜美,广受欢迎。酿豆腐是宁远人民逢年过节、亲人欢聚必备的传统菜肴。
八、道州灰鹅
道州灰鹅其外形“铁嘴、铜脚、灰背、白肚”,体形美观,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肉量细嫩鲜美,适于各种烹调加工。当地的血鹅,米粉女蒸鹅等名菜别具风韵。道县人民都有用鹅作礼品和食用鹅肉的习惯,特别是青年人订婚、结婚都以鹅为吉祥物。
此外,道州扎肉、祁阳墨鱼豆腐丝、祁阳笔鱼、荷叶米粉肉、瑶家腊肉等也很出名。在此就不一一例举。
永州家乡菜,你认为有哪些著名的呢?
剁椒怎么做
剁椒怎么做好吃?
大家好,我是麟大官人,我的回答是:“剁椒”其实算是一道非常好用的“美食神器”了!不只是可以用来做剁椒鱼头,还有剁椒茄子、剁椒豆腐、剁椒排骨等等美食均可烹饪,甚至就是简单的用来拌面拌粉,味道同样也是非常不错的,那么剁椒做起来会很难吗?其实一点也不难,哪怕是厨房小白,只要按照我的做法来,同样可以制作出特别好吃的剁椒。
用心做好每一篇问答,让“啰嗦”不再无趣,我是麟大官人,一个相对啰嗦却又不厌其烦的美食博主,获取更多美食知识或技巧,请点击红色加号关注我,麟大官人感谢您的观看。
“剁椒”——又叫剁辣椒、剁辣子、坛子辣椒等等,主要是以辣椒为主料,搭配上食盐、水、酒等配料一同剁制腌制制作而成,因为色泽红亮诱人、口感香辣爽口、入味下饭、多吃不腻、可搭配性多样等诸多优点而备受大众喜爱,目前也是一道大众家常腌制小菜,下面就进入到大家最喜欢的麟大官人教学时间。
【剁椒的美味正确做法】——特点:色泽鲜红、香味浓郁、口感香辣爽口、味道咸香下饭、做法分析透彻、一看就会。
【主料】:新鲜红辣椒1000克
【配料】:大蒜2颗(100克左右)、生姜1整块(50克左右)
【调料】:高度白酒100毫升(酒精度数41度以上)、白糖60克、食盐100克、水、开水适量
——【开始制作】——
第一步“清洗晾干”:先把准备好的红辣椒1000克全部用清水冲洗2遍洗去表面灰尘泥污,沥干水分后放到太阳底下或者通风处自然晾干,备用(注意一定要把辣椒先晾干)。
第二步“去皮切末”:然后把准备好的大蒜2颗直接全部去皮切末,装入干净且干燥的碗内,生姜同样去皮切末,同样的装入干净干燥的碗内,备用(盛放食材的所有器具一定都要是干净干燥的)。
第三步“去蒂切碎”:再取一干净无水大盆,把自然风干的辣椒全都收回来,去掉所有辣椒蒂(注意是晾干水分以后才去除的辣椒蒂,前面洗的时候一定不能去除,后面解释),全部改刀切成辣椒碎末装入盆内,然后把切好的大蒜末和生姜末也一同加入盆内。
第四步“加入盐糖”:继续往辣椒盆内加入食盐100克,白糖60克,用筷子搅拌2分钟至充分混合均匀(一定要先把食盐和白糖拌入辣椒内吸收,不能一同加入白酒,后面解释)。
第五步“加入白酒”:然后继续加入高度白酒70毫升,用筷子再次搅拌1分钟,至完全混合均匀,备用。
第六步“加入容器”:取一合适大小容器,用开水烫洗2遍,然后用厨房纸擦干水分(一定要擦干水分),把搅拌好的辣椒碎全部装入容器内,加入剩余的高度白酒30毫升封口,然后盖紧盖子密封处理,冷藏静置腌制20天以上即可食用(一定要腌制20天以上,后面解释)。
出品图:这样一道鲜红诱人、香辣爽口、咸香下饭的美味剁辣椒就做好了,看着是不是很有食欲呢?
