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背景音乐,能否推荐几首,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民间故事

祥龙鱼场2024-12-14 22:29:501.17 W阅读0评论
本文摘要目录:

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背景音乐,能否推荐几首

民族交响乐《红旗颂》

排箫《康沃尔的早晨》

钢琴、小提琴《神秘园》组曲

小提琴协奏《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沉思曲》

电影《时光倒回七十年》主题曲

电影《犬夜叉》主题曲:穿越时空的思念

陶笛《故乡的原风景》

久石让《天空之城》

电影《叶塞尼亚》主题曲

以上都是绝美的背景音乐!

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民间故事

从前,有一个姓张的寡妇,苦巴巴地把自己仅有的一个儿子拉扯大了,并为他娶了媳妇。

寡妇娘不放心儿媳妇,怕她当家过不了日子,就打算试试她。

这天,她把儿媳妇叫到跟前,说,娘年纪大了,想让你当这个家,从明天起,你答对了我出的三道题,这个家你就来当。

儿媳妇一听,说,娘啊,这个家还是您当吧,我年纪小,很多事情都不懂得。

就这么定了。张寡妇说。

第二天,媳妇问,娘,咱今天中午吃什么饭?

尖尖饭,筒子汤。张寡妇说。说完心里想,我看你做啥饭,看你猜得到吗。

媳妇做事麻利。不大一会儿,做熟了饭,端了上来。

张寡妇一看,喷香的白米饭,一大盆菠菜汤。她暗暗点头,心想,这个媳妇不一般。

娘,下午去哪块地干活?媳妇问。

铃铛树,铃铛坡,坡前有个鬼唱歌。张寡妇说。

媳妇一笑,收拾完碗筷,下地去了。

张寡妇不放心,在后面悄悄的跟着。她看见儿媳妇绕过棉花地,绕过一座孤坟,去她家地里干活了,她心里暗暗称赞。

过了几天,儿媳妇要回娘家,就问她,有没有东西稍。

嗯,正好,你给我顺路买点东西回来。

您说,买什么?

肉包骨头,骨头包肉各一斤。

好嘞,娘。儿媳妇答应了。

傍晚,儿媳妇从娘家回来了,说娘啊,我把您要的东西买回来了。

说着,儿媳妇拿出来了一斤红枣和一斤鸡蛋。

张寡妇一看,好个聪明的媳妇!骨头包肉是鸡蛋,肉包骨头是红枣,这样的媳妇打着灯笼都没处找。

从此,张寡妇就把家里的大权让给了儿媳妇,自己当上了甩手掌柜的,悠哉悠哉好不快活。

赶集卖海鲜利润怎么样

海鲜的利润是很高的,我以前一个亲戚他就是个烂赌鬼,所有亲戚能借的钱都被他借了。他最落魄的时候,呆他岳母家在那呆了半年左右,也不出去找活做,就赖在那白吃白喝。后来他岳父就拉他和别人一起合伙在网上卖海鲜,两年后他把几十万欠款都还清了,现在也跟着他弟弟在养虾。可见海鲜的利润是很高的,那如果在赶集的时候卖海鲜,有没有市场?下面和大家讲下,我个人的分析。

市场卖海鲜的情况

我老家靠海,在我们当地那海鲜也不便宜,近海现在能捞的海货是很少了,多数人都是要去远海。远海的危险性是比较大的,像是我们那和台湾隔海而望,一些渔民都不敢过界。在我们当地市场卖海鲜分为两种为主,一种就是渔民自己有小船就近海捞,或者退潮时赶海,自捕摆摊卖,这种渔民收入多少完全是靠运气。

还有一种就是开店卖的,他们就是去大的批发市场半夜拿货回来卖。我镇上只有家市场,街上有两家卖菜的便利店(便利店除了花甲、蛏子不卖其他鲜海鲜,这里就不说他们了)。那个菜市场常住人口不多(周边五个村,多是老妇幼在家)。市场卖海鲜的原来有3~4家,现在只有1家了。干不下去的原因就是菜市场人太少了,同行又多最后只剩下一家比较大的,其他几家我估计是亏不起就关门了。大家都知道海鲜一般都要新鲜,如果放的时间太久,价格会差很大,像是你早上去买海鲜往往会比天黑前去买要贵多了,原因是一些商家怕放隔夜不新鲜,就开始亏本卖了。

