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苗活体:娃娃鱼苗活体图片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77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娃娃鱼的饲养难度比较大,而且人工饲养的娃娃鱼很容易出现生病的情况,所以它们饲养的难度相对较高。如果是家庭饲养娃娃鱼,需要先申请饲养许可证,这样才能合法饲养娃娃鱼。娃娃鱼贵一方面是因为稀少,另一方面就是广东及东南亚等地喜食大鲵成风,导致其收购价格偏高。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鲵性好斗,相互撕咬,使皮肤受伤,细菌再感染。由此大鲵活动迟缓,摄食量减少。娃娃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大鲵俗称娃娃鱼,为我国所特产,故又有中国大鲵之称。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娃娃鱼苗活体,以及娃娃鱼苗活体图片对应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关注我们祥龙鱼场哦。
本文目录一览:
娃娃鱼有人工养殖的吗
娃娃鱼有人工养殖的,有很多人工饲养成功的案例。
娃娃鱼的饲养难度比较大,而且人工饲养的娃娃鱼很容易出现生病的情况,所以它们饲养的难度相对较高。如果是家庭饲养娃娃鱼,需要先申请饲养许可证,这样才能合法饲养娃娃鱼。娃娃鱼的体型比较大,最大可以达到1米,家庭饲养时需要准备一个大一点的容器。
娃娃鱼的寿命一般都在50-60年之间,如果养殖的方式得当,它们的寿命还有可能会达到80年的时间。
目前有资料记载,娃娃鱼最长的寿命可以达到120年,属于比较长寿的两栖动物。
娃娃鱼为什么那么贵?
娃娃鱼贵一方面是因为稀少,另一方面就是广东及东南亚等地喜食大鲵成风,导致其收购价格偏高。
20世纪80年代起广东及东南亚等地喜食大鲵成风,导致其收购价格极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将贩卖大鲵作为致富的捷径,大规模捕杀大鲵,即使是国家立法保护后,大鲵的黑市交易仍很猖獗;90年代全国涉及的非法贩运大鲵案件很多,大鲵数量惊人。
人工养殖对于促进大鲵的保护非常有效。当前大鲵人工养殖的规模较大,年产苗量也能满足市场要求,曾经的供不应求变成了现在的严重滞销,而大鲵的销售价格也由最高时4000余元/千克降到600~800元/千克,大鲵产业的发展市场受阻,严重打击了群众的养殖热情。
扩展资料:
种群现状
由于大鲵经济价值较高,人们过度捕捞作为食用日趋严重,加之江河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致使大鲵数量锐减,许多地方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绝灭。
中国大鲵资源急剧下降始于20世纪80~90年代。陕西南部的秦岭、巴山、米仓山地区是我国野生大鲵分布气候最适宜、数量最多的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鲵资源依然非常丰富,汉中市内山区的河道内经常可以见到大鲵活动。
1990年前后汉中市大鲵数量锐减,1991年刘诗峰等调查发现,大鲵资源蕴藏量仍较大,存量在2.2~2.3万尾。但时至今日,自然大鲵几近绝迹,河溪内见不到大鲵存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娃娃鱼
娃娃鱼人工养殖技术
1.养殖场地的选择
养殖场的水源为无污染的山泉溪水,水质清洁,水温适中(长年水温保持在4~25℃),环境幽静,气候凉爽。
2.养殖池的设计与建造
我们是用模拟生态的方法设计养殖池。池子用砖块砌成,用水泥抹面。每个池子面积40米2,池深50厘米。池壁光滑,池面用水泥浇制成“T”形防逃檐。在池中用砖块上盖水泥板做成30~50厘米高的暗穴,暗穴中堆放10~20厘米高的卵石。池底成1%的比降,在池子最低处设置排污管。进水用水管从池子正中上方引入。池沟中放一块20~30厘米宽的卵石,高出水面10厘米,以便天气闷热时大鲵能找到一个栖息之地。整个养殖池上方用遮荫网覆盖。
二、鲵种投放
鲵种投放前应进行池子消毒和种苗消毒。若是新建成的鲵池,要用水浸泡一个月才能使用。用150克/米2的生石灰进行池子消毒,鲵种消毒用5%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来进行。投放时间为春季3月份,水温8~10℃,密度为一龄鲵种8~10尾/米2,二龄鲵种5~6尾/米2,规格整齐的鲵种在同一池中饲养。