——【内容总结之“你问我答”】——
1、为什么辣椒清洗完后一定要晾干水分?(剁辣椒“不发霉不长毛”的关键一点)
答:..........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这也是很多人做剁辣椒或者辣椒酱总是发霉长毛的关键原因。
理由:首先,大家洗菜洗辣椒用的肯定是自来水,而自来水本身也叫“生水”,里面是会含有很多细菌的,所以大家在洗完辣椒后如果不晾干水分(无水分环境下细菌很难存活),细菌就会被完整带入容器内一同腌制,那么后面腌制出来的剁辣椒自然也就容易发霉长毛了,所以不管是做剁辣椒还是辣椒酱,辣椒洗干净后一定要晾干水分才进行腌制。
2、为什么盛放食材的所有器具都需要干净且干燥?(剁辣椒“依旧发霉长毛”的关键细节)
答:..........这个问题问的也很好,因为这是大家经常会直接忽略掉的一个细节,同样会造成剁辣椒腌制发霉长毛。
理由:平时大家洗盘子洗碗用的同样也是自来水,同样也是带有很多细菌的生水,所以如果盘子碗水分没有沥干,那么盛放生姜大蒜等配料时也会粘上细菌,所以后面进行腌制同样会带入细菌,导致最后腌制出来的辣椒发霉长毛,所以这个细节大家也一定要注意,其次,生姜和大蒜是不需要洗的,去皮就已经干净,所以不需要清洗,也避免了粘上细菌的风险,当然,如果你害怕盛放盘碗会粘上细菌,可以选择剁末以后直接加入大盆内一同拌匀,这样就省去了盛放的步骤。
3、为什么清洗辣椒时不能去蒂而要晒干水分后才能去蒂呢?(剁辣椒“依旧发霉长毛”的第二个细节)
答:..........这同样是大家经常容易忽略的一个点,同样是引起剁辣椒发霉长毛的一个原因点。
理由:清洗辣椒的时候如果把辣椒去蒂了,那么清洗的生水就会被洗入辣椒内部,导致最后难以晾干所有生水,导致最后细菌还是被带入了腌制容器内,剁辣椒还是会被腌制发霉长毛,所以这里大家也一定要注意一下,辣椒一定要晒干水分后才去蒂,避免内部吃入生水。
4、为什么白酒不能和白糖食盐一起加入辣椒内?(剁辣椒“腌制到位”的关键一步)
答:..........也不是说不能,只是分开加入效果会更好。
理由:本身晒干的辣椒切碎水分也不会很多,所以此时直接加入白糖和食盐拌匀的话,辣椒可以很好的直接吸收白糖和食盐的味道,如果此时还一同拌入了白酒,那么白糖和食盐的味道会先融入白酒内,味道相对吸收更慢,辣椒的腌制效果自然也会差上少许,所以建议大家是先拌匀食盐和白糖,也不用担心直接拌入无法吸收,因为直接拌入白糖和食盐的同时,辣椒也会自然出水,所以白糖和食盐仍然可以很好的拌入辣椒内。
5、为什么说腌制剁辣椒一定要腌制20天以上?(剁辣椒“吃着放心”的关键一点)
答:..........因为只有腌制20天以上的剁辣椒,吃着才会比较放心。
理由:不管是腌制什么菜,在腌制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亚硝酸盐(一种强致癌物),为什么?因为新鲜的蔬菜本身因为生长会自带硝酸盐,而后面经过腌制中的“硝酸还原酶”发酵,就会产生亚硝酸盐,腌制的时间越短,蔬菜内的亚硝酸盐残留就会越多,所以网上说的腌菜腌制一周就可以食用其实都是不太靠谱的,建议大家不管腌制什么菜一定要腌制至少15天,建议是腌制20天以上为佳,这样腌菜内的亚硝酸盐也会自然转换消失殆尽,所以这里大家也一定要特别注意一下。
——》剁辣椒之“技术小提示”:
(1)不管腌制什么菜,需要腌制的食材都一定要晾干水分才能进行腌制。
(2)生姜大蒜不需要清洗,直接去皮切末即可使用。
(3)腌制剁辣椒时,需要加入适量白糖,这样腌制好的剁辣椒能带有回甜口感,吃着更加鲜香爽口。
(4)腌制剁辣椒时,需要加入适量的高度白酒,加白酒除了可以带入浓郁麦香以外,还可以起到强力的杀菌作用,保证腌制剁辣椒的腌制环境。
(5)腌制的容器需要提前用开水烫洗2遍杀菌,然后用厨房纸擦干水分,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腌制环境。
(6)不管腌制什么腌菜,建议最少腌制20天以后再进行食用为佳。
(7)如果喜欢吃带油口感的辣椒酱,其实也可以把这里腌制好的剁辣椒拿出,加入适量新鲜蒜末和少许食盐,再热油淋入拌匀,同样可以做出简易版的辣椒酱,味道同样别具风味。
结语
其实剁辣椒的做法还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大家能注意好不粘“生水”和腌制至少20天,那么相信大家都可以做出来一道“鲜香美味且吃着放心”的美味剁椒!哈哈!