我隔壁镇的菜市场离我们镇不到三公里,我平常也喜欢去隔壁镇的菜市场买菜。那边镇比我们镇人口多了好几倍,附近有20来个自然村,又离我们镇近,不少人都宁愿骑个小毛驴去那买菜。那边卖海鲜有三家比较大的,生意都挺好的。老板是我们当地的,他们每个档都有3~4个人,生意很不错,位置最好的一家,我听我们村里人讲一年有百万收入。

  • 内陆卖海鲜乡下赶集我是没见过,不过我见过有开海鲜店的,就是在县级市场。像是我在周口沈丘、驻马店新蔡,我都见有卖的,新蔡那家我熟悉一些,因为我们海边人去内陆,通常都是他们的熟客。他们的货是自己开面包车去连云港拿货的,没有发物流快邮的原因,我觉得就是保证鲜,也可以挑货。
  • 他们卖的海鲜也是些耐放的像是花甲、蛏子、冻虾(超市的冻虾都是层冰,他们不是。个头比超市要大多了,但价格也贵了),卖的活鱼不多,有也是可以放水族箱易养的。他们生意还可以,虽然在那边外地人不多,但本地的消费也很可观的,新蔡是贫困县,但是有百万人口的大县,哪里都不缺有钱人,有钱的自然会买,他们还给当地的酒店送货。沈丘那里卖海鲜的因为有2~3家在竞争,生意都不如意。

从以上几个例子来看,卖海鲜做好了利润还是很大的。利润主要是靠差价,还有就是袋子吃称做文章。鲜活的海鲜在我们那都是这样,像是你买斤皮皮虾,那袋子不但很厚里面还有水,你一斤皮皮虾袋子都差不多有1两多了。但你没办法,在我们那就是这样,也算是一种潜规则了,卖海鲜的都这样干。称准不准我就不太清楚了,反正他们没关过门,这其中什么原因大家都知道。

利润虽然有,但我上面也讲了有关门的,这就是人的原因。同行竞争多,消费的人少,你要是实力不强你很难坚持下来。因此我个人觉得,赶集卖海鲜,还是要看当地的人口,再看下同行竞争的情况,如果有同行在做了,你去竞争的优势在哪?你要如何让消费者去你这购买,这才是要先考虑到的,以我个人所见,不管在哪里,市场位好,档位越大,品种越多,生意也是越好,投资成本也自然越高。

世界上真的有超自然现象吗

我来说一个,不知道算不算超自然现象,反正这事大家觉得挺神奇的,这事过去几年了,下面我跟大家叙述一下,大家慢慢的读来。

离我们这几十里路的一个村子,据说有个女人会看事儿,而且看得很好,我们有几个人就坐车去了那里。

别人都看完了,这回轮到开车拉我们的司机看了,看事儿的那个女人就对这个司机说,你回去以后,就不要开大车了,开开小车还行,也不要搞什么养殖,最好打打零工就行了。

回家后,他偏不听话,就想搞养殖,就是养猪,这下就开始做各种准备了,拉砖,买水泥,买彩钢瓦,一个多月后,猪圈就盖好了,前后一共花了不到五万块钱,就等着买小猪崽了。

事情就这么凑巧,想买还没买小猪崽呢,政府为了环保,宣布了禁养令,就是不准在自家里养猪了,这下完了,投资五万来块钱建的养猪场就只能当仓库用。

养猪不成,总不能在家待着吧,后来经人介绍,去给一个工地开大车,来了两个多月吧,有一天就出事儿了,把一个小伙子给撞死了,后来的事就不用说了,结果大家都猜得到。

他干的这些,都是那个看事儿的女人告诉他不要干,可他没听,不知道这个看事儿的是怎么知道,就这么巧,不知道这事算不算超自然呢。

“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半夜12点,李梅将菜刀架在6岁儿子的脖子上,在公婆门前喊道:“你们再不搬走,我就1小时sha一个,谁也别活!”公公担心她伤害孙子,急忙打开房门,结果李梅冲进房间,将公婆推出大门,还将他们的被子和衣服,全部扔在门外……

老两口站在门外,无所适从,最后邻居看不下去,将他们叫到自己家里,直到加班的儿子谭明回家后,老人才得以重进家门。

说到儿媳的失控,婆婆不明白,当初明明是儿媳极力邀请他们进城,为何现在性情大变,非要把他们赶走呢?

公公谭善修气愤不已,直呼:她这是卸磨杀驴,看我们没有利用价值了,才想把我们赶走!