三、日常管理
成鲵养殖的日常管理主要有水温、水质调节,饲料投喂和防病、防逃。
1.水温调节
在暑热期用遮荫网覆盖,保持水温不至于超过25℃。
2.水质调节
成鲵池的水保持清爽,水中pH值为7.2~8.2,池水透明度30厘米,溶氧量为5毫克/升,7天清理一次池中污泥和杂物。
3.饲料投喂
大鲵是肉食性动物,饲料投喂做到四定:定时,每次在傍晚时进行投食;定位,在相对稳定的位置进行投食;定质,投喂新鲜、无杂质的饵料,活饵料以小鲫鱼、青蛙为好;定量,每次投喂量为大鲵总重的6%~8%,夏秋两季每两天投喂一次,冬春两季每5天投喂一次。
4.疾病防治及防逃
大鲵在人工养殖的环境下,由于管理较好,不常发病,但腐皮病还是目前发现的主要病症。症状是成鲵表皮充血,出现椭圆形红斑,严重时呈点状溃烂,病灶大的达0.8厘米2,成鲵后肢尖脱落,趾骨外露。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鲵性好斗,相互撕咬,使皮肤受伤,细菌再感染。由此大鲵活动迟缓,摄食量减少。防治方法:按大小规格分开养殖;经常巡查,发现病鲵隔离治疗,用0.05微克/升呋喃唑酮浸泡30分钟,每隔一天浸一次,直到痊愈为止。
养殖过程中注意在出水口设置铁栅栏,防止成鲵逃逸。
娃娃鱼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大鲵俗称娃娃鱼,为我国所特产,故又有中国大鲵之称。大鲵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华南、西南的深山密林溪流间。常见个体重2—5kg,体长约50~150cm,最大个体可达10~20kg。因大鲵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年来,由于人为的滥捕滥杀加之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鲵资源日趋减少,属频危动物,故被国家列为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此,开展对大鲵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探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大鲵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体表裸露,皮肤光滑有弹性,布满不规则点状或斑块状青灰色素,体色常因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腹部均为灰白色,头部宽扁,口大略呈半园形,犁骨及颌骨具齿,犁骨齿较发达,是捕捉食物的主要工具,成体不具鳃,用肺呼吸,眼分布于头部上两侧位,眼间隔宽而平坦,无眼睑,鼻孔每侧各1个,小而呈园形,位于眼前上方。椎体双凹型,腹部肥胖,约占体长的1/2,背部有一条不明显的退化背鳍延伸至尾部。大鲵具有前、后肢各一对,前肢4指,后肢为5趾,肢体形状与蛙肢相似。大鲵的运动主要靠四肢来完成,两后肢腹部间具有一生殖孔,外端与排泄孔相吻合,雌鲵不具受精器。
2�生活习性
大鲵属变温动物,常生活在深山密林的溪流之中,喜在水域的中下层活动,可在0~38℃的水中生存,适宜水温为16~28℃。当水温低于14℃和高于33℃时,摄食减少,行动迟钝,生长缓慢,当水温在10℃以下时开始冬眠,完全停止进食,大鲵对水体中的溶氧和水质相对来说要求较严格,当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时,水质清爽无污染,最适合大鲵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孵化繁殖当中和幼体阶段,水体中的溶解氧必须保持在5.5mg/L以上,培苗池的水体保持常流状态,PH值适宜范围为6.0~9.0,而最适PH值为6.8~8.2。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大鲵常营底栖生活,白天隐居在洞穴之内,夜间爬出洞穴四处觅食,并喜阴暗,怕强光和惊吓。常以溪流中的小鱼、小虾和其他水生动物为食,可捕食相当于自身长度1/2的鱼体、摄食鱼类一般为麦穗鱼、虾虎鱼、鳑鮍鱼、捧花鱼、斗鱼、泥鳅、乌鳢等以及软体动物如螺、蚌等,也掠食水生昆虫、水鼠、水蛇、蛙类等动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除了摄食各种野生鱼外,也能以一些动物尸体、动物血液或内脏为食。通过驯食,也能摄取人工配合饲料。