我是“麟大官人”,一个相对啰嗦却又不厌其烦的美食博主,如果您看完这篇文章觉得还比较有帮助,希望您能给麟大官人点一个赞或者关注“麟大官人”,我会每天都为您分享更多的美食知识和技巧,如果您有更好烹饪技巧也欢迎您在下方进行留言和我互动,麟大官人感谢您的观看,我们明天再见!——“专吃”就是“专家级吃货”,由麟大官人原创独创翻译。
(本文由“麟大官人”原创制作,未经授权禁止搬运转载)
明朝未解之谜之朱允炆下落大揭秘,情况究竟如何
朱棣靖难军入城,攻进皇宫,而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这确实是明代的第一未解之谜。若对明史有所兴趣,确实该对于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的下落有所了解,因为这个“未解之谜”还是非常有趣的。
先看看一首《逊国后赋诗》: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环拱,夜漏无声水自沈。遥相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传说这是朱允炆写的一首流亡诗,这首诗确实写出了逃亡在外的人的无奈心境和悲叹的情调。据说,万历朝时,内阁首辅张居正曾将此诗呈献给万历皇帝朱翊钧阅读。
当时,仅11岁的朱翊钧曾向首辅张居正问及关于建文帝的下落,而张居正回答说:“国史虽不载此事,但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至正统间,忽于云南邮壁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觉其有异,召而问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归骨故园。’乃验知为建文也。御史以闻,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终。”(参看《明神宗实录》)
若这一段记录是真实的,那么,这表露了几个重要信息:其一,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张居正没有办法给朱翊钧一个明确的答案;其二,张居正表示,传言建文帝是削了发穿上和尚服从密道走了,没有人知道去哪儿;其三,后来,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年间,云南出现了“沦落江湖数十秋”的诗句,御史觉得有蹊跷,想召老僧来问,而老僧却坐地而不跪,说要归骨于故土。因而发现,原来是建文帝,入宫验证后,确实是建文帝,当时一有七八十岁,但后来就不知所终了。
建文帝(剧照)
这一段记录倾向于这一一种看法:建文帝靖难之军入城后,并没有死在宫中,而是逃走了,后来还当了和尚。那么,这是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的真实下落吗?
建文帝是死于宫中或是由密道出逃,清代史学家也不没有明确结论,乾隆四年史官编修的《明史·恭闵帝本纪》曰:“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这记载用一个“或”字,记录了两种说法,表明当时也还没有确切的结论。
关于“死于宫中”的说法主要是依据这明史说记载的关于“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的说法(参看张廷玉《明史·第一册成祖本》)。
此外,《明太宗实录》第九卷在记述“奉天靖难事迹”时,还记载着:燕军攻陷京师之后,朱允炆“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而朱棣登基之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亦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明实录·太宗实录》)
还有,《明史·建文皇帝本纪》也记载着:“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还有:“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
可是,这些记载仍是让人存疑的,并没有明确证据能说明朱允炆是“死代宫中”。这是因为:其一,朱棣当时并没有能确定从火中拉出的尸体就是建文帝本人,而是“诡云帝尸”,而且,还提到燕王入宫后将皇后的尸骨作为皇帝的尸体,匆忙下葬。有了认为关于朱允炆被烧死在宫中是朱棣编出来的谎言,其目的是为了使他自己登基更顺利,以建文帝的死来消除朝中反对他即位的阻力。其二,史书中记载着朱棣登基之后,还派出胡灐、郑和等亲信大臣前往各地追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这恰恰证明了靖难军攻入宫中时,朱允炆并没有被烧死,否则,朱棣就没有必要费尽周折派大臣四处密查朱允炆的下落。
正如民国史学大家孟森在《建文逊国考》进一步所说的:“成祖命中使出其尸于火,已验明的系建文,始以礼葬,则何必疑于人言,分遣胡濙、郑和辈海内海外,遍行大索二十余年之久?”