娶回城市儿媳

70岁的谭善修和老伴,都是土里刨食为生的庄稼人,靠着几亩薄田和出苦力,拉扯大5个儿女。

儿子谭明作为家中独子,自然从小备受家人宠爱,在父母和姐妹的合力托举下,他离开农村,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毕业后,谭明在一家国企做项目经理,还与大学女友李梅领证结婚。

早些年,说到儿媳李梅,谭善修老两口忍不住挺直腰杆,满脸自豪。

李梅是城里人,知书达理,父母都已从事业单位退休,晚年无忧。

重点是,小两口结婚时,亲家知道谭家没钱,便替他们交了首付,在省城买下婚房。

儿媳逢年过节回老家时,也总是大包小包,为老两口买补品和新衣服。

村里人人夸赞谭善修和老伴有福气,儿子不仅有本事,还娶回个城里媳妇,孝顺有加,以后他们就只管享福了。

孙子出生后,老两口定期进城,将自家养的家禽、土鸡蛋和菜园种的蔬菜,带给儿子和儿媳吃。

李梅看到公婆风尘仆仆地背着麻袋而来,心里过意不去,忍不住责怪,城里什么都有,干啥还要受累大老远带来呢。

老两口笑呵呵地说,城里东西贵,自家种的,吃着也放心。

在孙子两岁时,由于李梅工作变动,经常加班,再加上谭明长期出差,夫妻俩就找老人商量,将婆婆接到城里,帮忙带孙子。

婆婆二话不说,收拾好行李进城了,可是没过几天,她就有点心不在焉。

动不动就念叨,你爸自己在家,不知道吃得好不好,他那么会过日子,肯定连菜也不舍得吃了……

李梅知道,婆婆是挂念公公了,于是提议,将公公也一并接到城里,这样她白天上班时,公婆也能互相作伴。

就这样,谭善修也收拾行李,准备进城了。

临出发前,几个老哥们还特地弄了点小酒小菜为他饯行,席间又是一顿恭维,听得老人心里美滋滋的。

谁曾想,未来的4年,矛盾逐渐在这个家庭积累,最后如火山爆发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生活习惯迥异

要说公公谭善修,最大的优点,就是省吃俭用,从不给儿子增加经济负担。

他不抽烟,不喝酒,除去每月固定开销,儿子每月额外给他200元钱买肉。

他只舍得买2毛钱一斤的白菜叶,一次买回10斤,开水烫后压在水缸里,可以吃好几天。

自从他们进城后,家里的洗衣机再也没开过,老两口坚持手洗衣服,在房子后门的楼梯口,扯了一根晾衣绳。

诸如此类细节,不胜枚举……

可是这个优点,也成了儿媳眼中最大的缺点,一度让她无法忍受。

公婆长住后,李梅发现,家里的卫生状况,急转直下。

最让她无法忍受的是,公婆大小便过后,从来不及时冲厕所。

李梅第一次发现时,刚一掀开马桶盖,她就差点呕出来。

原来,公婆为了节约水费,想等洗完衣服,一起冲走。

李梅好说歹说,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将老人这个习惯,纠正过来。

可是,麻烦事就像“摁下葫芦起了瓢”,总也处理不完。

李梅喜欢干净,家里地板每天都要拖一遍,可是公婆来了之后,地板再也没有干净过,家里也一片狼籍。

公公解释,他确实拖地了,只是拖得没有那么干净。

到后来,又索性摊牌:地板就是用来踩的,拖了很快就脏了,还拖它干啥呢,简直浪费水!

至于孩子的玩具,就没有收纳的必要,反正他每天都要玩,放到外面,找起来也方便。

李梅气不过,对着丈夫谭明一顿牢骚,希望他能出面,让公婆注意一下卫生。

没想到丈夫却一脸无所谓,表示老人在农村活了大半辈子,就不要跟他们计较了。

李梅无奈,只能每天下班后,帮孩子洗完澡,再顺带拖地,收拾家里。

可是她的举动,在公公看来,是故意给他下马威,瞧不起他们农村人。

要说这些小摩擦,李梅可以耐住性子忍受,但是公婆接下来的做法,让她实在忍无可忍。

捡破烂,频发矛盾

公婆住进来不到一个月,家里就堆满了瓶瓶罐罐和破纸箱,全是公婆从小区垃圾桶捡回来的。

李梅知道老人节俭,她对公婆说,这些垃圾虽然能卖钱,但是细菌太多,你们的孙子还小,万一传染了,岂不是得不偿失?