3�生长特点与繁殖习性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因水质好饵料资源丰富,大鲵生长速度较快,最大个体可达10~15kg。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以2~5龄时的生长速度最快,尤其是2龄期,体重年增长倍数达6.5~9.8,体长年增长倍数达2.2左右。池养大鲵体重的增长明显比野外种群快,这主要与人工投饵营养较全面和水温较为适宜有关,即使是在严冬也不会冬眠。自然条件下,一般4龄时达性成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雌鲵4~5龄达性成熟。当大鲵性成熟时,挤压雄鲵腹部能排出乳白色精液,滴入水中即可散去,雌鲵可产出念珠状长链型的带状卵,繁殖时体外受精。5—9月间是大鲵繁殖期,在繁殖季节,大鲵常发出似娃娃的叫声。孵化繁殖最适宜水温为22~25℃。我国对大鲵的人工繁殖进行了近30年的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大鲵的人工繁殖进展不大,成功率极低,苗种来源仍主要以自然资源为主,所以,开展对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是今后的重要课题和主攻方向。
4�苗种鉴别在两栖纲中,有尾目中的隐鳃鲵科大鲵与小鲵科、蝾螈科、洞螈科极为相似,近几年来,因受大鲵苗种高额利润的刺激,有些苗种供应商鱼目混珠,常将无斑肥螈或小鲵科的成体当作大鲵幼苗出售,使养殖者造成损失。为使大鲵与小鲵科、蝾螈科区别开来,现将它们的形态特征比较如下,以供鉴别时参考。
二、 大鲵人工养殖
1�养殖池的建造
大鲵养殖池可根据地形的特点,常设计为长方形成椭园形两种,其面积一般为200-300m2为宜,搞好进排水管的安装,进水管的设计应高于排水管道,一般离池底约80cm,在进水管道口可安装“鸭嘴”用白铁皮加工或梯形,宽边为出水口,“鸭嘴”出水口约1cm厚,20cm宽。根据养殖池面积的大小,来确定安装“鸭嘴”的数量,这样既可减少外来杂物,又能增大进水水面的宽度,促进池内水体的循环。排水管的安装应紧靠池底,便于清除沉积的污物。池高2�5~3m,池壁用水泥抹面,尽量保持平整光滑。在养殖池内用砖头,水泥板等材料建造人工洞穴若干个,洞穴的长、宽、高分别为2~4m、1m、0.5m,也可以洞穴与洞穴之间连通,但要尽量保持洞壁的光滑度,以免擦伤鲵体肌肤。洞穴与池底应以土质为佳,可辅垫20cm厚的沙卵石卵石与河沙比例为5∶1,并在于洞穴上方设置饵料台。饵料台要求平整,其面积约占养殖池的1/20~1/30,两侧坡比为1∶5。在饵料台上方用蓝色纤维瓦搭盖荫棚,以防大鲵吃食时受惊吓。新的养殖池建成后,应将池水注满约2m深,待3~4天后排干水,再重新注满新水,这样经过反复3~4次后,使水泥的碱性完全消失和池壁、洞壁上出现一层附着物时,就可放养鲵种。为确保鲵种鲜活饵料的供给,可就近建造饵料池,在饵料池中经常存养一定数量繁殖力强、易于饲养的鱼类、软体动物,蛙类等如罗非鱼、麦穗鱼、螺、蚌,小蝌蚪等,作为大鲵的饵料。
2�鲵种放养
为防止鲵种体表的病原微生物带入养鲵池内,将所放养的大鲵苗种用1%浓度的龙胆紫药水作体表消毒处理,其方法是按药水之比为1∶100配制好后,将鲵种放入药液中浸洗15~20分钟,然后放入养殖池中进行人工饲养。放养密度为每10m2水体投放规格8~10cm的鲵种5~6尾,投放11~20cm的鲵种3~4尾。现阶段的鲵种绝大部分是从自然界中捕捉收集起来的,规格大小悬殊,因此,在放养时做好苗种的筛选工作,尽量做到每口养殖池内放养同一规格的鲵种,可避免大欺小和相互残杀,提高养鲵成活率。
3�投饵
大鲵以动物性饵料为食,饵料中除含丰富的蛋白质外,还应富含锌、铁、钙、磷,及各种微量元素,人工投喂时饵料种类要力求做到广泛些,并搭配好,除了投喂一定量的野杂鱼、小虾,蝌蚪,螺蚌等鲜活饵料外,还应适当投喂动物内脏,血块,下脚料等。投喂方法是根据大鲵个体大小和摄食情况,首先将动物内脏洗净,用绞肉机将动物内脏绞至所需细度投放于饵料台上。每次投饵前应将饵料台清洗干净,保证饵料台的清洁卫生,不可将动物内脏、血块、下脚料等直接投于水体中,这样不仅会降低饵料利用率,更易引起水质污染。在投喂鲜活饵料时,可将鱼虾类,螺蚌类或蝌蚪等活体直接投入养殖池内,让大鲵自由捕食,这样能大大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和增加摄食量。大鲵具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时间应确定在傍晚。在大鲵摄食过程中,应避免惊扰,因大鲵受到惊吓刺激后有“吐食”行为。