建文帝画像
因而,比较多的人相信关于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下落的第二种说法,即“出家为僧”之说。而关于朱允炆出逃,有描绘得很形象、很具体的。
比如,当时,在燕军攻进都城之后,随后进入皇城,而建文帝知局势已不可挽回,他只有一死,他欲以死殉国。此时,皇帝身边的内侍突然想起太祖曾留下了重要遗物,专为应急准备的。朱元璋在临终前留下一个红铁箧,嘱咐内侍在国难时打开。
内侍知遇到国难了,遂取来铁箧,大开来看,见箧中藏有度牒三张,写有名字,一名为“应文”,一名为“应能”,一名“应贤”,并有袈裟、鞋帽、剃刀等。建文帝见后叹曰:“此乃天数!皇祖早知有此劫难,因而作此安排。”建文帝遂命翰林编修程济为他落发,而吴王教授杨应熊、监察御史叶希贤也相继落发,而后他们分别成了应文、应能、应贤。建文帝的亲信大臣齐泰、方孝儒等见此情景,痛哭流涕,表示愿誓死相随,而建文帝认为,众人皆有家小,坚决不允跟随。随后,放火焚烧了宫阙,只带走七岁的太子朱文奎、少监王钺及翰林待诏郑洽等九人一同从秘密地道逃出。
关于建文帝从密道逃出后,离开皇宫之后的去处,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说是建文帝化名为“应文”后,潜逃出城,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或匿于穹窿山皇驾庵,直至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才病亡,亡后葬于庵皇驾庵。
另一说是建文帝先是逃往云贵地区,而后辗转于南洋,以避开永乐朝搜寻大臣的追查,据说,在大理还有朱允炆的后人。
还有一说是建文帝逃到了湖南,隐栖于九嶷山的龙回寺,传言龙回寺还存有一些能表明建文帝曾在那里待过的遗迹。
建文帝(剧照)
可是,以上这三种说法均缺乏有实证价值和充足理由的证据。比如,关于匿于穹窿山之说,主要是因为穹窿山有福臻禅院,而朱棣的军师姚广孝曾在那里当过主持,传言是姚广孝在“靖难之役”后拒绝官爵厚禄,辞别朱棣,隐于穹窿山归隐禅寺中,而他秘密保护了逃亡的建文帝,乃是心有愧疚,藏文帝是报恩。此说的证据有:一是拈花寺后的小山冈只准许帝王、僧宗归宿营养,不能随意侵扰,且山口有“三皮村”,乃是“三避村”之意。二是《苏州府志》《木渎小志》里均有“建文逊国曾稅驾于此”“积翠庵、一名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时曾稅驾于此“等记载,且有记载称:“姚少师道场在焉,相去数武,有皇驾庵一片地,犹称隐僻......相传建文帝逊国曾稅于此也。”(张有誉《积翠庵纪略》)三是穹窿山下有一条小径称“万人泾浜”,其苏州方言为“犯人泾浜”,据说当时为避免皇坟消息泄漏,造墓匠人全是犯人,墓造好皆被杀死,埋于浜下。四是当地发现了两块“皇驾庵”的碑刻。但所有这些“证据”,皆是带着联想,并非确凿证据。至于辗转于南洋之说和隐栖于九嶷山之说亦证据不充分,令人难以信服。
此外,还有建文帝晚年归燕都之说,一是传言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太监吴诚遇到一位年已六旬的老人,老人自称是建文帝,因为张三丰说他经历了四十年的痛苦经历,修德已满,可以返国了,因而建文回到了都城。二是王鳌《震泽纪闻》有记载,有一位御史遇到一位老僧,当道而立,任左右呵斥,他岿然不动,御史后来知是建文帝,随即被送回燕都,而英宗唤老太监吴亮来辨认,老僧随即认出了吴亮直呼其名,吴亮假装否认,而老僧笑着表示,当年他在便殿吃鹅,将鹅肉掉地上,吴亮手提茶壶,趴在地上用嘴叼起,难道会忘记吗?吴亮立即扑跪,泣不成声,知道老僧即是建文帝,后来,老僧在宫中安度晚年,死后葬于西山,号称“天下大师”,据说,后来有了在颐和园后的红山上找到“前明天下大师之墓”墓碑。不过,这两种说法也只是传说,或根据野史闲言而传播的,没有确凿证据。