一听会涉及到孙子,公婆如临大敌般,将破烂全部堆在自己房间的床下,搞得李梅呆立当场,一时找不到话来反对。

很快,公婆的房间,变得无处下脚,破烂从床底“蔓延”出来,塞满了房间所有的角落,就连挂式空调的上方,也被“合理利用”了。

李梅是劝也劝不动,只能趁休息日,强行帮公婆打扫房间,将堆积已久又没有卖掉的破烂,再度当成垃圾,清理出去。

当然,这少不了受到公公的阻拦:“我们都放到自己房间了,你为什么还这么强势?”

在公婆眼里,捡破烂,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变废为宝,是节俭的象征;

可是在李梅眼里,公婆的行为,愈发匪夷所思。

公公开始捡别人扔掉的旧衣服,如果合身,他就留着穿,如果不合身,他就剪下纽扣,陆陆续续攒了几盒子,留着备用。

李梅彻底头大了:“爸,你也不缺衣服穿,我平时不是没少给你和妈买新衣服嘛!”

公公却说:“你们年轻人不懂,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除了衣服,公公还捡回十几把旧雨伞,有些坏掉的,他就专心致志地修补一番,然后满意地打开又合上:“看,这不和新的一样吗?”

更夸张的是,夏天的一个午后,公公和婆婆两个人,满头大汗地将一张旧床垫拖回家里。

公公满脸兴奋地告诉李梅,这张床垫,是楼下麻将馆的老板丢掉的,8成新,要是在乡下买一张新的,要1000多块钱呢!我计划留下它,以后带回农村老家。

看着这张宽1米5,长2米的厚床垫,再看着家里一片狼籍,李梅积压的怒火瞬间爆发了。

“爸,既然你想回乡下,那就回去好了,我花钱给你们买一张新床垫,再说了,你儿子整天不在家,儿媳跟公公同住一个屋檐下,传出去不好听。”

公公也变了脸:“我们这也是为了给你们省钱,哪里得罪你了,要把我们赶走?”

翁媳俩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李梅叫来丈夫评理,希望他能说句公道话。

可惜谭明在父母和姐妹的宠爱下长大,性子向来懦弱。

对于妻子和父亲的矛盾,他一向秉承“能躲则躲”的态度,这一次,他实在躲不过去,只能责备妻子:

“我爸年纪这么大了,你跟他一般见识干嘛?”

这句话,犹如火上浇油,让李梅失去理智:“这个家,有他们没我,有我没他们。”

谭明见状,又转头对父亲说道:“爸,你也真是的,老是捡这些破烂干啥?家里又不是没钱。”

结果,谭善修和老伴也火冒三丈:“没有这些破烂,你怎么考得上大学,还能给你机会,站在这里训斥老子?”

自此之后,谭明是再也不敢轻易插手,他借口出差,一连几天躲在外面,希望家里的战火,能自动平息。

可惜,少了谭明这个纽带做调解,李梅与公婆的矛盾,是越积越深,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彻底爆发

一天晚上,李梅因为卫生问题,再次和公婆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谭善修气不过,对着儿媳一顿教育:

“你作为媳妇,哪怕不孝,最起码也要做到顺着老人吧?就算不顺着我们,也得顺着你的丈夫!”

听到公公教自己三从四德,李梅气笑了:“这个家里,我比你儿子挣得多,里里外外也是我操持,我凭什么要顺着他?”

“你要是看不惯我们,可以和我儿子离婚,毕竟我们才是血脉相连!”

谭善修说完,又给李梅的父亲打。控诉李梅的不是,还指责亲家“老谋深算”,当初买房,不加谭明的名字,就是为了处处打压他们一头。

李梅一看父母无辜受牵连,彻底失去理智,对着家里一顿打砸,叫喊着,我爸妈一番好心,怎么到你们这里,成了老谋深算?

接着她抄起一把菜刀,逼近公婆,公婆见状,连忙关上房门,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第二天,两位老人惊魂未定,叫来记者,哭诉了自己的遭遇,他们痛斥儿媳大逆不道,骂他们“老不死的”。

而谭明也在家中,面对记者的询问,他一脸平静,称妻子可能有精神病,还经常在他上班时骚扰他。

可是,当谭善修带着记者,来到李梅的单位时,同事们却对她大加赞赏,称她为人和善,工作能力强。

记者见到李梅时,只见她身材修长,看起来知性优雅,就连记者也无法将她与公公描述的疯狂儿媳联系起来。

李梅表示,她一向理性冷静,只有面对公婆的问题时,才会失去理智。

她不明白,明明只要分开居住,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为什么公婆就是不肯搬走呢?