4�水质与水温的调节
养鲵池的水质应经常保持清爽,无污染,夏秋季节随着大鲵个体的不断增大,摄食量增加,所产生的大量排泄物也会增多,极易引起水质变坏。因此,除经常清除池内残饵和排泄物外,应定期更换池水,一般每3~4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如果水源充沛,可保证大鲵养殖池内有常流水,对大鲵的生长发育更有利,特别是在大鲵的繁殖季节,常流水可刺激大鲵的神经系统,促进性腺发育,提高繁殖率。另外也可在养鲵池内放养一定数量的福寿螺,由于福寿螺能以池底的腐植质为食,既可清除池内污物,又能为大鲵提供适口饵料。池水透明度一般为35cm左右,水体溶解氧为5mg/L以上。为控制水体PH值达6�2—7�8之间,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泼洒生石灰的办法加以调节。水温对大鲵的生长发育也至关重要,最适宜水温为22~25℃,在炎热的夏季,尽可能将山溪水或清泉水引入养鲵池内,避暑效果较为理想,并适当加深池水达2m左右。为防止太阳光的直射暴晒,可在池内放养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萍、水浮莲等,并在养殖池四周种植藤蔓植物,可有效地控制池内水温发生突变。初冬时节,当水温降至10℃以下时大鲵便进行冬眠,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为促使大鲵迅速生长发育,一般利用地热水、工业温水或修建温室大棚加热等一系列方法来调节大鲵池内的水温,使水温经常恒定在20~28℃这样大鲵在冬季仍能正常摄食生长发育,这也是提高养鲵产量的关键之一。
5�病害防治
在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改变了大鲵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水质易受到污染,加上所投喂的饵料营养不全面以及放养密度相对增大,这样会造成病菌感染的机率增大。每当饵料缺乏时,常引起大鲵的格斗撕咬极易受伤。据有关资料介绍,人工养殖大鲵的发病率比野生种群发病率高出几十倍以上。大鲵常见的疾病主要有腐皮病、烂尾病二种,现分别介绍如下。
1烂尾病:大鲵患此病时,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呈现红色小点或红色斑点状,周围皮肤组织充血发炎,表皮略呈灰白色,严重时患病组织肌肉坏死,尾部骨骼外露,常带有暗红或淡黄色液体从创伤部位浸出。病鲵活动减弱或伏地不动,不思食,尾部变得僵硬,不久便死亡。此病四季均可发生,6~8月间是该病发生的高峰期,主要危害1~3龄大鲵。防治方法:用0.2~0.3ppm二氧化氯全池泼洒包括饵料台,人造洞穴,每天一次,3~4天为一疗程。对病情较重的大鲵先用15~25ppm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创伤部位,并用棉球将创伤部位表面的附着物清洗干净,随后用消治龙软膏或硫磺软膏等消炎药物涂敷患处,每天一次,5~7天为一疗程,并结合用氯霉素2~3g+卡那原粉2g+Vc2g+VE2g+VB2g每公斤体重用量,将上述药物均匀拌入饵料中投喂,连用3—4天。
2腐皮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症状是:病鲵体表常出现不规则状红色肿块,发病初期于红色肿块中央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浅黄色脓胞,并逐渐向周围皮肤组织扩散增大。当脓胞穿破后便形成疥疮样的病灶,病灶组织充血发炎,呈靡烂状。这时感染相当快,病鲵卧伏于池中不食,如不采取措施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防治方法:定期用0.3~0.4ppm强氯精或0.2~0.3ppm二氧化氯泼洒全池,进行彻底消毒灭菌处理。发病期每天一次,连续4~6天,并用0.3~0.5ppm孔雀石绿溶液或医用双氧水冲洗患处,随后用消治龙软膏或肤炎康软膏涂敷患处,每天一次,4~7天为一疗程。再按大鲵体重每公斤注射甲鱼保康剂针剂0.3~0.4mL,注射部位一般为前肢下端软组织处,呈45度角注入,每天一次,连用3~4天即可治愈。注意:当发现大鲵患病时,应迅速将病鲵隔离分池饲养。
娃娃鱼怎么养怎么喂食啊?