据说,建文帝在出逃后,去过一些地方,后来,逃到了云南武定的狮子山,并在山上的正续禅寺出家修行。武定狮子山被誉为“西南第一山”,便是因为建文帝在那里待过。在正续禅寺内的大雄宝殿上,其楹柱上刻着一副楹联,很有意思,可以看出所指的是建文帝的事,对联曰:
“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信然皇觉旧;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百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西南第一山”
正续禅寺的寺内还有惠帝祠阁,阁内彩塑三尊僧像,位于中间的一尊身披袈裟,背靠龙椅,据说就是建文帝。除了楹联、塑像外,正续禅寺内还有与建文帝有关其它一些遗迹,如“龙凤古柏”“龙隐庵”“月牙潭”“礼斗阁”等,后来,还有一块“帝王衣钵”的牌匾。
“帝王衣钵”匾
有人注意到,清朝在修订《明史》时,便记载着建文帝可能到过云南,因而记载有:“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此外,康熙年间的《武定府志》中也有记载曰:“建文帝,止于狮山正续寺数十年。”这种种迹象给人一种比较可信的印象,建文帝或许真的逃到云南狮子山,并极可能在正续禅寺修行过。
另一有很有影响的说法是,认为建文帝流亡闽东,这是综合《明史》、查继佐的《罪罹录》、闽东野史,特别是当地的一些古迹而得出的结论。
这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于明建文四年(1402)在燕王朱棣大军攻陷入宫城后,成功出逃,在出逃后,起先曾想聚集力量想复辟再登基,但被镇压,后来避难于避难于雪峰寺,最后出家在支提寺修行,而去世后葬在上金贝山上的古墓里。
首先,建文帝之所以最后会逃亡到宁德,是因为他幼年时有一位老师叫周斌的就是宁德人。周斌曾任中都国子司等职务,而朱元璋在世时,常经常让太子朱标到中都凤阳学习,因而,朱标与周斌很熟悉,周斌后来成了朱允炆的老师。京都被燕军攻陷时,周斌正在宁德老家守孝,这有可能是建文帝逃亡于宁德的原因。
而且,宁德民间还流传过一出闽剧称《建文帝哭师》,其唱词说到建文帝失去皇位后,很后悔不听周斌教诲,因而逃到宁德,后来周斌去世,建文帝常到其老师墓前哭拜,诉说心中的悔恨。这一出戏或许是建文帝曾过宁德的佐证。还有,宁德境内山丘遍布,交通不便,容易封锁消息,建文帝逃亡至此,比较安全。
其次,建文并非一下子就到宁德的,而是经过了曲折的路途。先是乘船到达京都的神乐观(今光华门外),出逃的人很几路行动,建文帝与程济、郑洽等人南下浙江,而叶希贤、杨应能等人扮作建文帝的替身,往不同方向而去,以迷惑追兵;建文帝等经秦淮河,进入胭脂河,再到溧水,而后,他们经溧阳、宜兴到达太湖,不久,到了苏州、吴县(明、清《苏州府志》《吴县志》对建文的踪迹皆有记载)。在吴县停留一阵子之后,建文帝等人沿着京杭大运河抵达杭州,然后再经富春江到达浙西。入冬后,他们到达浦江县,呆在郑宅镇的郑洽家好长一段时间。但是,第二年的元宵节建文帝在观灯时被认出,因为认出了人跪拜建文帝,因而泄露了行踪,一个叫陈忠的举报,官兵围郑宅,建文帝等藏于枯井中,躲过一劫。之后,建文帝等离开浦江,经金华、丽水而到达浙南刘伯温的老家青田县,在此遇到了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正是在刘琏的指引下,建文帝等人离开青田,从温州出海,沿着海岸线南下,才到达宁德,在“金溪里濂坑村铁沙溪”的地方上岸。宁德期间,建文帝曾积极筹备力量,准备复辟,但后来没有能成功,便被迫潜往福州的雪峰寺。据说,在雪峰寺期间,还恰巧遇到了郑和,建文帝劝郑和助他起事,而郑和哭着表示不能够,随之离去。(参看査继佐的《罪惟录》)。后来,建文帝辗转于支提寺等寺庙,而圆寂后,便葬于上金贝村山上,现今,这一座古墓称为“上金贝古墓”。