为了证实自己的憋屈,李梅将记者带到家中,展示了钉在公婆的房门、衣柜,卫生间和厨房上的木钉子,大大小小共计几十枚。

李梅称,这些都是公公的“杰作”,为了挂东西用的。

“我买了粘钩,他就是不用,硬说木钉更牢固,还不花钱……”

听着儿媳的控诉,谭善修忍不住辩驳:“你这是故意刁难我们,看孙子上幼儿园了,想把没有利用价值的我们赶走。”

李梅表示,她从没有这种想法,只是单纯无法跟公婆共同生活。

三言两语间,翁媳俩再次吵得不可开交,而婆婆坐在一旁默默流泪,谭善修憋屈不已,表示宁愿儿子不是大学生,这样就不会遇到儿媳,让他们受这么多窝囊气。

谭明则一脸冷漠,置身事外,记者见状,询问他的态度,没想到谭明双手靠在脑后,诡异地笑了。

过了片刻,他才说道:“我作为儿子,肯定不能赶走父母,但是我也化解不了他们的矛盾。”

这句话,让李梅激动不已,她表示之所以闹到这个地步,就是丈夫一直的逃避造成的。

公公谭善修一口咬定,是儿媳将儿子骗到手后,又嫌弃他们农村人的身份,在他看来,绝不可能在付出4年后,又灰溜溜回到老家。

“如果我们就这样回老家,村里人怎么看我们?”

他表示,在儿子家住着,代表着“老有所养”,是一件光荣的事,所以他宁愿吃住差一点,也不想被赶回老家。

既然如此,他又为何不肯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呢?

记者随后采访了他的二女儿,二女儿对于弟媳与父亲的矛盾,十分无奈。

她说,姐妹四人都曾明确表态,愿意赡养父母,将他们接到自家居住。

可是父亲为人固执,认为养老是儿子的责任,所以宁愿跟弟媳吵架,也不肯搬家。

再加上弟弟性子软弱,不懂得调和,才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事到如今,一家人的矛盾又该如何化解呢?

当天晚上,李梅的情绪再次失控,她声称要“鱼死网破”。

谭善修老两口见状,为了儿子的家庭,不得不做出让步,同意回老家养老。

不过老房年久失修,屋内杂草丛生,房顶还透风漏雨,谭善修希望儿子能出钱修缮。

对于父亲的要求,谭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李梅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明态度确实偏激,沟通存在问题,以后她会收敛脾气,孝顺公婆。

最后,谭善修独自面对镜头,落寞地表示,其实他不是非要赖在城里,而是想等儿子一个态度。

“如果他好声好气跟我说,想锻炼孙子的独立能力,所以请你们二老回家,等想孙子的时候,随时来住几天。那我肯定早就高高兴兴地回老家了……”

结语

有人说“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对此,我深表赞同。

像谭善修与儿媳的矛盾,是许多家庭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缩影。

除去城乡生活差异外,年龄代沟,导致两代人的生活习惯迥异,住在一起,难免有摩擦。

这个时候,儿子谭明的作用举足轻重,如果他能够主动站出来,两头劝和,肯定不会闹到这种地步。

在我看来,大多数老人在子女有需要时,都能挺身而出,可是,却没有学会抽身而退。

尤其在生活能自理时,尽量分开单过,这样既能减少摩擦,自己也住得舒坦,何必看子女脸色行事呢?

而作为晚辈,应该学会感恩,将孝道传承下去,体恤父母的不容易,遇到分歧时,注意沟通,照顾老人的感受。

就像谭善修老人说得一样,其实他不是非要赖在儿子家里,他就是想等一个台阶。

如果不得不跟父母同住,双方更应该学会彼此尊重,为了家庭的和睦,做出让步。

让步,不代表自己做错了,而是以爱为出发点,让彼此的生活,更加舒服。

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我是米粥的阅读时光,热爱阅读,随时分享人生百态,欢迎关注!


欢迎点赞、评论与转发,您的喜欢,是我继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背景音乐,能否推荐几首,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民间故事

文章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之全网,如有雷同请联系站长微信xlyc002 ,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69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