1.保持微流水,进水与出水同时打开,
2.水位以鱼背过2-5公分为好,不要太深
3.水温保持在16-22度之间,17-20度为最佳
4.每天清除鱼的排泻物,保持水质不变质
5.光线不要太亮,保持弱光为好
6.最好给鱼搭建一个可藏身的暗穴,地板就可以做出来
7.每月彻底清洗1次池子,给鱼体杀一次菌,食盐1-2%的浓度。
8.春秋季节每周给鱼杀菌消毒1次,池体一月一次。
9.遇到夏季高温,可用冰瓶给水降温使水保持在16-22度内
10.大鲵怕热不怕冷,温度超过30度到40度就会很快死亡,但冬天零下10度都不会冻死,大鲵喜阴凉。
11,给鱼吃的东西最好是不变质的鲜活体,如果解体的料块最好用1-2%的食盐杀菌消毒,投食以天黑不久鱼体散游动在池内 为最佳时间,投料不可过多,以当晚不剩料为好.
12.平时不要把手伸进池内的水中或手抓鱼体,最好用网兜起捞鱼体.
13.没事不要碰撞池体,敲打池具,划动水体,强光照射鱼体等等.
14.繁殖小苗场地最好选在山区有植被的河谷缓坡避洪地段.种鱼来源最好选择有繁养证和经营证的养殖公司,合法的种源是今后繁养经营的关健核心所在,新建场亲鱼最好选5-10斤的无病无残无伤的5年以上的鱼做亲本经1-2年培养成种鱼
15.商品鱼最好选在平川地段区,采用地下井水为最好,冬暖夏凉不影响鱼体生长,自来水养鱼一定要存储水爆气后再用于鱼体.
16.发现病鱼或异常的鱼,立即捞出隔离,温度剧变错差在1-10度的为鱼体感冒,采用病毒类药治疗,如是因天气变化或料饵变质引起的肠道病变,采用消炎类药治疗为好.发现鱼体因划伤引起水霉病,应先捞出病鱼,采用杀菌类药进行治疗,另外应对池体杀毒杀菌处理,养好娃娃鱼,重在预防,而不是有病了谁给看好了才是高手.最好是达到无病为最高境界.
祝你好远!
真的小娃娃鱼长什么样
娃娃鱼和小娃娃鱼不是同一品种。娃娃鱼学名中国大鲵,小娃娃鱼学名中国小倪。
中国小鲵身长100mm至150mm,长有4足,头大扁平,尾末端呈刀片状,淡黄色,缀有黑色星点。属两栖动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靠肺和湿润的皮肤交换空气呼吸,离开水面陆栖时不敢离水源太远,以苔藓或节肢动物幼虫为食。一般生活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山泉、溪流、小河和湖泊之中,并选择在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的石缝和洞穴中休息。它们白天常藏匿于洞穴内休息,傍晚和夜间出来活动和捕食。主要食物是小鱼、小虾、红虫、蚯蚓及水生昆虫等。
人工养殖的娃娃鱼吃啥,一天喂几次
人工养殖的娃娃鱼喜欢吃活体饵料,比如虾肉、鱼肉、红虫、水蚯蚓之类的。娃娃鱼的性格比较凶,属于肉食动物,一般喜欢吃鱼、虾、蛇、鸟等。在人工饲养的时候,最好都使用天然饵料,少用或者不用人工饲料。娃娃鱼的捕食方法是守株待兔,由于它们牙齿不能咬,所以大都是囫囵吞下食物,再慢慢消化。 一、人工养殖的娃娃鱼吃啥
人工养殖的娃娃鱼可以喂食浮游生物类、虫类、鱼类、贝类以及肉类等。娃娃鱼本质是肉食动物,跟其它鱼相比,性格上凶猛暴躁。人工养殖的时候要注意,在天然饲料成本大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专用的人工饲料。还可以适当的投喂一些活饵,比如水蚯蚓、鱼肉、虾肉等为它们补充营养。养娃娃鱼的人应该都知道,娃娃鱼其实不能咀嚼食物,所以它们通常都是将食物直接吞下,然后在胃里一点一点消化掉食物。这就要求主人在天然饵料上要慎重选择。
二、娃娃鱼一天喂几次
娃娃鱼的喂食受水温影响。当水温在18-22℃之间的时候,一般是隔一天喂食一次,而当水温低于18℃的时候,通常是3天才喂食一次。要注意一点,当娃娃鱼还是幼苗的时候,一天要喂食2次,因为这个时候的娃娃鱼生长速度很快,所以消化得很快,吃的也就多。
幼年时期可以喂食红线虫,有时候也可以喂食小鱼小虾类,但是量不可以太多。等它们慢慢长大,喂食量也可以慢慢增加。娃娃鱼的代谢是比较慢的,所以喂食次数不可太过频繁。
娃娃鱼苗活体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娃娃鱼苗活体图片、娃娃鱼苗活体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