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人类的禁区”的亚马逊河到底有多恐怖,考古学家挖掘的石炭纪时期3米长巨型蜈蚣
本文摘要目录:,1、,被誉为“人类的禁区”的亚马逊河到底有多恐怖,2、,考古学家挖掘的石炭纪时期3米长巨型蜈蚣,3、,刺穿潜艇,敢和人类硬刚!
被誉为“人类的禁区”的亚马逊河到底有多恐怖
2005年,秘鲁一位11岁的男孩意外掉进食人鱼池塘中,短短几分钟就被啃得只剩下一具骸骨。
2020年10月30日,三人在湖中钓鱼时意外碰倒了架在湖中的蜂箱,三人眼看湖面没有遮挡物,为了躲避蜂群的攻击,他们选择跳入河中,毕竟不会运气差到刚好撞见食人鱼。
三人下水,只有两人上岸,其余一人明显失踪了,在警方的搜寻打捞下,到了第二天终于将此人的尸体给捞了上来,眼前一幕哪怕是从业几十年的老警察都倒吸一口凉气,只见此人全身被食人鱼啃食,多处白骨暴露在外,画面相当悲惨。
以上只能说是意外,但有个老兄却有点冤,巴西一位21岁的足球运动员,刚踢完球从训练场回家,但在路上却被警方误认为是罪犯,为了“逃避”警方的追击,小哥一头跳入了内格罗河,这条河是亚马逊河北岸最大的一条支流,流域面积高达62万平方公里,里面的食人鱼直接将小哥啃食殆尽,等11小时候后被警方打捞上岸,小哥的尸体也只剩下一具白骨了。
关于食人鱼伤人的案例数不胜数,每年都有发生,但食人鱼仅仅只是亚马逊河流中的“恐怖”之一。
被誉为“人类的禁区”的亚马逊河到底有多恐怖?
亚马逊河长6575公里,是世界第2长河,河流量高达每秒21.9万立方米,远超尼罗河(非洲)、长江(中国)、密西西比河(美国)这三条大河的总和,大概是长江流量的7倍,占地球上所有河流流量的20%,所以亚马逊河也是全球流量第一的河流。
亚马逊河的流域面积达691.5万平方公里,整个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也才769.2万平方公里,足以见得亚马逊河的流域面积有多么宽广,而且它的支流数量超过15000条,那么在亚马逊河中,到底存在哪些危险呢?
1.亚马逊森蚺
亚马逊森蚺体长可超过10米,体重超过225公斤,是全球最大的蛇,它的眼睛能感应热能,鳞片可以感知猎物的移动方位,舌头也是化学物探测器。
森蚺上腭中间的2排牙齿可以上下游动,嘴巴可以张到180度,具备拉伸功能的蛇皮可以让森蚺吞下超过自己体型的猎物,主要捕食对象为水豚、水鸟、龟,少数情况下会吃凯门鳄。
它们主要生活在沼泽、浅溪和静止的河川中,通常白天休息晚上活动,虽然没有毒性,但巨大的体型可以将猎物一圈圈缠住,只需要10秒钟,森蚺的死亡缠绕就能压碎成年人类的骨骼,内脏也会被骨骼刺穿,等猎物死亡后,森蚺再张开血盆大口,利用向后弯曲的牙齿,一点点将猎物全部吞掉,虽然森蚺吃人事件还没有被官方证实过,但一般在亚马逊沼泽、河流中失踪的人,经常被认为是被森蚺给吃了。
遇到一旦手脚被森蚺缠住的情况,必须第一时间挣脱出来,否则随着森蚺越来越紧的缠绕,接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不过还有一种绝处逢生的可能性,那就是在危急时刻,拿起道具或用手猛烈攻击森蚺的泄殖腔,此时攻击森蚺的七寸已经没有可能性了,而泄殖腔是巨大型蛇类的弱点,森蚺吃痛后就会慢慢松开,最后逃走。
2.电鳗
在亚马逊河流中,电鳗绝对是个狠角色,外号“水中高压线”,它的每一块肌肉就相当于是一块小电池,一条成年电鳗约有6000~10000块肌肉放电体,肌肉收缩足以释放出300~800伏的电压。
电鳗依靠周围的弱电场,在中枢神经的帮助下能清楚了解到周围的一举一动,也就是说,电鳗是靠电感来判断周围环境的。
根据科学实验分析,电鳗每秒钟的放电次数高达50次,在放完的10~15秒后才会逐渐消失,一般以鱼、蟹、虾、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除了人类以外没有任何天敌。
一群食人鱼围攻电鳗,就跟飞蛾扑火是一样的,人类在被电鳗的电流给击晕后,落入水中只能溺水而亡。
为什么电鳗不会被自己电晕呢?