宁德支提山疑似建文帝陵寝(上金贝古墓)
再次,“上金贝古墓”相传是一位姓金的太监墓,但却碑上却刻着“禅师之塔”,这非常奇怪,疑是建文帝墓。
在宁德金贝村山上,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古墓,民间流传说这是一座姓金的太监的墓,可是,后来发现,墓刻落款是“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当地的文史材料里没有能发现关于这一座姓金的太监墓的记载。后来,经过南京大学明史研究专家潘群、明史学者马渭源等的考察,认定该古墓为浓缩版大明皇家陵寝,也就是建文帝陵墓。
上金贝古墓最初发现时的样貌
一是该墓规制与格局具备明初皇陵特征,采用宝山明楼制,构建及纹饰隐含明帝陵规制,官帽椅状主陵、龙形石刻墓手、舍利塔须弥座、横向如意云均显现墓主系明初皇室成员。而墓埕台阶层级、墓台砌石层级、舍利塔基座砌石数均隐现“九五”之数。
二是该古墓的墓刻落款“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其含义是在暗示,墓主是一个得到皇太祖御赐龙袍袈裟的,同时也是皇太孙的历经沧桑的朱姓王孙和尚。所指的还是朱允炆。
三是该古墓舍利塔的莲花基座造形与安徽凤阳明皇陵及淮安盱眙明祖陵的莲花座造形完全一致,这种造形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古墓前的金水河、金 水桥,古墓建筑的龙刻构件,怪异的墓制,宏大的规模,加上冒着犯下“大不敬”重罪的风险而不署建造年代,这些迹象表明,墓主该是大明第二位皇帝建文帝。
上金贝古墓
最后,据瑞迹寺所传下的住持释性化的说法,建文帝在宁德时,曾有一次与朝廷军队对抗,僧兵死了很多人。释性化的说法是,当时,永乐帝发现了建文帝踪迹,便派兵前来镇压,而寺中3000多僧兵拼死抵抗,最终全部阵亡,尸体就被埋在附近山沟里,瑞迹寺也被毁坏。后来,僧人重建瑞迹寺时,考虑到戾气太重,因而在放生池中放入九个大缸镇压,并每日诵经超度亡灵。而且,在永乐朝中期,在闽东通往周边的浙南、闽中的古官道两侧,曾有数十座寺庙(如瑞岩寺、香林寺、屏南灵峰寺、宝岩寺、周宁灵鹫寺、云门寺等)在同一个时期遭到毁坏,至今宁德及其周边地区的荒野中还留存有石柱、石槽、石碑等。而地方史志记载有“集体毁寺”现象,但却语焉不详。这很奇怪,被认为可能与抵抗官兵来剿灭建文帝有关。
史书称建文帝惠帝天资仁厚。与建文、永乐同时的朝鲜国王李芳远曾评论说:“大抵人心怀于有仁。建文宽仁而亡,永乐多行刑杀而兴,何也?”大臣赵浚回答:“徒知宽仁而纪纲不立故也。"(《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卷8,四年九月十一日条)确实,朱允炆过于宽仁而不谙熟武力,所以,败于朱棣之手,最后,却不知所终了,令人感叹!
ERROR
The following error was encountered while trying to retrieve the URL: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