电鳗绝大多数重要器官都被绝缘性很高的物质包裹住,放电器官产生的电流,会从电阻较小的水中经过,所以电鳗并不会电伤自己。
3.食人鱼
食人鱼又名水虎鱼、食人鲳、淡水鲳、比拉鱼,种类约有56种,成年体长15~24cm,主要吃些鱼类和落水动物为食。
食人鱼虽然不大,但群体出动,尖锐的牙齿有着惊人的咬合力,它们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甚至连钢制的钓鱼钩都能一口咬断,食人鱼在咬住猎物后,利用扭动的身躯将血肉撕咬下来,一口就能咬掉16立方厘米的肉,面对比较强大的敌人,它们会优先攻击眼部、尾部、肩部,被一群食人鱼围殴之下,很难有动物可以逃脱。
4.凯门鳄
凯门鳄体长1.2~4.5米,体重100~850公斤,主要生活在河流、湖泊等湿地,幼年凯门鳄以鞘翅目昆虫、螺、虾、蟹为食,成年凯门鳄以水生和陆生脊椎动物。
凯门鳄的身体为黑色或黑褐色,它们会找个地方潜伏起来静止不动,当猎物经过时,凯门鳄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发动袭击,咬住后一口吞下,如果猎物较大,凯门鳄咬住猎物后会将其拖入水中,接着使出“死亡翻滚”,以扭力撕咬嘴里的肉。
5.寄生鲇
寄生鲇又称牙签鱼,体型小于5公分,通体透明,在水中很难察觉,得益于较小的体型,牙签鱼寄生在其他鱼类的腮中,吸食它们的血液为生,而且寄生鲇的鳃上有倒钩,力道十足。
由于人类的尿液某些成分,跟鱼鳃的分泌物很相似,所以如果人类掉入亚马逊河,恰巧尿急的话,非常容易被寄生鲇从尿道钻进去,只能借助手术才能将寄生鲇取出来。
既然亚马逊河如此恐怖,为什么不造一座桥呢?
如果要在亚马逊河建造桥梁,在前期造桥过程中,势必要面对河流中凶猛的生物,上文说过的森蚺、电鳗、凯门鳄、食人鱼、寄生鲇等等,都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生命威胁,如果仅仅是这些,做好安全防护其实还能接受,关键亚马逊河会自己“跑”。
洪都拉斯乔卢特卡市,每到雨季就会遭到狂风暴雨的侵袭,普通桥梁根本承受不住,所以他们邀请日本著名建筑师,修建了一座桥梁,并于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
这座长484米的桥梁,在第一年就抗住了风速高达290km/h的超大飓风,要知道,周围地方都被飓风给摧毁了,唯独这座桥还屹立不倒,洪都拉斯政府很开心,心想着这笔钱没白花。
刚开始,河流依旧在乔卢特卡桥下面流淌,但等过了一阵子,河流却“跑路”了,原因是飓风改变了河流泥沙位置,从而导致河道被迫移位,简而言之,这座桥算是白造了。
亚马逊河的“桀骜”更加难训,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下,亚马逊区域常年降雨量丰富,不仅汛期时间漫长,水位更是能暴涨到原先的3~4倍,周边村民不得不搬迁到更远的安全地带,如此高的水位,给修桥增加了很大难度。
而且亚马逊的河道存在不固定性,上游携带的泥沙本来在A地,结果一场大洪水过后,泥沙到了B地,河道自然也会随之变化,所以亚马逊河就像是一匹无法驯服的野马,谁都不知道往哪跑,在这种情况下,就算能在亚马逊河上造出一座桥,没过多久就废掉了,可以说极其浪费资源。
——END——
考古学家挖掘的石炭纪时期3米长巨型蜈蚣
现今世界上最长的蜈蚣,有记录的是62厘米,这种蜈蚣可以捕捉鼠类等小型动物。
这么大的蜈蚣在人类看来,已经是庞然大物,不敢直视了。
但远古时期的蜈蚣要比这种蜈蚣大得多,体长可以超过3米,已经相当于一只成年鳄鱼的长度。
你可能很好奇,为什么在白垩纪、三叠纪和侏罗纪等时期,生物的体型都非常巨大?
比如,远古时期的蚊子比现在要大3倍多,蜻蜓一只超过1米多,简直可以当坐骑用了。
远古巨兽的出现,自然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地球早期剧烈的地质活动,将大量的养分从地壳中带到地面,沃土为植被的增长提供了极好的生长条件,为食草性动物的繁荣提供了大前提。
绿色植物(特别是海藻)的大量繁殖,在光合作用下,产生了极为丰富的氧气。
在食物吃也吃不完,氧气有如此富足的情况下,大者为王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不二之选了。
所以,出现50米长体重超过50吨的马门溪龙等巨兽,也就是稀松平常的事儿了。
看完真庆幸,人类没有出现在那个巨兽年代!
好玩又有趣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本姑娘!
刺穿潜艇,敢和人类硬刚!从米粒般暴长一万倍,旗鱼怎么做到的
6000万年前,海洋里就已经成功进化出了一种鱼类,它被称作旗鱼,属于顶级猎食者之一。在正常捕食的时候,它的背鳍伸展开来,仿佛像是在海水中出现一面旗帜,让原本瘦长的身体显得又高又大,因此得名。但旗鱼的开挂履历却以此为起点,不断刷新着自己创造的记录。
如果你身处海洋中,那么在旗鱼出现的水域被攻击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2016年1月12日,莉娜和教练正在印度尼西亚中部的某处海滩练习浮潜,正当她全神贯注的时候,教练突然发现一个黑色的影子穿梭在水中,不一会还露出了一段鱼鳍。
教练凭着直觉,立马感觉到不妙,他觉得可能就是一条旗鱼,由于互相离得比较远,当他准备呼叫时,却已经迟了。高速游动的旗鱼瞬间撞到了莉娜的腹部,顿时海水被鲜血染红一大片,虽然伤口不大,在如此冲击力下伤势却很重,莉娜也因此去世,而旗鱼却早已逃之夭夭。
你以为脱离海水就能避开危险?那是你想得太简单了,因为生猛的旗鱼即便离开了水,也能凭借超高游速带来的惯性,造成穿甲弹一样的伤害,所以只要在它的有效攻击半径范围内,都会面临致命的危险。
2004年,一名马来西亚钓鱼人在钓旗鱼时,反而被旗鱼攻击了,它从水中斜着角度往上游,跃出水面之后,对准该男子就扑面而来,而撞击点不幸落在了他的胸部,并当场死亡。
2015年,一位叫做兰迪的渔夫在夏威夷被旗鱼攻击而亡,年仅47岁。而当时他正在和旗鱼搏斗,由于射出鱼枪的绳子被绊住,再加上旗鱼的速度太快,在拼命挣扎绕船一个大弯后,快速游出了水面,直接贯穿兰迪的身体当场毙命。
你以为旗鱼的履历这样就完了?它开挂的攻击力强悍到令人发指,因为它会将目标对准坚硬的钢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艘叫做"巴尔巴拉"号的英国运油轮船,在大西洋航行的时候惨遭旗鱼的攻击,船员们以为是被鱼雷袭击,但却没等来爆炸。当再一次受到袭击的时候,人们发现一条巨大的旗鱼被卡在了船舷的钢板上。
在堵住倒灌海水的窟窿时,这条令人恐怖的大鱼也被拖到甲板上,经过测量,包括已经断掉的吻部,总共有5.28米长,重达660千克,为了缓解人们紧绷的心情,便分而食之。
无独有偶,水下移动的人造潜艇也成了旗鱼的攻击目标,让旗鱼名声大噪的当属“艾文号”潜艇的船壳,要知道能承受深海高压力的钢板,却被旗鱼轻易刺穿,这等战斗力简直爆表了!而对于坚硬的海龟外壳,算是小菜一碟了,其实人们对旗鱼的战斗力早有知晓,因为英国伦敦博物馆中,还保留一块被旗鱼刺穿的半米厚木板。
旗鱼的硬功夫
所谓没有精钢钻不揽瓷器活,旗鱼之所以有如此令人哇塞的履历,主要还是自己拥有超乎一般鱼类的“硬功夫”。而这些令人咂舌的功夫,就算单独拿出一种,都能超过一般的鱼类,而旗鱼却是集大成者。
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旗鱼最开始就是因速度而闻名的,在大海中它说自己游速第二,没鱼敢说第一。平时的游速在90千米/小时,短距离的时速最高可达110~120千米/小时,也就是33米/秒,吉尼斯世界纪录中记载为190公里每小时,而游泳能手海豚也不过60千米/小时,被甩几条街大家可以口算一下。
为什么这么快?为了减少阻力,旗鱼在游动的时候,会放下背鳍,长长的吻突会将身边的水分开,此时摆动有力的尾鳍,再加上流线型的身材,发达的腱子肉,力量和速度的完美结合。旗鱼像安装了推进器一般,高速地驰骋在大海中。
要想到达惊人的破坏力,光靠速度远远是不够的,必须要配合一定的体重才能实现,一般的旗鱼体长都在3米左右,体重在100多公斤。上世纪50年代,德州的一个石油商人,成功捕获了一条重达707公斤的旗鱼,刷新了当时世界最大旗鱼的记录。即便现在渔业资源减少,科学家使用卫星标签的最大旗鱼,体长也达到了4米,在204公斤重。
从外形上来看,旗鱼呈圆筒形,稍侧扁,背、腹缘钝圆,较平直,吻尖长,整体上呈枪状,像极了一颗大号的炮弹,一旦“发射”出去,重量非常集中,不仅“打”的远,威力还非常惊人。
当然这些都是基础的能力,而最让人类佩服旗鱼的,不仅仅是这些看上去非常漂亮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旗鱼还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懂得利用洋流等自然条件去为自己生存加分。
为了增加了捕食效率,科学家发现旗鱼会联合行动,十几条旗鱼会刻意改变沙丁鱼群的行动方向,迫使其往上游游动,此时再配合军舰鸟的伏击,很快就能在前后夹击下饱餐一顿。除此之外,旗鱼对能量的消耗巨大,所以只能利用寒暖流交汇去收割鱼群,这也是为什么能在北海道,纽芬兰,秘鲁等渔场轻易发现旗鱼身影的原因。
海洋霸主的命运
不管是从速度还是力量,甚至是一些捕食技巧上来看,旗鱼都算得上海洋中一霸,除了偶尔运气太差会被鲨鱼,逆戟鲸和海豚捕杀,绝大部分情况下它仿佛都是时间的穿越者。
作为强者,它们在小时候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虽然雌旗鱼每次都能产出高达百万枚的鱼卵,但最终活下来的却是寥寥无几,这就是大自然的淘汰机制,只有最强者才能站到最后。
刚出生的时候,它们只有几毫米大小,形同米粒般,如此来看从幼年到成年,体重可以说增加了一万倍。而在幼鱼阶段,主要依靠微小浮游生物为食,在食物匮乏的时候,经常是同类相食。虽然生长速度非常快,但在宗族之内也是面临着大鱼吃小鱼的惨局,只有胜利者才能成为最恐怖的海洋霸主。
很多人会好奇,霸主长着一根长长的喙,难道捕食的时候真的是从刺,捅,戳这样的动作吗?其实它长长的“利剑”的确是派上用场了,只不过是用“砍”的来捕食的,就是在冲进鱼群的第一时间,快速地朝四周胡乱扫一通,即便沙丁鱼没死也被撞晕,最终成了旗鱼的午餐。
旗鱼肉白多筋,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非常高,是日本料理店中最常见的上等生鱼片之一,因此被人类不断捕获,在过去的50年里,旗鱼的总体数量减少了近90%。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写《老人与海》之前,就曾在秘鲁旗鱼重镇卡波布兰科积累素材,但到了60年代之后,这里的繁荣已是一去不复返了。基于过度的捕捞,不仅旗鱼本身数量锐减,它的食物来源,诸如鯷鱼、沙丁鱼、乌贼等数量也锐减。一代海洋霸主终究还是敌不过人类的味蕾。
被誉为“人类的禁区”的亚马逊河到底有多恐怖,考古学家挖掘的石炭纪时期3米长巨型蜈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